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雅玲
-
焦點專題 Focus
過來人這麼說……
走過卅年,兩廳院的實驗劇場,曾經以「實驗」、「海闊天空」、「新點子」等系列名稱,讓許多表演藝術工作者展現才華、實現創意,他們曾是不畏虎的初生之犢,可能就是在這黑盒子裡起步,開展日後的劇場生涯。本刊特邀四位曾參與的劇場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回憶,與對此實驗系列的想法。
-
專題
生命的陪伴,歲月的故事
八月時,兩廳院推出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台灣新劇經典《閹雞》,劇中幾位出身老人劇場的銀髮族演員如吳煥文等,舉重若輕地就演出這齣戲的寫實氣氛,令人動容。而十月份上陣的另一齣新劇《高砂館》,更是邀來以口述歷史為主的老人劇場團體歡喜扮戲團擔綱,令人更期待這些銀髮演員的表演魅力。到底老人劇場為何動人?這些銀髮演員如何在舞台上綻放丰采?且聽在國內一手帶起老人劇場的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為我們細說從頭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尤金諾.芭芭的穿越之旅
四月下旬,本刊與江之翠劇場合辦了由歐丁劇場導演尤金諾.芭芭帶領的戲劇大師班;接續去年十二月的第一次工作坊,芭芭與江之翠的南管演員這次持續發展新的表演形式,在傳統與現代中尋覓相容之道。這次的大師班,除了演員之外,並有數位本地劇場工作者從旁觀察。本刊特邀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為這次的工作坊為文側記。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對鏡看花 創造自己的美麗
去年的十二月初,劇場大師、丹麥歐丁劇場藝術總監尤金諾.芭芭與資深女演員茱莉亞.瓦雷,應江之翠南管劇場之邀,為該團進行了為期五天的工作坊訓練。芭芭充滿創意的思考與訓練方法,讓習於南管傳統肢體的成員展現出另一種美麗丰姿。歡喜扮戲團藝術總監彭雅玲從旁觀察,特為本刊寫下芭芭與南管演員的工作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2006國際劇場藝術節 歐丁劇場的表演魔力
今年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 仍以「騷文意動」為主題, 尋索劇場與文學家之間的萬縷千絲, 邀演團隊中,以來自丹麥的歐丁劇場最具分量。 曾兩度受邀前往歐丁劇場授課的歡喜扮戲團總監彭雅玲, 將歐丁劇場形容成是劇場界的嵩山少林寺, 是劇場工作者朝聖修練的所在。 師承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的歐丁劇場創辦人尤金諾.芭芭, 廣泛地從東方吸取養分,融合各家精華, 獨創的身體與聲音的訓練方式,有著明確的系統與成效。 本刊特邀彭雅玲,專文呈現她的「歐丁經驗」, 另由資深劇場工作者李立亨, 撰文介紹尤金諾.芭芭其人其事與他獨創的「劇場人類學」研究。 另有李立亨四年前對芭芭的專訪文章, 讓我們從大師的話語中窺見其劇場智慧。 今年的國際劇場藝術節, 歐丁劇場帶來為慶祝安徒生兩百歲生日的新作《安徒生之夢》; 此外,陸續登場的還有擅長肢體演出的香港劇場組合, 由當家女主角自導自演、靈感來自湯顯祖《牡丹亭》的《遊園》, 以及來自加拿大的史密斯.甘爾瑪劇團, 一口氣串連五篇俄國文學家契訶夫短篇小說的《短打契訶夫》。 不一樣的表演魔力,等著好奇的你親身來體驗。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導演彭雅玲 歐丁劇場裡的「台灣告白」
