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紅樓夢

相關文章 42 篇
  • 錢南章、賴美貞夫婦共創第九號交響曲《紅樓夢》。
    音樂

    台北愛樂50周年 首演錢南章第九交響曲《紅樓夢》

    成立於1972年的台北愛樂合唱團,今年適逢成軍50周年團慶,從開季音樂會起,就挑戰獨唱、重唱、合唱、雙合唱團等不同編制的音響及經典合唱曲目。在歲末歡慶的尾聲,更將首演作曲家錢南章的大型合唱作品第九號交響曲《紅樓夢》作為壓軸,期待能為觀眾帶來一個與眾不同的合唱饗宴。 錢南章是國內創作量豐沛又深受歡迎的作曲家,作品在他的設計下富含劇場元素,尤其神來一筆的幽默感更常令人會心一笑,其孜孜不倦的創作精神尤其令人感佩。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獎及5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的肯定,在台北、慕尼黑、舊金山3地的作曲生涯,寫了近百首樂曲,演出超過百餘場次。不僅是國際上少數能夠躋身至創作第九交響曲行列者,也可以說是奠基台灣的作曲家中,第1位達到第九交響曲目標者。回想最初創作交響曲的肇始,他笑說:「2003年,簡文彬回國擔任國家交響樂團總監,希望演出國人創作的交響曲,但卻遍尋不著。後來碰到我,就邀我寫了第一首交響曲《號聲響起》,此曲榮獲傳藝金曲最佳作曲獎。」 時光荏苒,眾多創作之後終於來到錢南章的第九交響曲。這傳說中的「第九」,不但被視為作曲家的里程碑,也由於貝多芬、布魯克納、及刻意避開第九交響曲的馬勒都無法突破,因此使得這個數字更為神秘。當然,後世破解迷信者所在多有,但無論如何,「第九」的地位與重要性無可抹滅。為此,錢南章花了兩年心力尋找恰當的素材,甚至不惜拜訪友人、請教意見。最後,在台北愛樂合唱團的委託創作及夫人賴美貞女士的編詞協助下,決定以加入獨唱與合唱的聲樂交響曲《紅樓夢》作為他生涯中第九交響曲的主題。錢南章解釋:「在貝多芬之前,人聲與交響樂是平行的兩條線。到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採用了席勒的《快樂頌》;馬勒的多部交響曲都加入了獨唱、合唱的元素。從此可以說,這兩條現已經混在一起了。」 為何選擇《紅樓夢》?錢南章認為:「《紅樓夢》完全符合我對第九交響曲人生大哉問的創作理念!」其中包括了儒、釋、道3家的哲學理念,也有生、老、病、死的世間百態。因此他擷取故事中的幾個重點,6個樂章從〈序曲〉開始,接著〈石頭記〉與〈葬花吟〉,分別代表著賈寶玉與林黛玉兩位主角;有場面壯觀的〈大出殯〉、〈劉姥姥〉,到尾聲的〈紅樓夢〉呼應著世事無常,浮生若夢,卻也在作曲家的巧思下,藉著傳統戲曲的元素笑看人生,以及鐘聲齊鳴來祈求疫情早日消

    文字|李秋玫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2/09
  • 上海交響樂團的第1款NFT。
    上海

    演藝產業紛紛投入發行NFT

    上海上半年度爆發疫情,讓經濟遭受重創,但另一方面卻使表演藝術行業拓展了新賽道,呈現出風生水起的新景象。隨著元宇宙概念興起,以京滬為核心的NFT市場日益升溫,傳統演藝行業也在後疫情時代展開相關嘗試。 打頭陣的是東方演藝集團舞劇《只此青綠》,發售了6款NFT,每款限量4,000份,定價人民幣19.9元,迅速售罄。上海交響樂團旋即推出第1款NFT1段2分21秒的「中國最早的交響樂唱片」,由德國高亭公司於1929年為上海工部局樂隊(上海交響樂團前身)錄製的西班牙作曲家法雅的《魔法師之戀》組曲,也是19.9元,限量發行1萬份,也被秒殺。接著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發行了話劇《紅樓夢》人物的Q版形象,這些3D圖像可在手機上多角度展示,同樣限量發行。據悉目前全國已有近10家表演藝術單位嘗試發行了NFT,定價都在幾十元至百元之間。 表演藝術的NFT除了是新的收藏載體,也被開發出多種線上、線下結合的使用可能,除了收藏價值外也連結了一定的福利券、演出票券兌換等會員權益,比如購買了NFT的觀眾,在未來購買票券或參與院團活動時,都會被賦予一定的權益。個別NFT也會以隱藏款盲盒形式上線,提高粉絲購買收藏的意願,甚至在未來開發的「元宇宙」劇院內,還會成為觀眾和購買者專屬的有價資產。據演出行業協會預測,包括表演藝術在內的NFT交易市場有望在2至3年間達到500億到800億元。 不過專家也提醒, NFT存在著炒作、洗錢、非法金融活動等潛在風險,亦存在版權、品質、定價等問題。因此對傳統表演藝術行業來說,發行NFT能否成為現有線上表演、演出錄影播映兩類數位化發展路徑之外的第3種玩法,還有待檢驗。

