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黑眼睛跨劇團

相關文章 17 篇
  • 將塔羅抽牌結果的劇情組合,來解釋平行宇宙及輪迴,是《六月》最吸引人的地方。
    戲劇

    體驗型劇場所包裹的假民主糖衣

    體驗型劇場之所以流行,其現象要指涉的,並非僅只是觀眾被有趣所吸引,而是反應人們對自身身體有所知覺,他們被賦予更多權力與體感經驗,並可對權力結構的回應,無論回應是對抗或沉默,都希望不再受到牽制,進而可在劇場沙箱中,完成對社會革命的預演。但倘若掌權(創作)者忽視更多細節的關照,或是害怕將權力下放,那麼這些看似自由的劇場形式,新穎的科技體驗,也許只是一個個偽裝民主自由的糖衣,將小說《1984》的情節不斷重演,而熱中新鮮形式的觀眾,還傻傻地高歌傳頌而不自知。

    文字|張輯米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揚帆》建構了由線上推理、實境體驗到現場演出的歷程,企圖建構貼合觀眾的體驗,透過不同的進程讓參與者的心境與角色同步。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揚帆》 交錯虛實 解謎實境的歷史狂想

    《揚帆》是黑眼睛跨劇團藝術總監與編劇鴻鴻五年前便完成的劇本,他希望能更自由、更無拘束地離開現實處境與辯證的泥淖,找到一個更宏觀看待台灣位置的視野,於是找來嘗試過多元創作形式的周翊誠執導,建構了由線上推理、實境體驗到現場演出的歷程,企圖建構貼合觀眾的體驗,期待觀眾能在尋寶般的懸疑和趣味中,帶著各自獨有的生命經驗,認識台灣的多面向

    文字|黃馨儀、洪千容
    第332期 / 2020年08月號
  • 《夜長夢多》透過沉浸式劇場形式,讓觀眾重歷昔日台灣歷史。
    戲劇 《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

    人權園區沉浸式展演 重歷台灣的過往年月

    黑眼睛跨劇團創團十年推出的年度新作《夜長夢多:異境重返之求生計畫》發想自義大利作家巴索里尼的詩劇《夜長夢多》,鴻鴻以沉浸式劇場為主軸,邀請三位新生代導演創作三段橫跨日治、白色恐怖及原民題材的異境故事,並邀VR團隊參與製作,每場不到廿位觀眾將被分組體驗不同的感官情境。

    文字|陶維均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戰場上的野餐》以情境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遊走寫實與超現實之間。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

    戰火下話家常 體制外見荒謬

    首演於二○一五年的利賀藝術節,由鴻鴻執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阿拉巴爾同名作品的《戰場上的野餐》,將於四月中重製推出。原劇以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與政治,鴻鴻的改編引用小津安二郎的戰時日記,並將劇中士兵的角色身分改為原住民,以此做「某種台灣狀況的隱喻」。

    文字|陶維均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描繪席琳.狄翁粉絲的現實狂想。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生而為粉我很抱歉》 席琳.狄翁鐵粉的現實幻境

    魁北克作者希瓦涅(Olivier Choinire)的原劇本Flicit,在二○○八年被英國劇場界師奶級劇作家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翻譯成英文版本的Bliss,這個虛實混呈,將崇拜與幻想、八卦和日常並現的作品,今年十二月也將在黃郁晴的編排和執導下,以《生而為粉我很抱歉》之名搬上華山烏梅劇院舞台。 這一切被劇作家設定在「鏡子另一端」所發生的事全出自一位大賣場員工、巨星席琳.狄翁(Cline Dion)的超級粉絲Caro,她敘述、幻想、操作、創造的另一種現世,所謂的鏡子,其實「可以代表許多投射,」黃郁晴說,「譬如對偶像的崇拜、看著鏡子裡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想像,兒時成為流行明星的願望等等。」 她表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故事,就如那位恣意妄想、連結自身與偶像的劇中主角般,「生活是充滿挫敗的,與人相處也總是困難重重,不過當她聽著歌、在作為粉絲的世界中,無遠弗屆的想像力讓她得以從現實逃脫。」即使在自媒體發達、直播盛行的今日,汲汲營營攫取目光的人們,實則依舊無法成為如席琳.狄翁般獨特的存在,抱歉或許並非對誰,更像是發現自己終究辜負了自己的期待。

