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明伦(右)与林陆杰(左)。(林韶安 摄)
话题追踪 Follow-ups 「爱国东小聚场」讲座侧记

当魔术遇上剧场,转动说故事魔法

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下)

林陆杰表示,自己从小就热爱小说,而这也对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他认为小说能够让人切换到不同时空,进行虚构想像,这对剧场和魔术的创作都相当重要。但许多魔术表演往往流于公式化的对话,可能缺乏意义,这对他而言是一件可惜的事。

小说中的魔术:创作灵感的来源

他特别提到,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在一本小说描述了他去印度遇到一位小伙子为他变魔术的情景,而在一百年后的林陆杰,因为流浪者计划到印度时,也亲眼见到这个魔术。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极具魅力,促使他开始深入挖掘台湾小说家们对魔术的描写,这也转化为他未来创作的养分。

吴明伦则分享张国立的小说《金陵福:史上第二伟大的魔术师》,书中探讨魔术与历史的关系,揭示义和团对于刀枪不入的误解,实际上是一种魔术的表现。她近期也阅读了东野圭吾的作品,描述了一位退休魔术师如何利用魔术技巧解决谋杀案,用独特视角描写魔术师。借由小说运用不同角度去塑造魔术师,这样的创新思维能够突破我们原先对于魔术的想像,让人重新思考魔术的多样性。

吴明益小说《天桥上的魔术师》中所捕捉有关光华商场魔术师的想像,让林陆杰感到有趣也深受启发,他希望将这份魔幻力量透过真实对白传达给观众,让人体会到魔术的魅力,从而有了与吴明伦再次合作的作品——林陆杰《年少时光》 feat.吴明伦《十殿》。

讲座现场。(林韶安 摄)
艺术家请回答-吴珮菁广告图片

魔术与剧场的再交会:《年少时光》与《十殿》的合作

《年少时光》的创作灵感源于林陆杰在宜兰的成长经历,他形容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的青春期。他原本希望将魔术师塑造成一个伟大的角色,像是历史上能够改变战局的人物。但在与创作团队的讨论中,让他重新思考如何将魔术融入剧本。创作陪伴也鼓励他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他起初对此感到抗拒,但最后却发现这些个人的经历也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经由这些讨论以及后续的回响,都让他意识到《年少时光》不仅是个人故事,而是故事背后关于成长过程的挫折与挑战,这些都恰恰与魔术有著密不可分的关联。

后来应阮剧团艺术总监汪兆谦之邀,林陆杰带著《年少时光》到嘉义与吴明伦的《十殿》合作。吴明伦起初对这样的合作并无具体想像,直到实际演出后才发现两者可以互相融合。在这次演出中,她增加了一个新角色,并几乎未改动《十殿》的台词,而是从中截取片段,插入《年少时光》的片段。

虽然《十殿》中的角色表现出极端的性格,但当两部作品结合后,却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意义,也反映了台湾人共同的成长经历。而她认为这次合作的作品仍然以魔术为主,但新角色的加入能让观众能够反思个性与家庭对人生选择的影响。

评论与回响广告图片
林陆杰《年少时光》feat.吴明伦《十殿》演出片段。(阮剧团 提供)

魔术与故事:以自身经验创作

林陆杰回应魔术圈的伙伴所提出的问题「要如何在台湾制作魔术剧场?」时,提到魔术师在舞台上讲述真实故事的机会十分稀少,许多魔术表演偏好以预言性的小故事来吸引观众,而非分享个人的真实经历。为了能够在台湾创作出富有共鸣的魔术剧场,他花了3年时间观赏超过两百出戏,以深入了解故事讲述的方式及剧场元素的运用。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林陆杰回忆在宜兰时,曾感到魔术与乡下的生活格格不入,让他想要逃离。透过个人经历转化创作,从小时候的记忆延伸出完整的表演作品。

吴明伦则分享对剧场创作的看法,剧场常常需要演员挖掘自我,但她对分享私密故事感到厌倦,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应该像心理咨商。吴明伦提到,分享的故事不必总是来自创伤,而是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些更容易引起共鸣。林陆杰则补充,他在《年少时光》中将一个简单的魔术延长至40分钟,让观众在惊奇的同时,也能反思表演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聆听了与谈人的经验分享与对谈后,台下听众也借此重新思考了魔术与剧场间的关系,并获得了新的视角。在两位创作者的跨界合作中,林陆杰以自身经验为出发点,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故事,并透过魔术的融入,展现其独特的魔幻效果。这不仅为观众带来惊奇的体验,更引发了深层的情感共鸣,让人更为期待剧场与魔术未来更多的合作可能。

〈当剧场遇上魔术,打开故事的可能:用魔术说的故事——探索魔术在剧场中的叙事手法(上)〉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4/11/08 ~ 2025/02/08
Authors
作者
新锐艺评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