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戏公园——天台上的秘密基地》为2022台东艺穗节作品,由马戏之门于台东中央市场「现地创作」。(kstudio杨康 摄 马戏之门 提供)
特别企画 Feature 号外!二○二二表演艺术年度回顾(上) 年度现象

从中央到地方的场馆与艺术节规划,突显创作生态问题

现象四:大剧院时代正式到来,致使创作生产过量?

2017年初,《PAR表演艺术》开始谈论「大剧院时代」(注1;同年年末,表演艺术评论台亦在「TT不和谐开讲」从国内、外案例讨论「大剧院时代」。其背景是国家两厅院完工30年后,台中国家歌剧院、台湾戏曲中心陆续落成,也即将迎来高雄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等场馆;隔年,所谓「三馆一团」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正式完备。从《PAR表演艺术》到表演艺术评论台的发声,无非是在望向这些能容纳千人席次的剧院陆续启用后,对于未来的票房、交通移动、场馆规划与定位、创作导向、制作寿命等问题提出前瞻思考。当时,一并被纳入思考的还有在2012动工,但2016年承包商倒闭停工、而一度停摆成都市奇景的台北表演艺术中心(简称北艺中心)。

直至今(2022)年,北艺中心终于完工、试营运,然后开幕、启用,似乎代表台湾「大剧院时代」最后一块拼图完成——而在这段时间内,与剧院可能相关的台北流行音乐中心、高雄流行音乐中心也一一营运。同时,台湾COVID-19疫情也迎向「共存」局面,往持续开放迈进。台湾剧场的整体创作量在剧院备齐、经费挹注、疫情延宕等因素激化下,呈现极端爆量的情况,酿成冲击「大剧院时代」的第一道关卡。

必要与必然的挤压:北艺中心节目规划的冲击

其实,我们刚结束史无前例(也希望是后无来者)的创作量与观看量多到「炸裂」的暑假(7月至10月)。

始作俑者必然是北艺中心的开幕。北艺中心自3月试营运,到7月的明华园《东海钟离》拉开「开幕季」序幕,与「开幕季」紧连的还有常年规划的台北艺术三节(台北艺术节、台北儿童艺术节、台北艺穗节)。纵使不将在各小型场地发生、超过百档的台北艺穗节,以及内含大量免费户外演出的台北儿童艺术节列入计算,单就北艺中心主办、规划的节目,在7、8、9这3个月内就有37档,场次破百(其中,《西来庵》、《NEXEN未来密码—浮光叠影剧场》等作因疫情等因素临时取消、延期)。

这些节目同时使用水源剧场、中山堂等场地,但也常有北艺中心3个剧场全开并同时有内部排练场加入战局的情景。依据席次规划,若票房热络,整个北艺中心可能会同时有3,000人以上在场。

此外,延续台北艺术节过往的策展脉络,部分以3年、或更长期规划的创作分别被纳入「开幕季」与「台北艺术节」,反而模糊掉两者的策划视角,最后成为一种「嘉年华」,目的是为了迎向开幕,尝试激起士林地区(乃至于大台北)的地方关系与票房。艺术节的紧凑,同时也反映出北艺中心隶属市府,而必须服务市级预算的消耗,但这确实是生为地方场馆之必要与必然?只是多数并非商业、大众导向的创作,真能、或是真需肩起这样的重责?或者,有触及更多观众类型的必须,还是过去策展脉络的延续?

从创作团队来看,也可看出部分创作者肩负多部创作的主导责任,如洪千涵、洪唯尧、陈煜典等人,纵然部分节目是延续性的,但在同一区段里必须做如此大量的生产,必然也是消磨——况且,他们在这段时间内不一定只有北艺中心的创作案。也可思考的是,创作者可以拒绝提案,但这往往不是「要」与「不要」的选择,还有资源、时程规划等考量。

同时,开幕季是从7月2日到10月2日、台北艺术节是8月5日至9月25日、台北儿童艺术节7月2日至8月28日、台北艺穗节是8月20日至9月4日,时间的彼此挤压,也让相对小型、小众、或(被认为)不成熟的台北艺穗节「被」淡出观众视野——这确实是非战之罪,因为不管是观众、或是北艺中心内部人员,都已疲于奔命(内部人员同时面临制度、规划的转换,无法全盘到位,仍需持续修正);于是,在票价、时间等取舍下只能牺牲。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年鉴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