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6月最想做什么事?高唱著陈升的〈Summer〉,同时跳进大海。
台湾四面环海,偏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海洋被视为禁忌,海岸线成为军事重地,错失拥抱大海的机会,只能从电影中去追寻那神秘的未知。
去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颁给南非Netflix制作的《我的章鱼老师》,神奇捕捉了章鱼与人类的交流,透过自由潜水的方式拍摄,受限于每次只能下水拍个几分钟就必须浮上水面换气,前后以1年时间,每天下海寻找同一只章鱼互动的过程,不但拍下章鱼超乎寻常的生存智慧,同时展开跨物种间彼此探索的信任。这是少数透过单一物种的细致描述,来让我们认识海洋的神奇博大。
另一类影片则猎奇般地展现海洋的神秘多样性,远超过我们的想像,如1991年卢贝松的纪录片《亚特兰提斯》,或是2009年史上投资最大的法国纪录片《海洋》,耗资5000万欧元,以5年时间,动用12个摄制组、70艘船,在全球50个海域,拍摄上百物种,超过500小时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关素材,带领观众探索充满奇趣的海底世界。然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原因,不得不提到水肺发明人库斯托(Jacques-Yves Cousteau),他于1943年改良发明的水肺,大大增加了人类在海中停留的时间,为人类的海洋探索,如登月一般,带来了里程碑的一大步。
永远的红帽子船长
库斯托是海洋世界的传奇人物,除了水肺外还发明海中推进器,同时身兼学者与探险家,制作拍摄了无数的海洋纪录片,而这一切始于他于1956年和路易.马卢合作的电影《寂静的世界》The Silent World,创下坎城影展首次将金棕榈奖颁给纪录片的纪录,隔年夺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当时库斯托已是法国最知名的人物,路易.马卢还只是巴黎高等电影学院的学生,在日后的访问中被问到为何库斯托会选他来合拍这片时,路易.马卢回答:「因为我会游泳。」但他却在拍摄期间潜水导致耳膜爆裂,无法继续下海。库斯托后来受到美国电视台邀请,拍了非常多的海洋纪录片,除了1964年再度以《没有阳光的世界》拿下奥斯卡纪录片奖,都无法再超越跟路易.马卢合作的《寂静的世界》,却以戴著红帽在浪涛中拼博的老船长形象,带动了潜水与海洋探险的热潮。
《寂静的世界》以清晰逼真的图像、绚丽夺目的色彩,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人类完全陌生广袤深邃的海底世界。因为路易.马卢的加入,少了学术的严谨,多了对未知的好奇与人文的探索,关心的不只是海洋里头的世界,而是「卡里普索号」船上组员的各类专长,水肺虽然提供了氧气,但还有压力的问题,在海底怎么拍35厘米,同时也拍下库斯托带上船的爱犬,随著海浪在沙发打盹滑来滑去的画面,后来魏斯.安德森在《海海人生》中也模仿上述画面,来向库斯托致敬。
在海中挑战自我也追求美感
1974年,当时72岁的德国电影导演兰妮.莱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谎报只有52岁,以报名水肺潜水课程。之前她因直升机失事坠落伤到脊椎,发现在水中就完全不痛,往后20多年,便和小40岁的男友,长期在海底拍摄纪录片, 100岁生日时在柏林的动物园发表了纪录片《水下印象》。这个曾以《意志的胜利》、《奥林匹克》中的摄影技法及美学上高度成就,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导演,即使战后受到纳粹战争罪的指控入狱到获赦,她仍然努力活出不凡人生,并没有放弃对美的追寻。不同于库斯托的科普或好莱坞大白鲨式的娱乐,《水下印象》以其独特的美感拍出海洋世界的动人生态。
提到自由潜水,不能不提卢贝松1988年的《碧海蓝天》,保存了水肺发明前的木筒头罩装置,在海底下因压力导致意外的一幕。最近重看导演版,竟然比当年美版多出50分钟,结尾的不同使得原先美版显得画蛇添足,多出来的部分大多是对雅克感情世界的描述,对海豚(大海)与乔安娜(人世)间的抉择,开始思考缘分与宿命、宿命与本命间的微妙不同。小时候看《碧海蓝天》时,关注在潜水的挑战极限与对拥抱大海的渴望,一般人自由潜水大约10公尺,专业的大概可到20公尺,但电影中的潜水员雅克,心跳可以降到跟海豚一样不可思议的27下,挑战到人类极限下潜129公尺。根据AIDA公告如电影中的NLT式的潜水记录,在2007年已经创下216公尺的纪录,迄今无人能破。
台湾有著漂亮的海域,疫情间或许能替代出国让人打开眼界,认识大海让我们更崇敬大自然的奥妙,也能反思海洋环境的污染,学习谦卑与浩瀚的海洋相处。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