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东小聚场」是位于爱国东路的国家两厅院为表演艺术工作者所打造的聚会时光,由两厅院驻馆艺术家规画主题,分享专业知识、剧场脉动,希望能给予彼此灵感,甚至酝酿合作的可能。
近年来,IP产业兴起,透过改编,故事以不同型态转生,为此,第一次的聚会,由将于年底卸任驻馆艺术家的金钟编剧詹杰,特别邀请到跨越两造的王小棣导演,及北艺大电影创作系的徐华谦老师,分别自编剧、导演与表演者的不同角度,谈IP、聊改编,开诚布公地分享来自业界的第一手经验。借此创造更多交流机会,提供给有志于剧场、影视产业创作者一份「跨界打怪」心法。
演员的装备与武器
詹杰(以下简称詹):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向大家搜集了许多问题,这次大概有30多题都在问:「究竟剧场表演跟影视表演有什么差别?」可不可以请华谦老师帮我们解答?
徐华谦(以下简称徐):我大学时读戏剧系,现在任教电影系,负责教授学生将来成为「镜头」前面的演员。回头来看,我自己有很多机会在剧场中实践专业,也参与过影视作品,两种媒介理应不相抵触。我看了许多人的发问,可能大家对于「不同媒介里如何展现自己的专业」这件事情困惑了,但其实只是媒介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回到这项专业的本质,我认为与其聚焦专业如何表现,不如好好思考媒介到底有什么不同?剧场是一个固定的空间,观众跟你的物理距离是固定的;影视是可移动的镜头跟剪接的景框,镜头一跳,很可能就是你的特写。两者的物理距离传达是有差的,所以你一但意识到媒介本质的不同,表演自然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作为演员,你可能长期在剧场空间表演,习惯了固定的物理距离投射,也可能习惯在镜头前做可以辨识的情绪改变,但如此一来,可能便误会了表演本质上某一些内心的情感流动;两种媒介看起来好像很不同,但事实上里面一定有一条贯穿在各种不同媒介通用的相同本质。千万不要被这些不同之处先困惑了,我们先去找到一样的地方在哪里?只要你从那一个一样的地方出发,你便有机会进可攻、退可守,攻去哪里?攻去世界各地;退到哪里?退到你自己的生存或生活。
詹:演员真的是不容易的工作,我对于演员这个职业始终充满好奇。植剧场第一届招收24个演员,我本来想报名,他们却把我的报名表抽掉了。今年又有8个演员机会,但我又被排除在外,所以我似乎该放弃了⋯⋯
徐:以演员的身分?你何苦强人所难!
詹:因为我想从幕后进军到幕前,哈哈。另外,我很惊讶小棣老师安排了李小平、黄宇琳、高俊耀等各界名师,以传统戏曲、剧场的方式培训学员。请教小棣老师,当初课程的设计目的是什么?
王小棣(以下简称王):当初做植剧场的时候,第一届24Q意外地有许多年轻人参与,我们借了一个教会,请来了剧场界很有名的马汀尼老师,也找了电影界的编剧、导演,尽管我们没有很清楚地讨论,但大概抓了个评分方向,而我自己的标准,很大一部分在于「有没有接收到演员本人有多想做这件事情」的讯号。
我念文化大学戏剧系,后来到美国攻读剧场硕士。当时学校请到韩国的剧团出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带给我非常大的震撼。他们属于规模不大的韩国传统地方戏剧剧团,学校可能觉得亚洲人都互相认识,派我协助他们筹备演出。当天我匆匆忙忙地跑到休息室,他们全员竟然都在打坐,打坐后便开始排练——我每次碰到剧场人,都想分享这个震撼的开场:他们以传统戏剧的方式演出,灯光亮,舞台背景一片全白,演员披麻戴孝,手拿一根竹子,哈姆雷特坐在台前,开始一段独白;演员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长音,后排灯亮,叔叔妈妈就出现在后头,这一连串的东方式的开场既震撼又动人,明明是全韩文的演出,却让观众们起立鼓掌、大为折服。从小我就很讨厌京剧,总觉得唱得没完没了,有了这次的经验,我才了解,原来最好的戏剧就在自己的家里,在我曾经觉得很「落后」的地方。
起初筹办植剧场,我们8个导演发现台湾影视产业的生态并不健康,也没有提供太多演员培训的机会,而作为演员,我认为剧场的训练方式是重要,尤其东方戏剧不能缺少传统戏曲的底蕴。我们找了剧场与传统戏曲的老师协助训练,直到24Q结束,这些演员有不同的演出际遇,有些成功、有些得奖,有些还在努力得到好角色;植剧场二(现更名为茁剧场)时他们回来,我认为这些演员们身上的「装备」应该要有所更新。所以,在课程设计上,请到两位台大的急诊室医师,分享在日夜颠倒、焦虑压力的情况下,怎么照顾自己的身体?除了健康,还有理财规划的课程与武术课,在各种层面上学习保护自己的演艺生涯。
时间:2022/9/13 19:00~21:00
地点:台北 国家戏剧院四楼交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