    文字|李翠芝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夢紅樓~乾隆與和珅》化用乾隆對《紅樓夢》的「禁」與「讀」為框架,藉此寫乾隆(左,唐文華飾)與和珅(右,溫宇航飾)的君臣關係。
    戲曲

    鏡、境與盡

    清宮戲三部曲個別嘗試不同的創作語彙,去面對這些我們熟悉卻也生疏的歷史素材;但《夢》的編寫方法更像在「迴避」《康熙與鰲拜》的結構,而刻意塞進《紅樓夢》,或許是鏡射,或許是硬搭,便能乘著國光劇團「文學劇場」的創作脈絡,穩穩向前。這到底是創作方法的盡頭?或是編創理念的未竟?

    文字|吳岳霖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 第一幕第四場在怡紅院寶玉的夢境一景(香港演出)。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大觀園中的浮與沉 八十載一圓歌劇夢

    英語歌劇《紅樓夢》回鄉巡演之爭議與迷思

    從俄羅斯作曲家齊爾品邀請魯迅撰寫《紅樓夢》歌劇劇本為起始,到去年誕生於美國西岸的英語歌劇《紅樓夢》,可說是遲了八十年才圓了這場歌劇夢。該劇今年三月在香港藝術節亞洲首演後,隔半年後的九月終於回到《紅樓夢》誕生的中華大地,先在小說背景的北京舉行了中國大陸的首演,接著到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共演出了六場,同樣大受歡迎,但演出前後也引發了大量爭議,從使用語言到內容架構,都引發討論。

    文字|周凡夫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焦點

    林懷民魂牽夢縈舞紅樓 賴德和朝思暮想譜樂曲

    日夜思之,魂夢繫之,化成音符,化成舞姿,四幕舞劇《紅樓夢》在賴德和和林懷民的孕育下,托生於舞臺上。 《紅樓夢》經繁卷浩,若說改編,等閒人不敢輕易嘗試。戲曲中容或有之,也是擷取自成段落的章節敷衍成劇,如〈紅樓二尤〉,〈黛玉葬花〉之類,也只能管窺鉅構,無法洞視原著精神。 去年五月林懷民吿訴賴德和編譜《紅樓夢》舞劇的構想,請賴德和作曲,賴德和驚詫之餘,陷入苦悶的精神交戰中。他曾爲林懷民譜寫過《白蛇傳》,詩經《春水篇》等佳構,但《紅樓夢》? 早想紅樓,晚想紅樓,睡裡夢裡也似徘徊在大觀園藕香榭邊,聆聽梨香院傳來的細細絲竹聲。中夜坐起,樂音似在天上人間迴盪,抓不住,捕不牢。或許就是這份魂牽夢縈,他說服自己接受挑戰。 林懷民以明快作風,鼓勵著謙和的賴德和往前衝。他們決定一個大原則:不講故事,林懷民抛棄慣用的戲劇手法,賴德和也在形式及意境的經營上發揮,於是賴德和開始了整整一年四個月的創作過程。 他先構思整個音樂的邏輯系統,爲交響樂團而作,而以傳統戲劇的鑼鼓點控制表情,突破旋律與線條的觀念,尋找樂器的新音色,以現代聲音來描繪古典世界。 賴德和揚棄以各省戲曲旋律入樂,製作戲曲風格管弦樂的作法,而從純創作的觀點出發,但是工作得好辛苦,經常爲十幾秒的音樂苦思好幾個鐘頭。 今年七月,他將先做好的第四幕請台北市交響樂團製成錄音帶交給林懷民,林懷民開始倒著編紅樓。第四幕分量最重,氣勢最盛,這時賈府衰相已露,大觀園裡,鬼聲啾啾,氣數將盡,穿揷進薛寶釵出閨成大禮,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的情節。整幕二十多分鐘的音樂聽不到一段完整的旋律,嘈切緊迫的琵琶引領,管樂飄忽,弦樂急促,將人鬼交融的世界處理得蒼茫淒涼。 林懷民這次純從舞蹈動作出發。四幕舞劇與時序的春夏秋冬,生命的生老病死暗合,每幕順著這些主題次第發展,故事旣然太龐雜不可能遵循,就掙脫故事的束縛,透視書中哲學及社會批判意識的層面,而將一些重要的情節溶入舞蹈中。 序幕寫女媧煉石補天,獨剩頑石一方悠游於大荒山靑埂峰下,爲一僧一道抛至紅塵歷劫。 第一幕大觀園內金陵十二釵的歡舞,賈寶玉加入嬉戲,音樂是亮麗歡樂的,芒種節送花神的一段以第三幕黛玉葬花的旋律變奏,是全曲少有的漂亮旋