二○○一年那次去歐丁,演講介紹歡喜扮戲團近年以口述歷史為素材完成的「台灣告白系列」中的女人。我排了五張空椅子,上面貼著我團員的名字。我說完了故事,會後有一位男士過來,「雅玲,你讓我哭了。」 他很仔細地問我歡喜扮戲團的排練經過,每一個過程他都極有興趣,「你可不可以將你們的資料和照片寄給我,我以後寫書的時候想要介紹歡喜扮戲團!」,我心想真是一位用功的記者呀!你是誰? 「我是導演」, 「這裡每一個人都是導演。」 「我是這裡的導演。」這裡?我看他明明像南美洲人, 「你是說哪裡?」 「這裡,這裡的導演」, 「你是誰?」 「我是這裡的獨裁者,這裡的蔣介石,這裡的一切。」 「哦,你是尤金諾.芭芭」。 尤金諾.芭芭二○○二年來台北參加國際藝術節,一下飛機就對台灣的一切政治、社會、教育、文化非常有興趣,顧不得長途飛行的勞累,早上五點到台北,九點便去參觀國立戲曲專科學校。「還是一對一呀!」,芭芭看到劇校的角落胡琴老師陪著學生練唱,他非常感動,「真是最高成本的培訓呀!」。事實上他在一九七○年代曾兩度來台選演員去參加他劇場人類學學校的活動,他對中國的傳統戲曲非常有興趣。 二○○三年歡喜扮戲團再度去歐丁演出創新歌仔戲《千姿百態畫旦角》,演出完畢第一個叫好的是尤金諾.芭芭,他過來熱情地擁抱並在耳邊說:「你讓我哭了!」他到後台給演員熱情的鼓勵,並聯絡丹麥三個藝術學校邀請我們去演出。「我很欣賞中國的傳統戲曲,《千姿百態畫旦角》感動了現代劇場的觀眾。」,芭芭不僅說說而已,他後來到巴黎洽公,還邀我們在巴黎唸書的團員邱芳璇、曹雅嵐餐敘。 歡喜扮戲團兩度去歐丁劇場參加穿越藝術節(Transit),歐丁全體演職員參與接送及一般庶務性工作,可以看出來他們不會把自己捧得高高的,而是真正生活上的性情中人。 經驗交換與教學承傳 經驗交換(barter)在一九七○年代已成為歐丁劇場的一項重要活動,當歐丁與社區或其他劇團相處時,建立關係的一種儀式性步驟;彷如你帶一些青菜蘿蔔去市集交換一些雞蛋牛奶回來一般,他們要交換的是文化,歐丁帶著訓練技巧、街頭表演、即興以及
-
戲劇新訊
客家現代音樂喜劇 《廚房的氣味》
歡喜扮戲團這次推出現代劇場形式的客家現代音樂喜劇《廚房的氣味》,重組各式客家菜餚,請來了山狗大樂團團長、侯孝賢電影《好男好女》的作曲顏志文來教唱,陳揚擔綱音樂設計,以客家傳統音樂創新結合「答嘴鼓」Rap節奏為襯底,並將客家老山歌、山歌子打破傳統的表演方式,與爵士樂、搖滾樂結合。隨著客家音樂與美食互動的節奏,讓我們來看看廚房裡發生了什麼事。 原本不愛吃客家菜的導演彭雅玲,透過團員生命經驗構成的客家故事,瞭解到每道菜背後的情感,而編作出這個關於客家美食及充分發揮客家人惜物愛物精神的劇本。劇情描述一個富家女出嫁時,嫁妝竟然只有一罐罐的鹽漬醬菜,讓她很沒面子,偏偏又嫁到一個全家都得分工種田、養雞鴨的人家,富家女什麼都不會做,而被妯娌謔稱「灶腳下的懶尸妹」廚房裡的懶人婆,一個只吃不做的女人。但接連碰上水災,沖壞聯外道路,富家女教他們換菜,又一年碰上旱災,她想起嫁妝的鹽漬醬菜,開創了一道道開胃又開懷的客家新菜。如同電影《巧克力情人》中女主角創作出各種口味與療效的巧克力,鹽漬醬菜一樣變化出各式佳餚,如:陳年老菜脯,泡熱水可治感冒;乾菜豆燉腐乳有魚香肉絲的美味;蔭冬瓜紅燒菜頭可媲美滷豬肉;福菜三層肉開胃解鬱;冰糖黃豆醬滷冬瓜,口味有如豬蹄膀。 現場會不會讓大家不只「流耳油」,還能流口水呢?令人期待!(田國平)
-
戲劇 發現小劇場的新點子
2004新點子劇展「戰慄」登場
在小劇場具有指標性意義的「新點子劇展」,每年入選的團隊均可被視為小劇場多元發展的樣貌取樣。今年四個入選兩廳院「新點子劇展」的團體,四個編導都不約而同推出媲美電影恐怖大師希區考克、充滿恐怖氛圍的作品,讓寂靜的實驗劇場,今年掀起詭譎的驚駭風暴。 四齣作品包括國光豫劇隊與現代劇場導演合作,強調取材傳統豫劇,融合現代音樂的聲音劇場《試妻!弒妻!》;重現老藝人丰采,賦予歌仔戲新貌的歡喜扮戲團《看不見的朋友》;河床劇團郭文泰以意象風格再現二十世紀劇場大師心靈的《羅伯.威爾森的生平時代》;以及王墨林取材自民國八十八年沸騰一時的社會新聞而創作的《軍史館殺人事件》。
-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
台前幕後
堅持我的選擇!
