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赵绍伯 摄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号外!二○二二表演艺术年度回顾(上) 年度现象

从建筑到内部治理,北艺中心正反话题不断

现象三: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启用,能否跨出文化台北的下一步?

经过18年的酝酿与曲折,台北表演艺术中心(以下简称北艺中心)终于在2022年3月试营运、7月正式开幕启用。在疫情仍有余温的今年,光「试营运」到「开幕季」,且不算原订档期的台北艺术三节(台北艺术节、台北儿童艺术节与台北艺穗节),仅半年时间,便有上百场演出在北艺中心上演,甫营运便成为台湾表演艺术界不可或缺的景观之一。

18年,启用前就已乘载愿景的建筑

在剧场风景外,北艺中心的建筑兴建亦是多年来的讨论话题。2004年台北市政府便有「台北艺术中心」的初步构想,希望建造国家两厅院之外,第二座大型展演空间,也期盼台北在文化硬体上能追上香港、上海、新加坡、首尔等亚洲一线城市。后续又经过多年选址与BOT与否的讨论,2009年才终于完成设计,宣布由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设计胜出,并确认北艺中心「圆球型镜框剧场」的独特外观。

虽然评图完成,却仍无法动工,直至2012年拆除士林临时市场才终于开工,预定2015年启用。未料后续又经历承包商倒闭,2018年底才再度复工。复工之后,虽然外观已成形,但因外墙与内装进度不一致,迟迟无法启用,徒留壮硕怪异的「皮蛋豆腐」在熙来攘往的捷运剑潭站外,直至2022年才终于启用开幕。

别致的外型,让北艺中心的兴建之路多舛,也一直受到国际期待。2016年即被CNN评选为最令人期待的新地标,2021年更再次将其列入具颠覆性的8座建筑之一,并获选为《时代》杂志2021年全球最佳百大景点。2022年则入围台湾建筑奖十大建筑,获得建筑奖佳作。

奇型景观:打破艺术阶层的公共剧场

北艺中心之所以令世界期待其来有自,库哈斯的设计主围绕在打破艺术的阶级性。相较于西方,表演艺术通常作为一种正式社交场合,座落在士林的北艺中心预定地,让他感受到台湾的庶民生命——夜市摊商、捷运人潮、庙埕活动、在地小吃,成为设计时的背景意象。

因此他拔高了剧场空间,创造悬浮感。球剧场、大剧院和蓝盒子3个展演空间都是拔地而起、悬浮连接的中央量体,希望摆脱传统剧场的殿堂感,释放一楼空间给剧场以外的群众集会或活动。就算只是去逛夜市,也能亲近利用北艺中心。

北艺中心包含3大剧场:最具话题性的银色球形外观,有800席的「球剧场」,内装依球体设置半弧形观众席,使每一排座位均能享受等距的观赏视角;并设有19个半开放式包厢,让观众享受不被打扰的观赏体验。主体「大剧院」则有两层楼、1,500个观众席,虽大却仍能提供靠近的观赏感受。而「蓝盒子」最高则可达800席,为全台最大的实验剧场,更可打通连结大剧院,延展成超大型剧场。

在去剧场的殿堂化上,他也设计了参观回路(publicloooooop),在进场看戏的主要动线之外,规划出一条走进后台的密道,借由此贯穿剧院后台的动线,一窥剧场内部的神秘,提供演出以外的视野。为了迎向公众,北艺中心也有大量自然采光,库哈斯利用波浪形玻璃立面(facade),引入充足的自然光线洒进排练室、大厅,甚至后台梯间,打亮一向阴暗神秘的剧场内部,连结剧场与在地环境的关系。

种种设计引人注目,但对库哈斯而言更重要的仍是空间的开放性与解放,让这座艺术场馆能融入城市的活力、成为其中一部分。建筑形式只是为了成就目的,让北艺中心成为一个人人可以读懂靠近的建筑。虽然建筑界称赞连连,但回到一座表演场馆的本质,北艺中心真的有达成其创建目的吗?使用者体验又如何?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