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学员(左起)王佩珊、章淳淳、廖武俊、许裕立、林钊辉。(杨胜惟 摄)
焦点专题 Focus 走进小泽征尔音乐塾:跨文化的歌剧教育平台

音乐与传承的火花——台湾青年音乐家在小泽征尔音乐塾的成长之旅

音乐营多半选在学生的寒暑假期间举办,3月的音乐营并不多见。然而,对于5位来自台湾的学生而言,这一个月的体验却无比珍贵。他们获选参与了小泽征尔音乐塾,远赴日本,从东京一路到京都。不但得以参与歌剧的训练与表演,更有给儿童的歌剧及室内乐等演出。这段精湛技术与深刻情感交织的旅程,对他们来说,不仅是难能可贵的经验,更是一段成长与学习的过程。

参与的学生:台湾新血的音乐之旅

今年,5位学员来自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拉小提琴的有北艺大博士班的王佩珊、大二的章淳淳、许裕立、硕士一年级拉中提琴的林钊辉,以及台师大主修指挥的中提琴手廖武俊。这群来自台湾的年轻音乐家选择参加小泽征尔音乐塾,无一例外,都是源于对音乐的热爱与自我挑战的向往。

为何选择这次的音乐塾? 廖武俊提到:「听说小泽指挥喜欢与年轻人合作,因为年轻人有一种生命力,而这是乐团工作久了可能会遗失的。我们在营队中可以感受到满满的热情跟想要做好事情的憧憬,那是在音乐上难能可贵的经验。」由于都是第一次参与歌剧排练,学员们都有很深的感触。「拉歌剧的时候,很多时候乐团偏向伴奏角色,必须非常专注地聆听歌手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快速调整配合。」章淳淳分享,「如果歌手情绪浓烈一点,我们的伴奏也必须即时回应,这非常考验大家的敏锐度。」她提到,亲耳听见歌手现场演唱,情绪感染力十足,「即使不懂义大利文歌词,但音乐的情绪非常明显,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刺激。」林钊辉也认为,每场演出歌手当天的情绪变化不同,如何迅速融入音乐,是对演奏者敏锐度极大的考验。

与一般音乐营不同,小泽征尔音乐塾的排练方式并非由指挥单方面要求,而是加上老师们给予分部指导。但他们放手让学生们自行讨论,仅在意见分歧时出面引导。廖武俊说:「老师们对学生充满信任,让我们在讨论与争执中形成共识,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技术或观念上的提点,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更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成果也更能凝聚成一致的方向。」许裕立也补充:「除了老师之外,首席学长姐也非常重要,每一部首席都会在分部时主动带领,给出很有建设性的建议。」

王佩珊形容这样的环境:「充满活力,像是一场脑力激荡。」每一次分部练习,都不只是技术的磨练,更是想法的碰撞与激荡。林钊辉也附和:「第一次排练从下午两点到晚上七点,期间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加上当场反应要快,会有种脑子快要炸掉的感觉。连中场休息的时候都无法真正放空,因为分部老师会马上从观众席过来提点,或者大家不断地讨论音乐,只是从乐器换成口说而已,我们非常投入其中,对音乐的热忱不但高,效率也好。」

音乐塾排练现场。(小泽征尔音乐塾、杨胜惟 提供)

不断变化的位置与声响经验

王佩珊分享了乐池演奏与交响乐团经验的不同之处:「在这里,从第一到第三幕,弦乐第一部和第二部会大风吹,位置与搭档不断更换,每次坐的位置不一样,听到的声响也不同。」她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是,小提琴分部老师建议两部交换,让靠近乐池板子的高音听得比较清楚,以改善声音的感受,「这样的调整不但对于整体音色有很大的影响,连看指挥的角度、翻谱的习惯都不一样。」

此外,她也感受到同侪间的热血与投入,「有人甚至第三幕还没开始演奏就已经开始酝酿情绪,像首席拉独奏时非常投入情感,一边拉还一边掉眼泪。我们的角度也许看不到她,但是感染力非常强。」这种真挚投入的演出,使她深受感动,「音乐的领悟力在短短一、两周内成长非常多。」

由于来到此地的学员个个都是菁英,专注与认真的态度也让他们大开眼界。王佩珊说:「休息室里,大家都在对著节拍器练习音阶、抖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暖手方式。」廖武俊补充:「在小泽音乐塾练习环境有限,没有独立琴房,学生们只有大厅与休息室练习,为了争取时间,大家甚至提早半小时就到门口等待了。」这让许裕立联想到日本的「职人精神」,无论技术或效率都极高,「在台湾是到乐团才开始练习,但在日本,大家都是自己先练好,排练时可以立即反应。」

走进小泽征尔音乐塾广告图片
音乐塾排练现场,于乐池接受各声部老师指导。(小泽征尔音乐塾、杨胜惟 提供)

