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群使现在成为可能的人
挑战边界

那群使现在成为可能的人

透过陈界仁和他的伙伴们在西门町游行,露宿于火车站旁地下道的罕见影像档案,我们看见了大胆而具体的公共空间改造。在欣赏美学实验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些行为所潜藏的危险。尽管视线被戴著头巾的表演者所吸引,我还是忍不住注意到一旁目睹这些历史性反抗瞬间的群众,和他们脸上的表情,透过这一双双见证现场的眼睛,我们看见历史。

透过陈界仁和他的伙伴们在西门町游行,露宿于火车站旁地下道的罕见影像档案,我们看见了大胆而具体的公共空间改造。在欣赏美学实验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些行为所潜藏的危险。尽管视线被戴著头巾的表演者所吸引,我还是忍不住注意到一旁目睹这些历史性反抗瞬间的群众,和他们脸上的表情,透过这一双双见证现场的眼睛,我们看见历史。

我们是如此容易陷进眼前的事务,以致于忽略更宽广的全貌。看似活在当下,其实只是不曾停下脚步梳理过去。目前正在北美馆展出的「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注),突破了这种视野局限,像是一台时光机,带领我们回到众声喧哗的八○年代,那个艺术家们奋力形塑新的国族、文化以及个人认同的台湾。这个精心策画的展览不仅是台湾近代史的速成班,更让我们有机会循著整体脉络探索这些艺术先进们的作品,观察他们面对存亡危机时的抉择,并借此重新思索该如何面对属于我们自己的重大时刻。

走进,并迷失在80年代的历史现场

一般而言,我并不热中于文件展,当我在模型、蓝图、笔记和技术表格的汪洋中艰难前行时,我的眼神(和头脑)往往会陷入呆滞。如果我想透过文件了解某个展览的主题,我只需要买一本书。然而,「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成功规避掉了大量文件的催眠陷阱,它汇集了当时台湾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像是卢明德、陈界仁、庄普等)作品,结合绘画、摄影、雕塑、影像、素描、电影海报、书籍和专辑封面等各种不同领域。这档多媒体展览确实捕捉到了这个多媒体时代的精神。

由于经常前往北美馆的一楼展厅,我很习惯分门别类、区域分明的展品陈列方式。这种被广泛运用的展示方式,就像是勾勒出轮廓的粗体线,帮助我们标记和吸收构建了整个展览的主要子题。但这种条理分明的组织化,往往也将我们隔离在作品之外,让我们与作品之间隔了一层经过知识加工的距离。「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放弃了这种典型的作法,迷宫般无序蔓生的装置,占据了整个展间八成的空间。当观众走入展间,不只是在观看一档关于台湾历史的展览,而是迷失其中。

我们被置身于台湾艺术家开始挑战和瓦解国民党的高压政策的历史现场。透过陈界仁和他的伙伴们在西门町游行,露宿于火车站旁地下道的罕见影像档案,我们看见了大胆而具体的公共空间改造。在欣赏美学实验的同时,也意识到这些行为所潜藏的危险。尽管视线被戴著头巾的表演者所吸引,我还是忍不住注意到一旁目睹这些历史性反抗瞬间的群众,和他们脸上的表情,透过这一双双见证现场的眼睛,我们看见历史。

切莫遗忘那些使现在成为可能的人

与此同时,这个展览也很巧妙地阐述了全球艺术家和艺术运动,对1980年代台湾的影响。当时台湾的艺术家们,在经历日本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长期对创作的压抑之后,正争先恐后地想要赶上世界的创作趋势。我们看见了1988年于北美馆展出的「达达的世界」海报和照片,即使这档展览是在欧洲达达主义运动诞生70年后举办的,我们仍旧能看出台湾艺术家接受达达主义无政府主义美学的重要性。这个展览展现了台湾的艺术家们如何接纳达达主义(以及日本舞踏、罗伯.威尔森、葛罗托斯基、欧洲实验电影等等)的美学观点,并且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美学。

最后一个展间呈现的是在当时具有影响力的视觉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的访谈影像。这些简短的采访让我们有机会听见这些开创性人物(像是刘若瑀、吴静吉、吴玛悧)用自己的语言反思创作历程,与此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整场展览,以及我们自己与这些人物和作品之间的联系。

我们经常忽视那些使现在成为可能的人,那些艺术道路上的先行者们,而「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提醒著我们:切莫遗忘。

注:「狂八○:跨领域灵光出现的时代」将展到2023年2月26日。

(本文出自OPENTIX两厅院文化生活)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广告图片
秋天艺术节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