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复,各地又陆续传出取消演出的通知,表演艺术的困境看似仍未完全解除。这种困难,民间团体要比国有院团的感受更刻骨,时势如此,修行只能看个人。孟京辉的蜂巢剧场10月和11月仍推出黄湘丽的独角戏《狐狸天使》和《你好,忧愁》,从2013年的《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开始到现在,黄湘丽等于独角戏,是北京戏剧圈唯一的独特存在,而独角戏在目前情势下也算低调。蓬蒿剧场仍只能低调,但未停下脚步,以张晓风剧本《和氏璧》在10月中旬进行精致的读剧演出,从排练到演出花了40天,并不比正式演出轻松,或许读剧是蓬蒿适应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对高调的是繁星戏剧村第9届「当代戏曲小剧场艺术节」,宣告将在年末前的两个月里演出,戏曲与小剧场的结合在北京天时、地利、人和,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赞助,能够持续存在是好事。只是今年宣传重点令人忧心初衷不再,11种剧种参演,演出单位清一色是各地公有剧团,千篇一律的经典剧目题材,唯一不同的只是「小剧场版」,让人明显看到公部门的主导力量。传统戏曲一直受到各地方政府的保护与资助,但以保存传统为意识形态,并不符「当代戏曲小剧场艺术节」宗旨。戏曲与小剧场结合的重点应该是传统戏曲融入小剧场实验本质的程度,优势互融,劣势互补,不怕实验更无惧颠覆,只求因中西方戏剧理念与制作方式的碰撞而产生不同的表达方式;也或许,传统戏曲只作为一种灵感来源,一种文化元素,来丰富现代剧剧的内涵与形式。这两种方式都是对传统戏曲在当下最有效的推广,如果公部门只看到多剧种了无新意地挤在小剧场里拼演的业绩,那这个艺术节的应存应废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