    文字|黃寤蘭
    第20期 / 1994年06月號
  • 賈府富麗堂皇的「榮慶堂」。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讓黛玉葬花 化為歌劇的詠歎

    由舊金山歌劇院製作的歌劇《紅樓夢》九月時在舊金山舉行世界首演,這齣改編自中國經典名著的作品,有多位華裔藝術家的參與作曲家盛宗亮、編劇黃哲倫、導演賴聲川、舞台與美術設計葉錦添與舞蹈家許芳宜等。全劇以英文演唱,音樂雖是西化的交響樂伴奏,但運用鑼、鈸等中國擊樂器及木魚營造中式氛圍,絃樂有時也運用撥奏模擬出中國彈撥樂器的效果。而精采的美術視覺設計,絕對是讓西式歌劇表演形態能深擁中式古典情懷和靈魂的大功臣。

    文字|楊孟儒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預見與遇見

    有些戲(文學)的主題針對的正是自覺的誕生,又或,藝術的意義,正是探問人的自覺來自那裡,去向何方。這個問題,要「懂」,便需要花上更多更多的時間精力心思和情感鑽研,因為,自覺性之於每個人,都是靈魂雕刻,不可能有一種現成的「懂」適用於所有人,除非這種「懂」是個罐頭。

    文字|林奕華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崑曲電影《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一段。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戲曲也觸「電」? 崑曲電影《紅樓夢》地下流傳

    此觸「電」乃指戲曲與電影的結合激盪,話說早年電影科技傳入中國與台灣,最早搬上銀幕的都是戲曲演出,因為這都是當時最時興的大眾娛樂,翻拍上陣招引票房最有效。但到了廿一世紀,當導演龔應恬用了五年時間拍出崑曲電影《紅樓夢》,卻無法排檔上映,僅能在同好間流傳訊息、「地下」公映,正是時移勢遷的明證。

    文字|李翠芝
    第272期 / 201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終於等到DV8

    等了好多年,英國前衛舞蹈團體DV8終於來了,對台灣嗜舞的觀眾而言,DV8是等了很久的歐洲名牌。許多人就算沒看過現場,DV8許多驚世駭俗的的影像作品早已是藝術界傳閱的聖品。但怪的是,DV8不是討人喜愛的古典芭蕾,也不是精準俐落的現代舞,DV8的靈魂人物紐森從來沒打算讓觀眾好看─你看得越痛苦,這位藝術家越滿意。 他的上一支作品裡有八十歲的老人,有截肢的舞者,有一百四十公斤的胖子,這些是他眼中的完美肢體;這一回,台灣觀眾幸或不幸,新作Just for Show用的都是漂亮的舞者,搔首弄姿,因為「Just for Show」嘛,冠冕堂皇,但虛有其表。過去,紐森在作品裡掀起的議題,總有在傷口上灑鹽的效果,因為真/假、善/惡等的普世標準越來越模糊,讓這位總不喜現身在報章雜誌上的編舞家提出越來越多的疑問;我自己對DV8仰慕已久,兩度在英國排隊向隅,這次是不會再錯過了。 二○○五年三月,兩廳院以「舞蹈春天」系列端出三檔舞蹈節目,除了DV8之外,還有雲門的《紅樓夢》、實驗劇場四位青年編舞家的「新點子」舞展;在兩廳院之外,春天的台北表演裡,亦舞風陣陣,舞蹈空間舞團與國光劇團合作,充滿傳統與現代混融嘗試的《三探東風》、及以受矚目的旅美舞者許芳宜為號召,在四月底演出的雲門舞集2《預見‧愛情》。PAR在這一期裡詳盡介紹這幾檔舞蹈。 小劇場導演閻鴻亞去年十月走訪德國,一個月內走過五個城市、看了廿八齣作品,包括歌劇、戲劇、舞蹈,以及來自美國、比利時的客席演出,令他大呼收穫滿滿。鴻鴻特別挑出他這次看的九齣精采演出,圖文並茂,為本刊讀者紙上導覽當今德國劇場的璀璨丰采!

