:::
香港的历史题材戏剧不少,香港戏剧人也与会交流。(致群剧社 提供)
香港

历史如何走进戏剧? 两岸四地论坛交流经验

长期以来忠于创作具人文与社会关怀戏剧的香港「致群剧社」,趁著二月底该社推出「辛亥」题材戏剧《占领凸手办》之际,也举办了「历史如何走进戏剧:以辛亥题材为例」的两岸四地论坛,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的剧场工作者聚首,分别提出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与诠释观点。

长期以来忠于创作具人文与社会关怀戏剧的香港「致群剧社」,趁著二月底该社推出「辛亥」题材戏剧《占领凸手办》之际,也举办了「历史如何走进戏剧:以辛亥题材为例」的两岸四地论坛,香港、澳门、台湾与中国的剧场工作者聚首,分别提出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与诠释观点。

是否有「历史剧」这一「剧种」各有说法,亦没有定义,毕竟难于取决「历史」在戏剧中介入的比重、角色与位置。然而,历史脉络、事件或人物入戏,对观众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好奇戏剧如何满足大家对历史的想像,于是往往演绎是否神似、有多少「忠于」史实的成分,会成为「成功」的指标。

历史如何走进戏剧?  四地剧场人各抒观察

香港资深戏剧工作者、「致群剧社」核心成员白耀灿,曾执笔创作过不少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如《袁崇焕之死》,而近作《斜路黄花》则适逢于辛亥革命百周年上演,讲述这场革命背后的人——基督徒革命者、士绅儒商等——如何创造时代。他曾谈创作这类作品的心得,是如何透过历史的空白延伸戏剧的想像,使其不超脱历史的框架却又能合情理地塑造戏剧情节。

而这些创作的搬演与延伸的思考,则以「致群剧社」为香港的领头者。剧社四十年来一直忠于创作具人文与社会关怀的戏剧,在这城市要坚持这方向并不容易,而剧社过去三年围绕「辛亥」已推出了包括《斜》剧等三出舞台剧,而趁上演终卷篇《占领凸手办》——讲述几个无出路的年轻人如何联同过气英雄再起「革命」——的时机,于二月底同步举行了「历史如何走进戏剧:以辛亥题材为例」的两岸四地论坛。

论坛邀请了北京资深戏剧评论家林克欢以「历史感与现实感」为题发言,他认为只有当创作人「基于现实的独特感受,对某段历史的人与事有话要说,才能进入历史剧的创作」,而非只为意识形态服务。此外,台湾的中华戏剧学会副秘书长于善禄则除了分享台湾舞台如何演示社会与历史发展的同步关系外,同时,因著对香港创作的了解,他亦谈论「九七剧」与「辛亥剧」在文化创作脉络上的不同。

另一方面,澳门演艺学院戏剧学校校长李宇梁,也就澳门社会在殖民地文化影响下对历史的看法及艺文环境的限制,分享当地一些与历史有关的创作,包括与会者之一编导莫兆忠一系列透过重塑历史思考社会发展的创作;而莫则进一步谈到教育致使历史感薄弱,他关注剧场与环境如何产生关系,藉发掘被遗忘的事看今天如何写史。

辛亥题材创作不少  香港提供思索空间

相对于中国内地对主旋律叙事的控制,香港倒是成为了一片能从多面向阅读、再现、思考历史与革命之地,而与辛亥题材相关的创作真的不少,这近年新演或再演的除《斜》剧外,还有杜国威编、陈敢权导的《遍地芳菲》,杨兴安编、陈恒辉导的《无名碑》,卢景文编导的《铁狮子胡同的回音》及陈薪伊导、庄梅岩编的《中山.逸仙》,而如荣念曾及胡恩威的不少作品,亦在不同程度上再思历史阅读的方式。

这些创作人平日难得聚首,却都在论坛中重点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从创作者对历史诠释的立场、剧团行政的限制,到抽离地探索历史人物人性化的一面,或历史人物的后人如何进入书写家族史的脉络,讨论会中都有涉猎。虽然因时间关系只能各自表述而未能深入交流,但亦让彼此对历史如何进入剧场交换了不同想法。

剧场未来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