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新點子劇展

相關文章 57 篇
  • 在「寶島地震帶實驗劇展」中演出的王嘉明作品《Zodiac》。
    焦點專題 Focus

    召喚漫天點子 實驗海闊天空

    兩廳院在二○一七年度過了卅歲生日,而新點子的前身「實驗(劇場)劇展系列」則在一九八八年首次登場,倏忽走過了卅年光景。從「實驗」、「海闊天空」到「新點子」,從劇展、舞展到近年加入的樂展,一路走來,可見台灣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創意軌跡。點子可以日新又新,唯一不變的,或許就是團隊、場館與製作「跟著環境走、跟著時代走」的態度,反應當下的創作型態、反照現下的社會景況。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彭雅玲
    焦點專題 Focus

    過來人這麼說……

    走過卅年,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曾經以「實驗」、「海闊天空」、「新點子」等系列名稱,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展現才華、實現創意,他們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犢,可能就是在這黑盒子裡起步,開展日後的劇場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參與的劇場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回憶,與對此實驗系列的想法。

    文字|陳茂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 影響.新劇場《發角 Huat-kak》。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8:創作與導引,為青少年打開劇場之門

    不只「面向」青少年 更要並肩共學、用戲說話

    今年國家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特別以「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為題,推出以青少年為核心的作品,同時舉辦工作坊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國際論壇,也讓人關注到青少年這個少被關注的族群。而已滿十八歲的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嘉義阮劇團的草草戲劇節、台南的十六歲小戲節與影響.新劇場的「少年扮戲計畫」,都在這一年看到相當的積累與成績,讓人感到不管是「為青少年演出」或「由青少年演出」,都值得劇場工作者繼續努力。

    文字|陳茂康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転校生》除了劇本設定與高校女生有所關聯,卻未見其內容關乎到現在的青少年。
    戲劇

    「青少年劇場」青春宣言的虛張聲勢

    究竟要吸引觀眾關注的「青少年劇場」定義為何?所預設觀眾群到底是青少年,還是關心青少年議題的觀眾?所表現的內容和主題與青少年有所相關,即可稱作「青少年劇場」嗎?這屆新點子劇展並未提供明晰的答案,也讓這樣的命題成為一個假議題,無法達到預設的目標,最後卻彰顯出這樣的青春宣言,僅停留在啦啦隊口號似的虛張聲勢。

    文字|葉根泉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在場的這些諸多個案,也成了樣本數據,集體塑形了這個社會的著重價值與運作邏輯。
    戲劇

    單一論述的試題機器

    從一開始的選擇題到後半部答案只有是否兩項的是非題,整場「試題」中絲毫沒有模糊地帶,答案亦無雙重可能,儼然就是一個具有完整標準化生產過程的工廠。不論是考場還是工廠,的確不難看出創作者反對現行考試制度的鮮明立場,表面上輕輕嘲諷,骨子裡是重重抨擊,相當有層次地以各種考試方法來呈現,但整場下來,一言壟斷,少了抗衡聲音,因而缺乏辯證。

    文字|吳政翰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論壇上午場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念與實戰經驗分享 為青少年打造戲劇空間

    兩廳院以國際論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青少年劇場」,作為今年新點子劇展「心之秘密青春就是半成品」系列活動壓軸;延續三檔演出積累之人氣與環境討論聲量,邀集國內外第一線藝文人士、台灣政務代表與學界三方,聚焦「青少年劇場」的現狀、過去發展與未來可能,共同探討在此細緻分齡下的群體,於劇場所能經驗的各種可能與未來性。

    文字|齊義維、陳茂康
    第307期 / 2018年07月號
  • 耿一偉與張孟鈺
    專題

    青少年劇場之後 淡淡瞎味的世代對話

    今年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推出為青少年觀眾而設計的「心之秘密」主題,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麼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點子劇展策展人耿一偉,與參加「青少年劇場工作坊」的高二生張孟鈺一起看戲,看戲後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文字|鄒欣寧
    第306期 / 2018年06月號
  • 《來自德米安的你》排練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歸徬徨少年時 考一考你的「心之秘密」

    說起那青澀的青春年代,人人應該都各有一本秘密的日記,寫著那段徬徨、苦惱、不知何以自處的記憶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今年以「心之秘密」為主題,聚焦青少年,除了有本刊上期介紹過的《転校生》,還有改編自赫塞名著《徬徨少年時》的《來自德米安的你》,與明日和合製作所的參與式流動演出計畫《請翻開次頁繼續作答》,邀正是(或曾經)年少的你,品嚐(或回味)屬於青春的酸澀滋味

    文字|陳茂康
    第305期 / 2018年05月號
  • 《転校生》排練現場。
    戲劇

    不合理的生命常態 多重合奏的青春思維

    今年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由盜火劇團打頭陣,演出日本編導平田織佐劇本《転校生》。劇情從一位突然轉學到某校的高中生出發,他與原來的學生彼此觀察,討論著關於活著與死去,關於生存的原因、面對死亡的態度導演謝東寧表示,平田曾說過他喜歡用像是顯微鏡的狀態,去細觀生活裡的一個點,「轉校生與這個班級的學生所度過的這一天,這個奇特的一天,會讓你感覺其實正像是人類生活的某一天。」

