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光炎(刘振祥 摄)
特别企画 Feature 凝视聂光炎──穿越,集体狂飙的剧场岁月(三) 聂光炎及其后:台湾当代技术剧场的演替

凝视,聂光炎所凝视的(下)

人文精神蕴藉扎实技法的剧场设计

剧场工作者的聂光炎,以他的品格、态度在不同世代剧场人圈粉无数,那么作为剧场设计家的他呢?

「凝视舞台」的名称,源自无论在排练场或剧场,聂光炎总是聚精会神地投以凝视。无人知道当他那样凝视空间时,有多少想像的光束、色彩和线条穿梭飞跃其中,等待被他落实为映入观众眼球的人间风景。直到聂光炎手执画笔,在工作本上速写、著色、笔记,再工整绘制成设计图样和线稿,接著上色描绘成布景,加以斑斓灯光投射,设计家的想像终成演出场景,容纳著角色的命运流转,也容纳无数观众的出神凝视,直到剧终人散,设计家创造的视觉飨宴如流砂抹去的曼荼罗画,只能局部留存于记忆和档案……

事实是,台湾恐怕欠聂光炎(以及他前后无数投入剧场幕后工作的人们)一个从技术剧场角度诉说的台湾剧场史。这个隐隐的遗憾,让「凝视舞台」展览内容不只有作为主角的聂光炎,还有「我们的剧场时代」。17组受访人除了叙及与聂光炎共事的经验和启发外,也回顾他们一同走过的剧场狂飙岁月,特别是从幕后技术剧场视野所见的台湾剧场演进。

聂光炎为基督教艺术团契《第三害》舞台设计,图为1975年首演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尽管台湾从日治新剧时期已有舞台布景和道具设计的实践,但众人咸认:因获选「美国东西文化中心技术交换计划」而在1963-64年间赴夏威夷州立大学戏剧系进修剧场设计及技术的聂光炎,是将当时整套西方剧场设计、技术工作系统带回台湾的第一人。返台后,聂光炎一面担任设计一面教书,将自己充分吸纳、融会贯通的剧场设计传递给新一代的剧场人。

聂光炎在70年代「基督艺术团契」时期的舞台设计作品,便可窥见他自美返台后的设计风格,大抵呈现出抽象、写意的立体雕塑风格,搭配张晓风、黄以功跳脱反共话剧的编剧和导演手法,掀开了清新的台湾现代剧场扉页。到了80年代解严前后,兰陵剧坊、云门舞集、雅音小集、表演工作坊……等现代舞团、剧团和一新舞台美学的传统戏曲团队接连成立,所有团队都曾延揽聂光炎担任舞台灯光设计,而聂光炎高度实验性、艺术性、简洁而服膺演出整体的设计风格,更为作品赋予层次丰富深刻的意象与美感。到了这个阶段,全台文化中心和表演场馆的陆续设置,一方面带动硬体技术设备的提升,同时也促成技术剧场人才的专业培训,「云门实验剧场」正是台湾技术剧场的第一个摇篮;同时期「国立艺术学院」正式招生,两者都曾聘请聂光炎教授设计课程,许多受访人由此被聂光炎引入门,体会人文精神蕴藉扎实技法的剧场设计,究竟如何日积月累练就。

90年代的剧场设计家聂光炎,已然悠游于不同剧种、不同风格的剧场作品,也获得了国家文艺奖殊荣,年届60岁的设计家一度萌生退休念头,却遇见了令他惊喜的「大玩偶」——很快就对电脑绘图得心应手的聂光炎,再度一头扎进舞台与灯光设计工作中,一路直到千禧第一个10年,他依然能达到文章开头所述一年内4个设计作品的创作质量。

凝视聂光炎广告图片
聂光炎与兰陵剧坊合作《代面》舞台暨灯光设计,图为1983年首演剧照。(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提供)

剧场设计者的「画布」是舞台

时移事往,当多数聂光炎的剧场设计之作仅能从文献记录资料摹想演出现场(附带一提,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果陀剧场至今巡演不辍的《ART》是少数仍能亲炙聂光炎设计的作品),那么后世当如何重新感知、发掘、探索其剧场设计作品的美学和价值呢?

在1980-90年代与聂光炎长期合作、至今保持深厚情谊的资深舞台技术工作者谢寅龙,从他大量解读聂光炎设计图稿和参与实际演出的经验,归结出聂光炎的设计美学与核心价值,源于他深厚的美术功底:「你如果把聂老师看成一位画家,那就通了。他是以『画』为核心在做设计,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从画里走出的。」

谢寅龙认为,摊开聂光炎的单一作品设计图稿,会发现其观念、结构与中国传统「文人画」如出一辙,以卷轴式的场景变化呈现叙事时间的推移,「它整个是一幅大画作没有错,可是你在里面会发现,每一个景、每一个区位都有所连结,也许从早上走到黄昏,或者从正午走到傍晚,它有一个流程」,存在于聂光炎设计里的「流动」,无论是时光的、画面的,或是意识的流动,那种近乎浑然天成的流转叙事,对谢寅龙来说是理解聂光炎创作的重要概念。

