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堡进行中」计划参与学员大合照。(Stefanie Loos 摄 洪堡论坛 提供)
话题追踪 Follow-ups

邀请青少年共创 打造博物馆未来(上)

关于柏林「洪堡论坛」5年计划「洪堡进行中」

「洪堡进行中」(Humboldting!)是柏林当红博物馆「洪堡论坛」(Humboldt Forum)(注1)于2021年开始进行的5年计划,配合柏林当地中学的学校行程,每半年邀请一组艺术家或团队来和同一群30位中学生合作进行创造性艺术活动,在每年2月与6月底前后公开呈现。此计划由洪堡论坛节目与活动部门发起,该部门策展人尼克尔(Julia Nickel)邀请曾来台展演的「哺乳动物潜水反射反应」剧团(Mammalian Diving Reflex)艺术暨研究总监多奈尔(Darren O’Donnell)与长期合作伙伴澳洲独立制作人佛莱明(Alice Fleming)策划,期盼使这群家庭成员尚未成为定期博物馆参观者、来自多元背景的青少年,能因参与这个计划让他们与家人可以长期地与博物馆产生对话与连结。

这个计划概念受到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对美洲进行5年考察的启发,相当程度地实践洪堡论坛的精神:作为论坛开启对话,深化连结,以开放动态的方式,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期盼为柏林注入新能量。如台湾策展人耿一伟在《报导者》文章(注2)中所述,位于博物馆岛的洪堡论坛在面对移民大量涌入的这个大都会,如何让青年世代也能在这里看到属于他们祖先的文化,回应作为当代国际城市的多族群现况,是该博物馆今日的重要使命。「洪堡进行中」不仅希望让这群「青年研究员」进入博物馆作为「艺术家」参与创作发展,也借由表演艺术的高互动性,邀请其亲友进入博物馆,发挥「涟漪效应」,扩散计划影响力。

由艺术家Manuel Ahnemüller带领完成的阶段展演作品《Matters of Taste》。(David von Becker 摄 洪堡论坛 提供)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

与青少年建立长期关系,为艺术打造永续

这群「青年研究员」来自柏林北部缅科须区(Märkische Viertel)托玛斯曼中学(Thomas-Mann-Gymnasium),年龄约13到15岁,多是土耳其移民二代或三代,也有部分白种人和极少数的越南裔移民后代。仅管学校看似设备齐全,拥有小型剧场和多媒体室,旁边还有一座市立游泳池,然而缅科须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问题区域」,居民大多为劳工阶层、边缘群体、或有移民背景的人们。这可回溯到1956年至1975年间为了营造集体生活的社群感而在此区兴建的连栋建筑,却在后来成为「伪装在美丽的社会建筑理念下的贫民窟」,弥漫著「漫漫哀伤」(注3)。社区氛围较不紧密,造成相对严重的犯罪问题,使其在都市发展中更加边缘化。

洪堡论坛教育部门一开始时与多个类似托玛斯曼中学的学校联系,最终决定与这个少数开设艺术与文化课的中学合作「洪堡进行中」计划。据洪堡论坛学术教育部策展人史塔尔(Jocelyne Stahl)表示,这所学校的教职员馆方接洽时对计划表示高度热诚,由于计划需要学校长期配合会增加老师和行政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校方的态度也相当关键。「和学校合作很常见,但要以这种模式合作到如此深入的程度非常少见。」史塔尔表示计划初期策划团队就有共识,要针对这个可以称为「焦点小组」的30位学生进行长期计划,而非将同等资源投注在短期而大量的对象,「这比较永续…尤其是这是个社会参与计划…要真正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连结。」

广告图片
2023年时「撼动论坛」计划的阶段性展演现场。(Stefanie Loos 摄 洪堡论坛 提供)

长期与青少年建立关系来达到艺术文化场域的永续发展,早从10多年前就在多奈尔无心插柳的计划中萌芽。如原型乐园负责人贡幼颖所述(注4),多奈尔透过艺术计划,以3到5年为单位,已在德国的鲁尔三年艺术节(Ruhrtriennale)和英国的LIFT伦敦国际戏剧节(LIFT Festival)获得显著成效,多奈尔也将带著长期合作的「多伦多之子」(The Torontonians)团员到伦敦和鲁尔,促进青少年之间跨国、跨文化的交流,这些艺术计划都让较为边缘的青少年群体得以获得关注。由于多奈尔与合作对象都将这些年轻人视为平等的协同创作伙伴,这些艺术参与经验让青少年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也对自己能对世界造成怎样的影响,有更多的想像与可能性,这种合作关系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契约」,「改变他们被合法歧视的弱势地位」。

注:

  1. 洪堡论坛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柏林宫(Berliner Schloss)内,以亚历山大.洪堡和威廉.洪堡兄弟命名,占地40,000平方米,接近著名的博物馆岛,是柏林的重要地标之一。洪堡论坛的展览和活动丰富多样,涵盖了艺术、科学、历史和文化等领域,并定期举办音乐会、表演、讨论会和亲子活动,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学社讨论及公众参与。由于兴建过程发现历史遗迹、以维持历史宫殿的建筑外观等而备受争议。
  2. 以耿一伟,〈左踹伦敦右打巴黎,柏林发威了〉,《报导者》,2016年2月6日。
  3. 阿尔巴尼亚艺术家安利.萨拉(Anri Sala)以缅科须区为主题,于2005年创作录像作品《漫漫哀伤》(Long Sorrow),曾于2016台北双年展展出。
  4. 贡幼颖,〈透过创意行动 培养艺术接班人〉,《PAR表演艺术》第305期,2018年5月号。

〈邀请青少年共创  打造博物馆未来——关于柏林「洪堡论坛」5年计划「洪堡进行中」(下)〉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09/17 ~ 2024/12/17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