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京辉首出沉浸式戏剧《成都偷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此类演出。(网路海报拍照重制)
北京

空间、科技与沉浸式演出 表演艺术的新出路?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九月廿四日的会议「舞台表演艺术高峰论坛——沉浸式的新科技为舞台艺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邀请多个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创人员,分享结合内容创作与先进科技的经验。沉浸式戏剧是除了音乐剧外最有可能产业化的戏剧演出形式,可预期的是,疫情后这会是中国表演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届时中国各地出现多出此类形式演出也绝不奇怪。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九月廿四日的会议「舞台表演艺术高峰论坛——沉浸式的新科技为舞台艺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邀请多个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创人员,分享结合内容创作与先进科技的经验。沉浸式戏剧是除了音乐剧外最有可能产业化的戏剧演出形式,可预期的是,疫情后这会是中国表演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届时中国各地出现多出此类形式演出也绝不奇怪。

二○二○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于九月廿五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以线上和线下的方式演出卅八出戏,这是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戏剧节演出了,似乎让人看到了勃发的生机。可惜的是,这是政府大力支持的活动,与市场无关。虽然北京疫情控制得当,但半年多来无法动弹的情况下,表演艺术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还能勉强存活的民间从业者,眼见复苏有望但脚步缓慢的情况下,仍然只能放眼未来,只是要回复到疫情前的荣景,恐怕至少还得再苦撑一两年。大型剧院及国有院团自有国家力量支撑,姑且不论。北京几个民间演出公司及剧场的现况,以及表演艺术是否因这次灾难而有了本质上的思考与改变,倒是值得关注。

舞台陆续开张  期待找回荣景

中国第一个纯民间经营的蓬蒿剧场,这几年来不论是财务及营运上都一直处于困境之中,这半年多来更是无以为继,苦撑待变。但蓬蒿一直是小众文青的朝圣之地,创办者王翔的使命感与情怀无庸置疑,初心不移的坚定也令人感佩,只是客观环境的渐好是否来得及,尚待观察。鼓楼西剧场的自制当代经典名剧《枕头人》与《丽南山的美人》和孟京辉蜂巢剧场的多出先锋戏剧从九月起都密集地排上了演出日程,虽说入座率仍限制在50%,但有著自己的剧场自己的戏的优势,以及戏剧观众对坐在剧场里看戏的渴望,成功地让票房与人潮动起来,对未来的荣景是好兆头。繁星戏剧村则相对安静,也许场域成本大,只能谨慎地推出一部戏试试水温,而自二○一四年起举办的「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看来今年底应该也很难正常举办。高度商业化运作的开心麻花在不见利润的情况下也只能尽快复工复产,为再度繁盛做准备。幸好中国市场够大,且境内的移动也完全正常,北京的这些戏也在各地巡演,在国外节目尚无法入境演出之际,反而保障了国内这些戏的利益。

表演艺术的本质与生态并未因这次流行病之灾而改变,疫情后的希望完全建立在回复疫情前的情况。虽然疫情期间很多人思考表演艺术的出路,尤其线上演出基本上被证明是违逆了表演艺术临场体验的本质,走不通的。但表演艺术的未来并非不可能有新的思考。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九月廿四日在北京举办「2020中国(北京)演艺博览会」的一场线下会议「舞台表演艺术高峰论坛——沉浸式的新科技为舞台艺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引人注目。这个会议邀请了多个全球知名以AR、VR等新科技融入沉浸式演出的主创人员,包括美国白马无线工作室、HBO《西部世界》、荷兰密室逃脱《福尔摩斯神秘之旅》及国内的利亚德集团和米科(MiCWOW)团队,分享他们结合内容创作与先进科技的经验,同时探讨新技术为表演艺术创作和演出营运带来的新创意、新模式和新挑战。

沉浸式戏剧  表演产业的下一波

沉浸式戏剧多年来已被证明是除了音乐剧外最有可能产业化的戏剧演出形式,上海在两年前引进这类名剧《未眠之夜》Sleep No More,外团驻场演出一年之后本地化,一票难求,极为轰动。孟京辉在成都的和美先锋剧场,以近三千坪、一百六十八个房间、四十个演员打造的中国最大规模的《成都偷心》原订六月首演,可预期的是,疫情后这会是中国表演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届时中国各地出现多出此类形式演出也绝不奇怪。

沉浸式戏剧打破了在大剧院与黑匣子里观演的仪式感,但更加深了真实的我与虚拟戏剧的触感,更深刻地体现了表演艺术在场体验的本质。由此衍伸出的倒是表演艺术与演出空间之间关系的思考,每出沉浸式戏剧都有它因内容而来的独特演出空间,而且绝非大剧院或黑匣子式的传统格局。表演艺术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而承载它的空间呢?这是一个好问题。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纪念大师-张岫云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