    文字|陳茂康
    第304期 / 2018年04月號
  • 《血和玫瑰樂隊》表面上的突破與革新,仍是在自我小圈圈範圍內玩樂。
    演出評論 Review

    「後.真相」劇場與文本對決的真實

    以詹明信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套用在這三齣戲上,其主要特徵為「主體的死亡」:王嘉明所要表述的沒有中心和意義;「客體的溶解」(真實消失了):高俊耀要主客不分、卻更顯見歷歷分明;語言則為「符徵之流」:李銘宸符徵與符旨的斷裂,符徵不再對應去「回譯」成它們的符旨。但以過往理論如此套用現今的製作,亦沒有多大的意義,只是再次驗證所標榜的實驗創新早已有前人所為。

    文字|葉根泉
    第295期 / 2017年07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不只是改編

    改編,向來是劇場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創作者如何在原著的基底下展現自己所想,而又不失原著的精神,這往往都是很難的課題。曾以《奧塞羅》一劇在台灣深受好評,現今歐陸當紅的導演凡.霍夫,無疑是拆解經典的箇中好手。而將在五月底TIFA登場的《源泉》,雖是他第一次改編自小說的作品,但自二○一四年推出後,就受到全球劇場的矚目。 這次他挑戰的同名小說《源泉》,為作者艾茵.蘭德歷經七年撰寫,於一九四三年出版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作者於世界文壇的崇高地位的作品。原著影響力之深遠,其探討的議題業已進入思想與哲學的領域,但在蘭德的筆下,除了小說本身的所探討的議題深刻外,每個主人翁都亦有血有肉,並富深厚的人性,這也是成為凡.霍夫第一眼相中本書,吸引他改編的原因。當然,在書中圍繞的理念之爭及直指創作本質的種種質疑與探尋,更是成為導演亟欲將它般上舞台,要與觀眾共同思索的主題。但如何將共計九百八十頁、上下兩冊的鉅著,搬上舞台?並藉著劇場的空間流動,以多角度的視覺呈現多方面的議題,提供觀眾一個獨特的視角、傾聽和思考的可能?這絕對是考驗及體現凡.霍夫導演的功力所在,相信也是每位觀眾在看完演出後回味、讚嘆之處。 同樣是改編,也同樣的要在五月份登場的「新點子劇展」,這次以「後.真相」為題,讓導演王嘉明、高俊耀、李銘宸對上莎士比亞、品特與戈爾德思,開展另一種改編與創作的型態。在古希臘,劇場就是一個辯證的場域,一個追尋真相的所在,但在這個社群網路與即時通訊軟體氾濫的年代,因「後真相」現象下所催生的許多狂人、網紅與民粹的此時,劇場,或甚而藝術,又能發揮它多少的功能?或是該站在何處、以什麼樣的關係鏈結、角度切入,才能在現代人的生活中發揮它的應有的影響?我想,這是觀眾與藝術家在看戲、作戲的同時,更值得思考的方向,相信也是這次「新點子劇展」以「後.真相」為名,背後的真相。

    文字|黎家齊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17新點子劇展 全能真相改造王 劇場「後真相」

    真相,能愈辯愈明? 在這資訊爆炸、內容農場充斥的世界裡, 謊言,或是說,完全無關乎真偽的胡言亂語, 只要愈多人相信你,就能成真。 在真相之後、演出之前, 新點子劇展三位編導演, 試著以各種方式與前人們對話、 用自己的武器和原著對決。 不光是翻譯、移植、改編, 而是用多次的嘗試與實踐, 或用偷渡的,或用心得回應, 從現存的架構裡,說出他所感知的真相, 他想挑戰的真理,他所依據的真實。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血與玫瑰樂隊》排練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王嘉明《血與玫瑰樂隊》

    混音莎士比亞 社群網站裡的玫瑰戰爭

    歷史是怎麼寫成的?歷史人物是怎麼塑造出來的?王嘉明透過《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理查三世》,與即將為新點子劇展揭幕的《血與玫瑰樂隊》,兩度三番地深入探究這段歷史╱莎劇的構成,甚至演出全程開放拍照與上網,在社群媒體當道、假新聞很日常的當下,讓觀眾切身體驗「歷史真相」的曖昧難解。

    文字|梁文菁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親密》排練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高俊耀的《親密》

    偷渡品特 留下曖昧、藏匿真相

    高俊耀的《親密》並不以哈洛.品特的任何一齣戲為底改編,而是設法以品特的作品結構出發,編寫全新的劇本,「我會說是『偷渡』,這個概念很有趣,好像我把一個東西變成我的了。」如果真要說的話,《親密》與哈洛.品特的《往日時光》有些接近,品特劇本特有的曖昧性,也在此發揮,從嬉鬧到認真再轉為曖昧不明、從誠心獨白到恣意說謊最後創造過往,真相即使不清,卻也能從中發現試圖構建權力的野心,以及彼此勢力的潰散或消長。

