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妳真的很会说故事!」在大学教过的学生来家里探望我,提到他们从前很爱上我的课。被夸奖好开心啊,却也让我想起,虽然喜欢历史,但自己的国高中时代,不太享受上课,老师读著课本,多半只关心考试成绩,本该立体生动的历史故事,被硬生生压扁,塞入教科书枯燥无味的平面陈述里。
人类天生懂得「脑补」。我们有视觉化的大脑,能在短短13毫秒内能处理图像,约莫是每秒75帧的速度;正因如此,融入视觉效果的故事——不管是肢体表演、影像或图表——都会创造强大的叙事效果,而且非常有吸引力,能让观者更加投入。试想,以下哪种讲法让你印象较深刻?「他很穷。」还是「他选了所有裤子中,唯一没有破洞的那件,坐在老旧的沙发上。」不管透过文字还是视觉呈现,有场景、故事化的陈述,绝对能加速大脑的资讯处理,让我们更有感触。
故事使人产生同理心。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相关实验,例如,让一群受试者看电影,好了解故事在我们的大脑黑盒子里,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在实验中(看电影时),受试者戴上装有测量仪器的头盔,在过程中测量他们的心跳与呼吸,除此之外,受试者身上还贴了排汗追踪器。准备就绪后,开始播放 007 电影。电影一边播放,研究人员一边密切观察受试者的生理反应。他们发现,只要詹姆士.庞德(男主角)遇到危险,像是快从高楼坠下,或是跟坏人打架时,本来稍微分心的观众会全神贯注,甚至开始流汗,而且脉搏跳动速度加快。更有趣的是,入戏同时,受试者的大脑会释放一种神经化学物质,叫做「催产素」。
在演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发展出说故事的能力,人类开始会说话,就懂得用想像力编织故事。古早时代,我们的老祖先会在一日劳动结束后聚在一起,把农耕、狩猎、采集、建造时接收的外在刺激,讲成故事互相分享。不知你有没有类似经验:只要听过某人的故事,即便不认识这个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联系?原因就是听故事会让我们的大脑分泌了「催产素」,把它想成爱与关心的荷尔蒙吧,这样会比较好理解。
听故事时大脑产生的催产素,是爱与关怀的信号:用前一阵子超红的日剧《初恋》为例,只要男女主角不断错过,观众就备感揪心,因为我们和这些角色一样,曾经经历初恋的甜蜜与苦楚,进入故事的同时,大脑便开始释放催产素,认同感愈高,所分泌的催产素也愈多;我们不只是观赏纯爱影集(或庞德电影),而是经验了以自身呼应的过程;就最深沉的生理层面而言,这代表著我们设身处地,产生共感。在史前时代,这种团结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它让我们辨识敌人与朋友,远离会攻击、抢食的对立方,并且学会要协助一起生存的部落成员,因为共好有助生存。
故事,过往之事,记忆深刻的,会让人更深入地理解从前无法想透的事情。科学家指出,故事能让人产生洞察和自省的能力,从「我实在不明白」过渡到「啊,原来如此!」当我们听到好故事,大脑的神经活动会增加将近5倍,就像卡通人物灵光乍现时,灯泡突然亮起。
「故事是人类使用语言创造和再创造自己的方式。人类所有的想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未来会变怎样——都依靠语言来创造。能改变和塑造我们的,其实不是生活经历,而是讲述这些经历的故事。在将生活重塑为故事之前,我们无法找到并思考这些经历的意义。真正改变我们的,并不是所经历的事件,而是故事。」我特别喜欢英国儿童文学作家、出版人艾登.钱伯斯(Aidan Chambers)说的这段话,人类大脑的确为故事而生,因此我们有别于动物,知道进步,而且文化能代代相传。
2003 年,当时还在台湾生活,我在国家两厅院广场上看云门 30 的《薪传》,90分钟一气呵成的表演:幕启,唐山常民以命相搏,勇渡黑水沟;抵达后,大家胼手胝足打造新家园,过程虽然艰辛,但人人团结一心,最终迎来努力耕耘后的喜乐丰收。我凝视舞台上身穿蓝布衣、面容黝黑的舞者,他们用肢体化成线条图像,以动作说故事,配合打击乐团的声响,直击入心,我摒著气、含泪看完全场表演。今年4月,云门舞集50周年《薪传》再现,20年过去,这段期间我在世界绕了一大圈,带著自己的经历,我好期待再度与它共感相应,继续谱写属于我与台湾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