另一位经常与聂光炎合作的「聚光工作坊」公司负责人、也是资深灯光设计师李俊余,则以他的经验提供一窥聂光炎「design by drawing(从画中设计)」的工作方法,如何从设计图稿一路贯彻到剧场中:「聂老师做设计的时候,他舞台跟灯光都是同时做,很多的光源跟绘画都已经在背景里了,有些光你稍微注意一下,把它推满或是给它一点方向性,那画面就十分地漂亮。」

李俊余分析,一般灯光设计进场工作是采取「加法」,一颗灯一颗灯加上去;但聂光炎是以「减法」进行工作,由于深谙光源对舞台、布景的影响,也对色彩的细致变化和立体光影效果透彻了解,聂光炎在舞台上「做画面」(或说「挥洒画笔」)的方式,是要求李俊余把某些色调的灯通通打亮,以组合的逻辑先设定每一场的基调,再把多余的灯光慢慢收掉,如此从饱和渐趋收敛,场景的空间感便能层次丰富而立体,「一旦学习到聂老师这个概念,先整组推到极致、再去掉不要的,这招就很好用。」

事实上,在阅读聂光炎出版于1972年的《大学丛书:舞台技术》一书时,也能发现他的设计观念、原则、方法,自彼时即已建构发展、自成一套体系,而当中传达的许多概念,也能从他日后大量的作品实践中相互印证:「绘画布景,经常要想到颜色在灯光下的变化,最好要培养这种经验,不然绘画的颜色,在色光下会完全与想像背道而驰。」(页182)「对光与色的处理,要持有化妆的观念:假使一个演员要在观众面前看得自然,他的面部化妆必要不自然。在灯光下的布景也是一样。」(页168)

设计者概念和想像,在一张图上,或制成一个模型,都不能算完整的表现,或是完成了的艺术活动,在舞台设计的创造,画纸不是一般画家的画布,他们的画布是舞台(不管什么形式的),惟有出现在舞台上的,才是设计者的作品,不过很遗憾的是,一般研究戏剧的学者,往往忽视、甚或轻视这所谓『技术』工作,以为这是『匠人』所为的,里面找不到文学的、艺术气息,更严重的,有些舞台设计竟也远离『舞台技术』,那其结果该如何是可想像的。」(页131)

「凝视舞台——聂光炎和我们的剧场时代」展览现场。(罗慕昕 摄)

凝视聂光炎,下一步

「虽然我们都已经教台湾剧场史多少年了,但是直到这次的对照阅读,我才感觉打开了一道光谱,重新阅读技术剧场角度的台湾剧场史,也才意识到只有把这块补进来,整个台湾剧场史才会相对完备。」

站在「凝视舞台」展场的另一个长廊区间,那里展示著一册册经汪其楣老师(台大图书馆「聂光炎先生手稿资料特展」策展人)和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助理教授于善禄汇编选刊的聂光炎文集。担任展览文字统筹的于善禄,一面谈及如何编选文章,从中发现了聂光炎还有哪些值得研究者探寻的面向,一面喜不自胜喃喃道:聂老师这批手稿的数量实在庞大,让研究台湾剧场史的自己有进入大宝库之感……

对于台湾的技术剧场史该如何启动,以及如何研究、建构台湾的剧场设计和技术剧场美学论述,于善禄认为需要跨学科携手合作,「比如聂老师的设计图稿,我们都说是『一图一世界』,但要解读这些图,必须要有基本的图学或设计理论,以及相应的专业术语,才有办法进一步解读图稿的意义,再把它镶嵌进更大的时空脉络中做更多历史的解读,因此剧场史研究协同剧场设计专业一起破解密码,是重要的下一步」。

回顾聂光炎和那个狂飙的剧场黄金时代,事实上我也万分好奇:从手绘到电脑,聂光炎的设计历程固然反映了剧场设计者如何被科技驱动,从工作方式、作品质量,无不受到可见不可见的影响,那么,来到生成式AI时代的剧场创作者和观众,又会怎么看待聂光炎的生平、作品和他所经历的剧场时代呢?

关于我自己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了能在线上杂志专题呈现聂光炎亲撰的文章,我向策展单位索取了一批聂光炎文章手稿的数位图档。选好文章后,我原本打的如意算盘是把图档交给能撷取图像文字转成文件档的应用程式帮我誊出,然而我太高估人工智慧的能耐了——聂老师的字如其人,一笔一画工整至极,不潦草也不含糊,但是,该怎么说呢,那浑圆的字体也像似风格绘画,而这难倒了人工智慧的辨识设定。幸而我的肉眼阅读聂老师字迹毫无问题,只是得自己乖乖在键盘上逐字成稿。

我感觉自己彻头彻尾,被聂老师圈粉到底了。

〈凝视,聂光炎所凝视的(上)〉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4/29 ~ 2025/07/29
Authors
作者
数位全阅览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