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忆铢(郝御翔 摄)
聚光灯下 In the Spotlight 编剧暨导演

李忆铢 创作,是让自己不孤单最好的方式

2023新点子实验场 李忆铢《昆虫物语:装死》

2023/6/9~10  19:30

2023/6/10~11  14:30

台北 国家两厅院实验剧场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然后又在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研究所以「剧本创作」取得硕士学位的李忆铢,创作面相丰富,既编且导,舞台剧、小说、影视作品都看得到她的身影。从剧场跨到影视创作,除了当时受邀,更让她愿意尝试的动机是「想写妈妈看得懂的戏」。家人一直都是她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因重视,往往为此受伤、或产生更巨大的无力感;但是,与家人间矛盾复杂的情感交错,成为她创作的重要动力之一,而家人同时是促使李忆铢在创作中寻求庇护的原因。

对巨蟹座的李忆铢而言,安全感的失落与追寻,成为创作版图的第一个板块。

在书写里平静 在故事里和解

李忆铢小时候的志愿是成为一个开心果。

她从小就习惯于把大家的情绪承担在自己身上,希望大家开心。和很多孩子一样,国小时会组织大家一起演戏,编剧情、安排角色,甚至扮演社会新闻案件的人物——这是她们试图理解世界的方式。不一样的是,李忆铢在年纪很小时就对环境有极高的敏感度,她回忆起自己10岁时就对千禧年的混乱有个微妙的共感,在各种「感觉」的纷扰下,创作是她的自发疗法,因为她发现书写可以获得平静。

「创作的『创』,有时候是创伤的创。」对动物及昆虫都很有兴趣的李忆铢,曾把兽医当成就业理想,但后来转为创作,则跟家庭状况有紧密关系。父母在她国中时开始吵著离婚,家里氛围一直剧烈起伏,动荡的经历成为难以代谢的伤。一直要到《海》(2015)创作出来后,才真的有一些东西,在书写中被看见、被晒到阳光下,进一步有机会和解。

完成《海》的演出后,有不少观众给予回应,说自己也有类似的经验,这对李忆铢来说很重要。「我最怕的就是孤独。对我来说,创作就像是在问『你也有类似的感受过吗?』」让她觉得这个故事不只是她个人的,更可能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创作,是让她不孤单最好的方式。「我觉得如果我没有开始创作,我应该会活不久。」讲这句话时的李忆铢,充满笃定。

用「笑话」来让事情变得轻盈

随著年岁渐长,李忆铢的创作态度也有了不同的变化。她发现一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中,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如果说《海》是爸爸压抑苦闷的视角,《摩利支天女》(2020)就是囤物症妈妈天马行空的世界,她开始更熟练地试著用「笑话」的概念,把伤痛变成另一种样子。

「有些很辛苦的事,也可以用轻盈的方式去看。」李忆铢接著说:「当然还是有一些压抑的成分,但长大后,压抑会消失,喜悦的东西会留下。我希望我可以这样子,我的作品也是。」但是,当她从抽离的角度去凝视,事件的重量就改变了。

同时,「笑话」这个概念也反映在李忆铢对落语的喜爱。

第一次接触落语是在冯翊纲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介绍了宫藤官九郎的《虎与龙》,让李忆铢深受吸引。落语的艺术形式是单人跪坐在台上,随著角色、情境描绘来演绎故事,最后会有一个出其不意的收尾。正因只能跪坐著演出,所以暗喻的力道会更重、戏的呈现会更直接。

这样自由切换于说书人与剧中人的绝对小宇宙,对应著李忆铢对安全感的需求。后来她在硕士班的毕业制作写了以战败逃亡的「落人」为主题的《落人之语》(2019)。目前所经营的剧团「草搞场」,以及更早之前就开始与落语家戴开成(开乐亭凡笑)合作,都在实践这样的想法,今年初首演的《逢魔时刻》(2023),就充分展现了李忆铢的风格。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四界看表演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剧场编剧及导演,同时跨足影视编剧、戏剧教学、占星与牌卡占卜。
  • 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剧本创作组、国立台湾大学戏剧学研究所。致力于故事新创、跨域共创及剧场形式的融合与开发。现为草搞场团长。
  • 编导作品《摩利支天女》入选第13届新人新视野。编导作品《盲剑客—见╱不见之间》获台新艺术奖提名。编剧作品《海》获得第17届台北文学奖剧本组首奖。两次入围电视节目剧本创作奖。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尽在你手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