    文字|陳茂康
    第299期 / 2017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個關鍵提問 認識「新文本」

    什麼是新文本,那有舊文本嗎? 「新文本運動」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新文本的題材與書寫形式又有什麼特別之處? 作為廿世紀興起的劇本創作風潮,我們雖未必知道什麼是「新文本」,但多多少少也在台灣的劇團製作中看過或聽過相關創作,趁著兩廳院「新點子劇展」與黑眼睛跨劇團策劃的「對幹戲劇節」,將演出多齣新文本劇作,這次讓我們一次搞清楚:什麼是「新文本」!

    文字|梁文菁
    第269期 / 2015年05月號
  • 河床劇團《萊茵黃金》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華格納革命指環」 小劇場接力挑戰

    華格納的《尼貝龍指環》規模宏大,四部曲的情節貫穿數十年,橫跨神、人、妖三界,在台灣曾以音樂會形式演出。這次劇場導演鴻鴻策畫「華格納革命指環」,邀請四個美學風格各異的劇團:河床劇團、黑眼睛跨劇團、EX-亞洲劇團、再拒劇團,接力搬演《尼貝龍指環》四部曲,堪稱國內創舉。小劇場挑戰大規模的經典演出,不僅完全沒有包袱,擁有更多自由度,某種程度可謂是種解放。

    文字|廖俊逞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李銘宸與駱以軍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胖」達人的重量級心聲

    駱以軍,五年級中段班小說家的代表人物;李銘宸,七年級後段班迅速竄紅的劇場新秀,兩人看似沒有交集,卻在這次黑眼睛跨劇團主辦的「胖節」中被配成對。因為,從外表看來,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胖! 在這個瘦子當道的年代,「瘦就是美」成為主流審美標準。相對地,胖子的生存空間備受排擠。然而,我們不禁想問,胖,到底是個人的健康問題,還是集體社會文化的歧視?胖,可以性感迷人嗎?胖,可以是美的嗎? 這次,我們找來駱以軍和李銘宸對談,身為專業的「胖」達人,兩位有什麼不為人知的辛酸血淚,要跟我們分享?他們如何把「胖」轉化為創作的素材,發展出「胖美學」? 且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重量級心聲。

    文字|廖俊逞、王顥燁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風格涉的李銘宸的《Dear All》,把這段時日大眾關切的重要事件,全盤拆解,拼貼到一個同志情與異性戀的悲喜劇當中。
    焦點專題 Focus

    政治永不缺席

    從解嚴前後的一九八○年代起,台灣的劇場就瀰漫著批判政治與社會的聲音,甚至達到「遍地開花」的狀態,不管是小劇場或大劇場。後來雖因社會開放而使劇場的政治批判風潮稍歇,但創作者的自省也顯現在創作之中。隨著近期公民運動再起,以政治觀點思索社會議題的劇場氛圍也似乎開始重新復甦。

    文字|鴻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王世緯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王世緯 百變妖姬「獨」步舞台

    台上的她,妖豔、鬼魅,台下的她,陽光、開朗這就是王世緯,觀眾眼中的舞台「百變妖姬」。像團火的她,對生命無畏、充滿好奇,身體總是先行於思考,走上演員之路順理成章,也以精湛的獨角戲表演站穩舞台。她說:「當演員很幸福,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希望未來能一直演下去,不管到了幾歲。」

    文字|張慧慧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場上的小孩的確是亮點,也只亮了那麼一點。
    演出評論 Review

    感傷主義的孩子

    戲不是好哭就好,更何況感動落淚等於小孩真實,會這樣說的八成是個大人。人一長大很容易變成感傷主義的孩子,動不動就要回顧童年撫慰心裡的傷,忘了自己當年也很傷人。可是話說回來,如果小孩不撒野,沒有傷人的破壞力,他要如何掙脫成人世界訂下的那麼多死板的規矩,活下來繼續遊戲呢?