指挥带来的启发与幽默

歌剧指挥马修斯(Diego Matheus)在排练中的指导风格,也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章淳淳笑说,指挥经常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与形象比喻引导情绪与音色,让他们能够精确地做到。在一阵笑声及义大利手势后,廖武俊说明:「指挥说歌剧开头的整个情境,就是让我们想像一个夏日的午后,帕华洛帝躺在游泳池里,义大利面淋上来,这是全世界最义大利的感觉!」大家在乐谱上的笔记都记得很勤,王佩珊也笑说自己在乐谱上写著大大的“fat cat”:「因为指挥说这里的拨奏(pizzicato)要多一点手指的声音,像『肥猫』一样有『肉』感。」参与排练对于正在学习指挥的廖武俊收获是双重的,「不是只有乐器,还有指挥排练的用语、排练时间、时机掌握、对乐团的要求,就会让我更希望未来有机会可以指挥歌剧。」

音乐塾分部导师们的指导细节,详细到连翻谱都有要求。廖武俊说:「由于大家都很敏感,所以在那种例如女高音细致得像丝一样地在表达情绪的时候,如果翻谱很大声,就会极度破坏情境。」他回忆:「饰演杰尔蒙(Giorgo Germont)的男中音凯尔西(Quinn Kelsey),在诠释上都会有些微不同,例如第一次轻一点、第二次厚一点。虽然那一段乐团都没有经过排练,但只要他的声音一出来,乐团就会自动反应,不是指挥特别要求的。」因此他演奏时都无法悠闲下来,永远在想音乐怎么做、如何达成大家一起要的目标。

学童们排队进场观赏歌剧儿童场的演出。(小泽征尔音乐塾、杨胜惟 提供)

小泽征尔的精神与传承 

京都罗姆剧场(ROHM Theatre Kyoto)的一隅还设置了纪念小泽征尔的特展对外开放。展览中陈列著他的排练影片、穿过的服饰、手写乐谱与生活用品,让每一位参观者仿佛能更近一步地感受到这位音乐巨匠的生命力。

「看到排练影片时,我惊讶于他的音乐有如此强烈的生命力。」林钊辉分享:「明明排练就已经很好,但他总能修出更细致、更令人感动的层次。然后音乐再出来,声音完全令人感叹!他的生命力甚至每个音符的每一拍都是非常讲究的,这让我一直提醒自己。」许裕立则感叹:「能够聚集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管弦乐团、合唱团、歌手,正是因为小泽征尔。他的影响力跨越了国界,使得这样的盛会得以成形,而且我们来参加甚至不需要自费,我感受到背后有无数人的支持与协力,内心非常震撼。」

章淳淳难掩激动情绪:「我觉得不可思议,尽管小泽指挥已经过世,一路传承下来当中的能量都没有流失,大家都还是尽心尽力投注在这上面。我很荣幸可以参与其中,这会是在我生命中很难忘的一段,真的感谢以往好好练琴的自己以及老师们的协助,我今天才能够在这里感受传承,并且成为这个传承的一分子。」

「对我来说,小泽精神不只是音乐的要求,更多是在老师与同侪之间迸发的火花。」廖武俊谈到,他在这里收获的不仅是演出经验,更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学到的珍贵养分,「每一双透亮的眼睛、每一份支持,让我有更多动力学习音乐,并且带著这份热情回到台湾。」

「这里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许裕立说,「即使在台湾练琴很努力,但来到这里,无论何时都想练琴、学习、探索新的事物。听到旁边有人在练琴,就有个压力在。」他笑著补充,即使排练到晚上7、8点,仍有人继续练到晚上10点。他希望回到台湾还可以保持这个状态,魔力不要消失。

当年,小泽征尔身体健壮时亲自为儿童场开场,从观众席中走下来与孩子们打招呼,那份活力与亲和力至今仍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他以无比热情与远见创立音乐塾,不仅提升了亚洲音乐教育的高度,更启发无数青年音乐家走上专业之路。他所坚持的细致排练、对音乐生命力的追求,以及尊重每一位演奏者与学习者的态度,如今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理想的典范。这份精神,正透过一届又一届的学员持续传承,扩散到世界各地的舞台与教室之中。

按:以小泽征尔为名所号召的另一个活动「小泽征尔松本音乐节」,预计于今年8月11日到9月9日举行,除了音乐节首席客席指挥冲泽和佳将带领斋藤纪念管弦乐团演出布瑞顿(Benjamin Britten)的歌剧《仲夏夜之梦》,并邀请英国指挥索迪(Alexander Soddy)演出萧斯塔可维奇的作品以纪念作曲家逝世50周年,以及钢琴暨指挥家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演出马勒第二交响曲《复活》来庆祝小泽征尔90岁冥诞。

本篇文章开放阅览时间为 2025/05/14 ~ 2025/08/14
Authors
作者
免费订阅电子报广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