今年歡喜扮戲團申請到的經費只有預期的三分之一,各項收入加總是去年的一半。抱著「千山我獨行」的傲氣和堅持,彭雅玲絶不停下腳步,更對外界的褒貶看得輕淡;不在乎外人給的價値評斷,也不管有沒有鼓掌喝采,這些對彭雅玲來說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彭雅玲說:「因為我就是要這樣做」。
-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劇場書寫歷史的人
台灣客家的歷史命運,到底根基於抽象的客家槪念,還是客家人在歷史現場的切身記憶呢?歡喜扮的大多數演員已經用他們的身體、他們的語言和他們的記憶,替客家台灣史寫出了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至於教科書上面的歷史,就讓他們留在劇場之外吧。
-
即將上場
歡喜扮戲團演出《我們在這裡》
歡喜扮戲團的「台灣告白系列」繼福佬及外省族群後今年進行客家口述歷史演出,導演彭雅玲為了這齣戲,六年來斷斷續續以看電視、聽廣播的方式學習客家話,並且密集尋訪各鳳林、新竹、美濃等客家聚落做田野觀察。故事從「出走的客家人」在大都會求生存開始,《我們在這裡》是隱身都會中客家族群的尋根之旅,透過尋找族群認同中發現自我認同之路。
-
戲劇
不見男人心情
如果我們把口述歷史劇場比作是紀錄片,那麼口述歷史劇場的舞台上,導演應該要對敍述主體有更淸楚的觀點才是!
-
台前幕後
讓台灣査埔人獻「聲」
歡喜扮戲團將繼續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推出《台灣告白㈢──台灣査埔人的故事》,希望讓沈默的台灣男人發聲,說出他們的心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動人而眞實的表演 記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
「第一屆國際老人戲劇節」從十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這個爲了紀念二次大戰終戰五十週年而舉行的戲劇節,邀請了來自台灣等八國十個老人劇團來參加演出。這次戲劇節中所呈現的「由老人演出自己的故事」的質感、與節目本身及背後的意義一樣動人而眞實。
-
戲劇
春天的花蕊,美麗的實驗
由金枝演社所推出的新戲《春天的花蕊》,是一齣特別而實在的實驗劇,縱使有些問題値得檢討,但是金枝演社卻很實在的提出許多具體經驗,同時也讓我們看見其潛力。
-
圖片故事
采采「魅登峰」
戲一落幕,演員鄧理枝一對孫兒忙往佈在觀衆席四周的舞台,把一束束鮮花送給九名祖父、母級的「魅登峰」演員。 陳茂笑嘻嘻指著花說:這跟放在供桌上拜天公的花,是嘸同款的喔。他和李秀扮演整天鬥嘴鼓的夫妻。在戲裡,陳茂費了半天功夫,有心無意的買到一把拜天公的花送給李秀,做爲情人節禮物。 而稍早在週日下午場演出之前的午餐討論會中,團員們出其不意送了一大束鮮花給導演彭雅玲,感謝她的用心敎導。 鮮花,雖然是親友備妥的窩心鼓勵。然而,幕起、幕落間的笑聲、掌聲,甚至流轉於眼眶的感傷,卻眞切的描繪觀衆醉溺於演員的傳神表現。 扣人心弦,倒不是因爲演的是自己,而是飽經歲月滄桑、練達人情事理的自然轉化。現實生活中是快樂單身女郞的林麗花,當初得知接演頻向友人訴說生活孤寂、無人疼愛的未婚婦人時,一度排斥,不願接受。她後來在劇台上,卻能侃侃而談烹調一桌佳餚,但苦於「誰來晚餐」的哀怨。 這羣贏得喝采的銀髮演員排戲的時候,手上並無打字淸晰、情節分明的劇本。接到導演的角色安排和指定的劇情,一個個必須絞起腦汁,討論情節,構思台詞,揣摩劇中人的心境、表情、動作。偶而意見不同,不免爭辯一番,找個情理。《鹽巴和味素》的根莖枝葉,就這樣自編、自導、自演,活脫脫的長在過去從未相識的舞台。主演〈星期天的早上〉──炒米粉篇的吳文城,雖然一直認爲自己演的沒什麼看頭。但是他那擔任日文系敎師,最近四年也帶學生公演日本古典戲劇的大女兒,在連看兩天的表演後,稱讚他們誠懇、純樸的劇場創作。她吿訴多桑,業餘演員有如此表現,是不必妄自菲薄的。 去年三月,「魅登峰」劇團全數錄取四十名參加甄試的中老年報名者。今年八月創團首演的戲台上,剩下九名團員賣力演出他們培育的人生劇碼。 路琦、吳文城、李秀、蔡素璃、林麗花、陳茂、鄧理枝、葉登源、林麗雲,不曾想過下一檔演什麼戲,扮何種角色,甚至會在劇團待多少日子。他們時刻珍惜這一年多來難得的戲劇體驗,在乎於學戲過程所體會比演技更可貴的心靈收穫。最年長的路琦語氣平穩的對一本著名財經雜誌的記者說:戲裡的婚姻生活情境,其實是自然現象,表達了人類慾望無窮的本性。最後一場地震的戲,是想讓觀衆了解家庭成員相互扶持的珍貴功能。 在肆虐南台灣幾近半月的陰沈雨水中,不捨的揮別九位可親的生活演員
-
即將上場 Preview
遍歷煉獄,交戰混沌──方圓劇場演出《荒野之狼》
「瘋狂是一切智慧的開端,精神分裂也正是一切藝術與幻想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