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雅玲
焦点专题 Focus 生生不息「新点子」 表演创意实验场

过来人这么说……

在黑盒子里,曾抛出新点子的他们

走过卅年,两厅院的实验剧场,曾经以「实验」、「海阔天空」、「新点子」等系列名称,让许多表演艺术工作者展现才华、实现创意,他们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犊,可能就是在这黑盒子里起步,开展日后的剧场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参与的剧场工作者,分享他们的回忆,与对此实验系列的想法。

走过卅年,两厅院的实验剧场,曾经以「实验」、「海阔天空」、「新点子」等系列名称,让许多表演艺术工作者展现才华、实现创意,他们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犊,可能就是在这黑盒子里起步,开展日后的剧场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参与的剧场工作者,分享他们的回忆,与对此实验系列的想法。

彭雅玲

1988  实验剧场系列《摇.滚伊底帕斯王》编导

1992  实验剧展,方圆剧场《荒野之狼》导演

1993  实验剧展,方圆剧场《寻找美凤》编导

1997  海阔天空剧展,欢喜扮戏团《台湾查埔人的故事:台湾告白(三)》制作、编导

2002  两厅院十五周年欢庆系列:宝岛地震带实验剧展,欢喜扮戏团《盐巴与味素》导演

2004  新点子剧展,欢喜扮戏团《看不见的朋友》编导

一九八八年便参与第一次「实验剧展」的剧场编导彭雅玲,而后也与方圆剧场、欢喜扮戏团等伙伴,共五度参与每一次不同阶段的剧展系列(从实验剧展、海阔天空到新点子剧展等)。她自陈,当时的剧场工作是一边摸索、一边学习、一边「做做看」的草创阶段,彭雅玲说:「那时候资讯很少,看到一点点国外的演出介绍、图片影像,就觉得受到无比启发,那我们也来做点什么!」社会环境、教育资源虽已和如今大相迳庭,但她仍觉得,创作者或许还是应该抱持著那一丝「不知道对错、不在乎票房」的心态,「才是实验剧场的原创精神。」她也笑说,其实实验剧展的作品,大致上都是「被骂」居多,但每年再次回访的观众,也都像是抱著一种来看你实验,而且「准备好要被创作者挑战」的态度。

彭雅玲也分享自己对于创作实验的想法:「对于实验这件事,我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做。现在的声光技术很多,但我觉得在剧场里,最珍贵的还是『人』。」如同最近正忙著在桃园与苗栗两地社区编排五月的《客庄远足记》,尝试结合音乐表演、在地民众及客庄农村的生活空间——她也以此为例,说明一直以来的理想:「实验可以是形式,形式也可以成为内容;但是人这个元素,永远是最根本的——人跟人的连结,只能在这里发生——我很想要做跟人有关系的作品,会让人『有感觉』的演出。」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林人中

2013  新点子剧展「一代粉丝」策展

二○一三年新点子剧展邀请林人中担任策展人,提出策展构思,执行概念、发展论述。当时,林人中选择以日本为对象,希望处理殖民这个课题:「日本文化对于此前一辈的来说,代表的可能是历史的、是政治的;对于我们一九八○后出生的这个世代而言,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更多的是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林人中说,当日本文化成为成长认同的产物时,我们如何回过头来看自己?

当时,林人中也向两厅院提议,既然是策展人,他希望能自己「全包」:不仅要找出两厅院可以认同的创作团队,也「这些创作者都是要为这个主题产出全新的作品,我认为我也对于这个艺术创作的生产过程,具有责任。」不是订下主题,任大家自由发挥;也非引导监督的顾问角色,而是真正成为「跟他们对话的人」。提到「新点子实验场」的更名,作为策展人的林人中其实更在意「实验场」的部分,他也思考新版本的新点子,可以在哪些部分,积极著手「实验」:「我觉得是『媒材』、『时间』、『空间』上的实验。」譬如,邀请剧场创作者利用其他媒材,制作不同于过往框架的作品;或在时间上,脱离一般演出节目的既定场次;而在空间上,也可持续思考,如何能再利用或不用这个黑盒子里的既有空间规则。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