    文字|陳茂康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排練現場。
    焦點專題(二) Focus 李銘宸《夜晚就在森林前方》

    面對戈爾德思 劇場就在生活前方

    法國劇作家戈爾德思的《夜晚就在森林前方》,是一篇長達六十三頁、完全沒有句點的獨白,是一個男人用他可以想像到的所有文字留住一個陌生人。這樣一個文字分量沉重的劇本,鮮少執導文本的導演李銘宸要如何處理?他與編劇鄭智源、表演者楊奇殷,用年輕劇場世代的與戈爾德思展開一場全新的對話。從戈爾德思劇中社會邊緣人的角度出發,李銘宸和鄭智源試圖探索一個熱愛劇場文化的人,如何迷失在這被文創侵蝕的現代生活之中。

    文字|王世偉
    第293期 / 2017年05月號
  • 《女人の和平》從宏觀的城邦到微觀的家庭、個人,再拉大到現實生活裡自我的實踐。
    演出評論 Review

    家的況味與範圍的延伸

    三個劇本中,標題直接以「家」入味的《拼裝家族》,卻是最嚐不出「家」的況味,究竟為何?問題在於表面上最政治正確來探討「他們不是一家人,卻有著一家人的情感聯繫和底蘊」(節目單〈編劇的話〉),卻提不出那麼到底「家」是什麼?編劇服膺在外界主流價值所形塑「家」的構成元素,卻無法對於這樣的「家」提出反證,去說服觀眾往往最陌生的人,反而比自己的家人更為親近。

    文字|葉根泉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窗明几淨》藉由一個家庭男主人出軌的故事,串連起四個女人面臨死亡前,如何打破婚姻、種族、階級等芥蒂,重新思考生命、愛與歡笑的意義。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品嚐家的百般況味 》

    什麼是「家」?一個千迴百轉也難解,一百個人有一百種答案的大哉問,如何在劇場裡演給你看?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以「一家の味」為題,邀來同黨劇團《窗明几淨》與動見体劇團《拼裝家族》,分別由黃郁晴與吳定謙執導,透過國外翻譯文本與本土原創劇作,透視現代家庭辛甜苦辣、五味雜陳的多種況味。

    文字|廖俊逞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導演流山兒祥將一般人帶進劇場,以劇團「樂塾」在日本的銀髮族間掀起戲劇革命。
    特別企畫 Feature

    熟齡「樂塾」魅力滿點 洋溢生活感的真實

    在日本有「地下劇場的帝王」之稱的流山兒祥,年近五十歲時招募素人演員成立熟齡劇團「樂塾」,最初他只想跟同世代的人徜徉在戲劇世界一起遊玩,但是團員活力十足的表演,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每次排練都像做實驗般充滿樂趣。樂塾這次訪台的《女人的和平》,是寺山修司改編希臘悲劇《利西翠妲》劇本的歌舞版,演員演技自然不做作,透露出具有生活感的真實,正是樂塾的獨特魅力所在。

    文字|沈亮慧
    第280期 / 2016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鬼.妖.魅—2006新點子劇展 經典變形記

    崑曲、南管、京劇、電玩混搭風? 從過去奔向未來,由傳統迸現創新 老東西新玩法,老故事新演譯 走進劇場,看他們如何將經典再現 讓百年文本脫胎換骨,打造前衛廿一世紀!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優人加少林寺,精采可期

    看《功夫》的電腦特效過癮之餘,許多人懷念起胡金銓電影的紮實功架。優劇團《禪武不二》居然找來眾多少林子弟合作,在舞蹈界一片取法武術來型塑「東方人身體」的潮流中,「優」的旗幟鮮明。也如同胡金銓的電影,「禪」的體悟是自由心證,「武」的美感和趣味卻無可假借,精采可期。 近年實驗劇場的「新點子劇展」致力於開拓新領域,成績亮眼。金枝演社《All in One:三合一》由三位質地迥異的小劇場資深演員分進合擊,大玩特玩;西田社戲曲工作室則結合崑曲和現代劇場概念,若是錯過導演戴君芳入選台新年度十大的《柳‧夢‧梅》,這個月的《情書》當可一窺究竟。 今年南風、明年果陀,不約而同都將推出名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但規模大不相同。南風的小劇場版本將於本月南北三地先行上陣,執導者是相當富有潛力的南台灣導演陳德安。記得我坐在國家劇院的二樓前排看DV8時,頻頻因燈光太暗、細節太遙遠難辨,而陷入晃神狀態。那時,我多麼希望能在小劇場看這齣戲。南風選擇狹小的空間把觀眾帶進皮藍德婁真實與虛構的辯證當中,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都保證比國家劇院的第一排還近。我希望,這回可以好好體驗一次身歷其境的感受啦!

    文字|鴻鴻
    第149期 / 2005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

  • 澳門

    新興粉專「我不𠝹櫈」讓看戲觀眾大鳴大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