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抱怨工作很容易,但要理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两年的「忍功」,真的不易掌握分寸,职业舞者如此,艺术行政如此,教学也是如此,但唯独对于我不够熟习的写作,似乎两年半了,还没能掌握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预设的主题,常随著文气转到了别处,想说的重点,总被有限的措辞局限了,这种全然的「活功夫」,当真更是来得不易。
近来也许益发有人觉得要找到合适的工作伙伴愈来愈难了!熬不过试用期的比比皆是,能做满一年的就让人感到宽慰,做足两年的绝对叫人开心,而能「撑」到三年的就实属难能可贵了!
菜鸟舞者的「蜕变」历程
以舞团为例,新舞者一进来,总有很多要适应之处。其中舞蹈课程是比较容易跟得上的,因为大抵都还是在个人养成训练的范围内,但对于作品排练可就必须眼观四方、耳听八方地苦苦「追赶」。面对大部分舞者都已熟悉的旧作,新人常必须用尽一切方法快速牢牢记住每个段落,大伙儿能够「恩赐」一些时间搭配练习,就是天大的「福报」了!
但如果是有新排练,编舞家通常不会顾虑新人的状况,灵感一来,大家就得跟著「发作」。这时新人最害怕的就是被问问题,单单一股脑地接收讯息就已自顾不暇了,那还能客观地发掘出什么问题可以交流?
事情总要经过一次春夏秋冬,新舞者们才能渐渐找到职业舞团的工作节奏。从排练、推广到演出的种种,不单单是个人的战争,更需要的是与舞团里里外外的合作。经常是在第一年的「震撼」之后,到第二年就会觉得顺利些,而往往是跨入第三年才会「蜕变」。
随著情绪的放松,排练逐渐可以渗入多一些讨论与建议:
「妳走左边时,要不要绕大圈一点,我们比较不会彼此挡路?」
「你多放点重量在我身上,做起来可能比较舒服!放心,我撑得住你!」
对观者而言,这些小小的细节不一定能被发现,但出自舞者们的「有机」互动,常就是让作品更为顺畅的关键。
艺术行政的练功积累
而艺术行政工作似乎也是如此,各种细节「琐碎」得吓人,像写企画书的基本功不但要求文字要通顺、标题要简明;内容也是既要丰富、言之有物,也要言简意赅;而字型大小、轻重、空格等等细节必须统一,最是让新人感觉被「折磨」。但所幸这些都还算是可以练习的「死功夫」,做多了就会益发熟练,新人最不易去感知的是一些「活功夫」——例如「偷听」别人说电话!
如果能在听见主管提到:「我看看这个资料提到的数字是……」的时候,就能适时把相关资料递上,那这通电话的效益一定会比较高!如果同事说完:「好的、好的,我了解了!」一挂上电话,相关的人等立即可以接话说:「这事我会处理!」那主管一定觉得很有依靠。听著隔壁同事的电话对答,对于通话对象及内容能了然于心,并时不时还可以小声提醒一下该注意的事,这种「耳聪目明」的功力与好默契,差不多是在团队行政合作两年后才会渐渐被培养出来。
其他像是要不要「照章行事」的活功夫,则更是挑战大家的应变能力。如何灵活的组合票券可以刺激更多买气?贵宾突然出现,如何快速备票?舞者临时受伤,要处理的事情有哪些?
感谢让我「到此一游」
所以我经常会和周围所有人分享:批评、抱怨工作很容易,但要理出自己的想法,没有两年的「忍功」,真的不易掌握分寸,职业舞者如此,艺术行政如此,教学也是如此,但唯独对于我不够熟习的写作,似乎两年半了,还没能掌握到自己最理想的状态。预设的主题,常随著文气转到了别处,想说的重点,总被有限的措辞局限了,这种全然的「活功夫」,当真更是来得不易。
感谢各位的忍耐,包容我的「到此一游」,也期待未来能继续修练!
文字|平珩 舞者不成,专家未满,艺术行政与教育的手工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