    文字|郭亮廷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美與醜,決定了人生?《醜男子》刺穿了當前徒重皮相的價值觀,讓觀眾重新思考辯證。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美女型男靠邊站,《醜男子》來了

    身分多元的創作人鴻鴻,即使因拍電影負債,仍一頭栽進賠錢的出版與劇場領域,自創《衛生紙》詩刊和「黑眼睛跨劇團」。「黑眼睛跨劇團」的創團作將演出歐洲當紅劇作家馮.梅焰堡的《醜男子》,情節從一個醜男子在公司因相貌遭到排擠開始。男子整容後相貌俊俏,在職場和情場上無往不利,卻因而引起眾人起而效尤,紛紛整容變得跟他一模一樣。這樣的結果,讓他跌入更不堪的處境。全劇藉著峰迴路轉的劇情,一一刺穿了當前徒重皮相的價值觀。

    文字|廖俊逞
    第200期 / 2009年08月號
  • 樊光耀說:「我說相聲、演舞台劇、接廣告、拍電視,都是在盡一個演員的責任,演好每一個角色。」
    藝號人物 People

    樊光耀 理性,創造藝術中的秩序

    金牛座的樊光耀,言行舉止老成,說話前會皺眉思考,加上正經嚴肅的長相與低沉穩厚嗓音,跟刻板印象中演員的情感豐沛大不相同,倒像個老派學者。不管在生活中或在舞台上都頭腦都十分清楚的他認為,好的藝術就是感性和理性交織的產物,就像一種秩序;而一位好的演員除了敏銳的感受能力之外,更需要理性的頭腦來結構。他強調,「想像」是演員最好的工具,而「專業」和「敬業」就是實踐「想像」最好的方法。

    文字|廖俊逞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嘲弄」的表演態度深化了觀賞的疏離,清楚地看見演員對這個角色的態度。
    演出評論 Review

    走在危險的擺盪之間

    坐在不適切的中山堂光復廳裡看戲,讓我必須旁觀創作者與劇本之間的交歡,我無法動心體會,只有以有限智商解碼答題的困窘。為什麼是這樣疏離的表演方式?為什麼這樣轉換場次?為什麼要用這麼一座狹長的紅色舞台?的確,魔術很好看,但為什麼要變魔術?

    文字|傅裕惠
    第201期 / 2009年09月號
  • 藉由「綜藝秀」形式而進行政治諷刺的戲劇作品並不在少數,但此劇提出了另一種反思。
    演出評論 Review

    瞬間與永遠 記得與遺忘

    若說這一年間,在政策推波助瀾下,藝文圈(不得不)瀰漫了一股慶典的氛圍,那麼《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正採取了同樣的慶典姿態,卻選擇誠懇地數算了我們的日子:那些已發生,我們無力改變的;那些正在進行中,但我們選擇遺忘的;以及那些尚未發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文字|白斐嵐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鴻鴻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鴻鴻 零碎中拼出的詩

    身兼劇場和電影導演,詩人,老師,同時也是多個影展或活動的策劃人。鴻鴻的一天很難談得上規律。因為牽涉範圍廣,行程也彈性十足。突發性的會議或訪談擠滿密麻行事曆,從臺北市北區到南區,精準嚴厲社會批判到排練自己的導演作品。鴻鴻的一天,有點像小時候聽電台廣播節目,雖然放的歌一首都沒聽過,但點歌的人想講的話大都相同。

    文字|陶維均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陸弈靜本來只是個咖啡人,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
    藝妙人物事

    陸弈靜 咖啡與演戲之必然與偶然

    她本來只是個咖啡人,開了好多年咖啡店,導演蔡明亮是她店裡的常客,她才因此接觸演戲,從客串洗頭婦人,一路演到影后陸弈靜,這回還要走入劇場上台演出,在導演鴻鴻的《跳舞吧!胖女孩》演出一名無法戒煙、卻要擔任戒煙大使、到處散播愛的種子的中年女子。

    文字|周倩漪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