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场专注看著台上表演时,忽然响起的手机铃声,势必让观众感到愤怒甚至抓狂,但在这个手机可以传讯息、录音录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的时代,表演者、表演场馆对手机可说是又爱又恨,它可能是干扰演出的罪犯,却也可能是召唤新观众的推手,美国甚至开发出一边听音乐一边传送讲解的app,让有心亲近音乐演出的人更容易进入音乐世界……
西方的表演艺术界过去一百五十年来努力把表演厅从社交娱乐场所变成欣赏艺术的神圣殿堂,到廿世纪后期,大致是成功了,在戏院里走来走去、交谈、吃东西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得体。只是华格纳和马勒(两个对改变观赏习惯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都没有预料到智慧手机的时代,如何控制手机使用,会成为戏院管理的一大问题。
一边看戏一边与旧雨新知聊天,其实是比打暗灯光、观众肃静危坐的习惯更为跨文化且历史悠久,而今天的戏院,台上音乐正是最微弱纤细或戏最感人肺腑的时刻,台下忽然手机铃响震动全戏院,也成了新的举世共通的现象。
手机成为廿一世纪的剧场公敌不只是因为铃声,如果手机是像早期的行动电话,只能双方通话,那在戏院里不讲话的前提下,铃响还只是暂时的打扰。但智慧手机可以传简讯,可以读电邮,可以看新闻看电子书,可以录音录影及做其他更多的事,使得即使手机使用者不讲话,还是可能干扰观众和演出者。
手机用或不用 这是个问题
看表演时可不可传简讯,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简讯或许没有声音的干扰,但萤幕灯光,也会让附近观众眼睛不舒服,更不要说对表演者的不尊重,所以大部分剧院都禁止此行为。然而以Slave Play成为百老汇话题人物的剧作家哈里斯(Jeremy O. Harris)却有不同的看法。当女星蕾哈娜(Rhianna)来看戏并在演出中给哈里斯发简讯时,他不仅不以为意,还即时回应,在遭人批评后,他则回应不该以「白人」剧场惯例来约束他想要吸引的新观众。(如果传简讯者不是有广大影响力的明星或是一个白人,他会如何反应,怕是永远无解。)
另一个问题是录影。仅管大部分戏院在演出前都会广播,不可录音录影,仍无法杜绝手痒的观众,从百老汇演员佩蒂.路朋(Patti LuPone)、休.杰克曼(Hugh Jackman)、米兰达(Lin-Manual Miranda),到古典小提琴家安-苏菲.慕特,都碰过这个问题。
至于有些问题,则是完全意想不到,像是前几年有个百老汇观众,因为想为手机充电,以为布景的插座是真的,竟跳上台去。
由于防不胜防、禁不胜禁,有些剧院开始以科技对付科技。基于安全理由,纽约州法禁止戏院干扰手机收讯,于是有了手机锁套的发明,最流行的是一家叫Yondr的公司,观众进剧场前,把手机锁进一个小套子里,就拿不出来,要用手机,只能在剧场外指定点由Yondr工作人员解锁。这个科技已经广泛被脱口秀表演者使用,因为他们特别担心笑话影音外流,米兰达最新的百老汇秀Freestyle Love Supreme也以类似理由强制锁机,玛丹娜最新的巡演也有此禁。但Yondr最新的客户,倒是让人惊讶,因为是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林肯中心去年的White Light艺术节里有几场音乐会试用Yondr,但与上例不同,不是强制,而是由观众自愿,林肯中心说他们想让观众体验一下无手机的感觉。这个理由有些漏洞,因为不想用手机的人,可以选择关机或把手机留在家里;如果他们锁了机,在场内仍受其他手机干扰,恐怕只会更生气。
开发新观众 手机有助益?
另一方面,古典乐界也有人主张放松手机使用以招揽新观众,尤其是抢手的年轻观众,他们相信年轻观众在社群网路(脸书、推特、Instagram)上「分享」音乐会(以及其他表演)经验,是吸引同侪上门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演奏厅里特辟手机使用区。既然很多调查声称,不懂古典音乐是让年轻观众止步的主要理由,何不让手机成为解密古典音乐的工具?因此开发出一边听音乐一边传送讲解的app。
这是否有效,恐怕只有长时间大规模的实验才能知道。与此同时,表演艺术界与手机爱恨交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只能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