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导演冈田利规与泰国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艺术节搬演,演出改编自泰国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说《欲望的剪影》,将泰国的街头社会运动大历史与画家的私密青春日记交织,四个小时中,演员与工作人员不下台,满台物件在观众眼前不暗场地变化出各种场景,正是不同剧场机器与社会运动机器,不同机器不断重新「组装」重新连结的微妙体现。
二○一六参加过台北艺术节的日本导演冈田利规(Toshiki Okada)与泰国联合制作的新作《渴望—占有的肖像》Pratthana – A Portrait of Possession,在泰国首演之后,国际巡回来到第一站巴黎庞毕度中心。画家出身的泰国作家Uthis Haemamool的原著小说《欲望的剪影》Rang Khong Pratthana (Silhouette of Desire)改编,演员也都是泰国人。而剧名中的泰文“Pratthana”除了是欲望,同时更是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渴望的意思。泰国的红黄衫军街头社会运动大历史,与画家的私密青春日记交织,群众的集体身体记忆,与日本或台湾近年来的社会运动经验强烈共鸣。
极「私密」与极「共享」的缠绕纠结
泰国观众看到的,或许是红黄衫军长期的街头占领和暴力枪响无误,但如晶体折射,日本的观众看到的,应该会是三一一福岛核灾后的大量的街头抗议。从金马奖话题纪录片《我们的青春,在台湾》中的太阳花学运,到娄烨《颐和园》中的六四天安门学运,再到无数巴黎五月六八学运的电影,社会运动与青春悸动总是无法分离。泰国艺术家暨作家的自传体小说在剧中以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穿插,贯串全场的叙述者与主角曼谷画家Khaosing同名 ,原著小说标题「欲望的剪影」即点出读自传小说,看戏体会人物所感,进入人物故事,对号入座的预先设定,巧妙地与「占领」街头、「占领」华尔街的占领二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台上四个小时台下廿五年,贯串一九九二蒙懂青春情事直到二○一六那年当下,在位七十年的泰王驾崩时,艺术家深陷艺术圈的名流成人派对。二○一六年一开场画家在泳池畔的独角戏,流水线灯形式极简流过舞台,揽镜自照为自我虚构的镜像打好了底色。之后剧情直转一九九二年的青春年代,订下历史跨度后在不同年代记忆之间来回重叠并置,在国家社会大历史与私密情事,在创作和欲望之间回转。年少醉酒随兴之所致登高一呼,对著一群朋友大声宣示自己对「欲望」的定义,或与老师大声激辩「艺术」到底为何物。这些场面有如六○年代派对之王安迪.沃荷的「工厂」(Factory)当中被大量搬上舞台的艺术家「生活」(注1),去参加狂欢派对就如同去上戏,进而孕育出如「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乐团的传奇。自传同时更是自我「虚构」,创造自己的艺术家角色,而建构自我认同的历程,与国族认同大历史的创造过程更巧妙叠合。
主角Khaosing实则不断飘移由不同的演员饰演,而且每个演员不论上戏下戏,无时无刻都在舞台上,似乎都可以成为主角,又或是第三人称的「说书人」角色。不同的人生轮回,非线性网络状复杂紊乱的叙事,诗意地投射连结 。叙述者称主角Khaosing 为「你」,而更骇人的是,这个「你」几乎总是背对著「我们」观众, 同时许多对话更像是直接对台下观众说的,刻意模糊以便概括打动更多观众,让台下的艺术家「社群」更容易对号入座。艺术家的自画像是「我们」观众集体的故事,是所有试图自我建构的「艺术家」和自我创造的「社群」,在最个人私密与最共同分享的经验之间摆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