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是黑眼睛跨剧团艺术总监与编剧鸿鸿五年前便完成的剧本,他希望能更自由、更无拘束地离开现实处境与辩证的泥淖,找到一个更宏观看待台湾位置的视野,于是找来尝试过多元创作形式的周翊诚执导,建构了由线上推理、实境体验到现场演出的历程,企图建构贴合观众的体验,期待观众能在寻宝般的悬疑和趣味中,带著各自独有的生命经验,认识台湾的多面向……
线上推理X实境体验X现场演出,看著黑眼睛跨剧团八月下旬将推出的新作品《扬帆》目前披露的简略资讯,不禁令人一头雾水,好像从思考是否购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面对著一团未知迷雾,而我们到底该不该踏入?
五年累积,等待启航历史狂想
《扬帆》实是黑眼睛跨剧团的艺术总监与编剧鸿鸿五年前便完成的剧本,是他天马行空的狂想之作,在书写的当下便决定要另觅伙伴执导,允许自己安然在编剧的角色里创作。而之所以需要全然让想像恣意,是希望寻找到完全不同的途径,能更自由、更无拘束地离开现实处境与辩证的泥淖,找到一个更宏观看待台湾位置的视野——铺开历史,对照他者,以更大的座标看待台湾,甚至展开浩瀚的宇宙视角。
这场奇幻的历史狂想,需要有人掌舵才能真的扬帆启航,而周翊诚就是鸿鸿留意许久的同行者,尤其在二○一八年底共同合作《夜长梦多:意境重返之求生计划》后更加确认。近年周翊诚的编导作品尝试著不同的创作形式,从环境剧场、耳机漫游、沉浸体验无所不包,如此多元与对应当下的展演形式,提供《扬帆》的狂想进阶到具象的可能。
对应到五年来台湾的时局变化,以及为了满足实境体验的设计,周翊诚也将剧本进行改编。整体创作过程中,鸿鸿给予导演周翊诚很大的自由,不加干涉、也不以编剧角度提供「答案」,全然让周翊诚自己去实验发现。这样的工作进程也隐喻开展了《扬帆》的谜题:编剧的奇想、导演的具象、观众的寻找、历史的对话,交织成当下的探索进程,共同建构对于未来的想像。
寻找尚未展现的,对话当下的剧场
导演周翊诚形容鸿鸿这次的剧本结构十分宏大,且情节复杂纠结,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独立作一出戏,这也吸引了对历史很感兴趣的周翊诚接手导演,然后进行挑战。他形容阅读《扬帆》剧本的过程如同一场不断转化的旅程,有悬疑有探险、又历史又科幻,也因此他不停寻找著适合呈现的形式,最后顺应著文本给予的「寻宝」状态,决定采取「实境解谜」的方式,帮助观众同步在找寻的过程里认识剧中的历史元素。
对于编导两人来说,剧场有著令人著迷的当下性与现场性,活生生地连结创作者与观众、进行无可取代的交流。作为黑眼睛跨剧团的艺术总监,鸿鸿一直企图发挥剧场现场的对话特点,毕竟精致完美的艺术作品已经太多,他期待借由剧场展现那些作品没有表达的「当下」,在剧场中真实地触及观众,让观众离开剧场时能有所改变。
也因此,乘载当下的剧场,也应开放接轨时代,结合不同表现载体,让形式与内容相乘丰厚。是以《扬帆》建构了由线上推理、实境体验到现场演出的历程,企图建构贴合观众的体验,透过不同的进程让参与者的心境与角色同步,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投射真实、思索行动,发现新的视角,看见另种历史可能,进而有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