    文字|盧健英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艷色織錦的經典—

    友人以為她守舊,這個年頭還抱著上個世紀的經典不放 其實,她只是不愛朝生暮死的流行遊戲 祖母衣櫥裡的艷色織錦,穿在街上還是她最時髦 家族傳下來的書法屏風、媽媽陪嫁的古早檜櫃 沒有奢侈的家俬裝潢,她用歷史妝點出獨特品味 還沒成為文化時尚前,崑曲早在她屋子繞樑不絕 她常說,經典是時間給我們最大的奢華 或許,這也像是《紅樓夢》的精神吧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當電影遇上爵士》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當電影遇上爵士》出版 陳榮彬用電影重寫爵士樂史 與電影具有最深厚淵源的,是哪一種音樂類型?答案是:「爵士樂。」高談文化最近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由資深爵士樂迷陳榮彬執筆,透過不同類型的 電影,重新「改寫」或者「詮釋」爵士樂的歷史。這本書以獨立的電影為單位,但排列的邏輯則是按照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一種爵士樂的類型會提及三、四部電 影,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將這本書當作「爵士電影院」,透過電影來了解爵士樂的內涵,讓閱讀跟聽爵士樂,都成為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廖俊逞) 樂評人焦元溥出書三大冊,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 樂 評人焦元溥集結十餘年來所發表的樂評文章精華,於七月出版《經典CD縱橫觀系列》新書,共分為三大冊,主題分別為:「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 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詳細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的過程,是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甫 取得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今年才二十七歲,他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表演藝術》、《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聯合 報》、《自由時報》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過的樂評字數已逾一百 二十萬字。(鄭淑瑩) 《唐美雲胭脂紅》出版,書寫唐美雲梨園人生 繼去年在國家 戲劇院推出年度大戲《無情遊》的唐美雲歌仔戲團,今年九月又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人間盜》,每年一部公演的慣例不曾間斷,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歌仔戲小生 唐美雲自小生長在歌仔戲世家,父親蔣武童是「戲狀元」,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是結拜兄弟,母親唐冰森是著名小旦;她的表演訓練紮實,經歷過歌仔戲由盛而衰的 時代,在奔波四地的野台戲生涯裡,除了要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外,也要裡頭的夾縫中求得舞台藝術的綻放。新書《唐美雲胭脂紅》,由唐美雲口述,陳艷秋撰 寫,收錄許多劇照與生活照,描寫歌仔戲由極盛到極衰的時代以及唐美雲梨園生涯的點點滴滴。(田國平) <stro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152期 / 2005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馬勒,萬不能錯過!

    台灣樂壇兩大才子指揮NSO的馬勒,是萬不能錯過的節目。呂紹嘉具有一種宛如解謎般的剖析力,加上操縱裕如的鋪陳手法,由他詮釋極度深沈的馬勒第九,無疑是百年難逢的天作之合。簡文彬隨後指揮未完成的馬勒第十,恰是極好的對照組,搭配新秀林玟君的帕格尼尼一號小提琴協奏曲,亦有聽頭。 銅管五重奏由最豪爽的五種樂器組成,又發源在粗獷的北美,無疑是近代最陽光的音樂表演。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又以百變面孔和詼諧搞笑、精緻緊密的合奏贏得舉世喜愛,此次帶來古典和爵士曲目,建議「年後緊張症候群」的上班族欣賞。另一個已經紅火的跨界巨星陳美,不必我多介紹。在此帶上一筆是因為,這類演奏家中,她是少數鎮得住樂評人的練家子,又有天生舞台表演才華,紅得合乎天理。 雖然只有一水之隔,法式和英式音樂劇氣質極大不同。總的來說,法國人的想像力稍微比英國人脫框,浪漫的民族性使音樂顯得更華麗而濃豔,更接近從戲劇衍生的「幻想曲」。無論如何,我認為本劇是音樂劇迷不容錯過的法系代表作。最後,國光劇團創新之作《三個人兒兩盞燈》、雲門重演《紅樓夢》也會是我的必賞節目。

    文字|楊忠衡
    第147期 / 2005年03月號
  • 林奕華在《紅樓夢》裡只試圖拋出問題的可能性,卻沒有往內挖掘更深層的內在課題。
    新銳藝評 Review

    夢一場

    林奕華挑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鉅著加以解構,卻選擇了以大做大的方式將其呈顯,無疑地是走了一步險棋,甚至在落幕前的〈救贖〉底,林奕華都只想透過尤三姐與柳湘蓮不斷的獨白來讓觀眾理解「他們」的告解,同時也就是「所有人」的告解!然而,最終他並沒能「化險為夷」。

    文字|彭待傳
    第266期 / 2015年02月號
  • 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文字|李玉玲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探春》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探大觀園 誰識紅樓夢中人

    浮生著甚苦奔忙?盛席華筵終散場。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夢盡荒唐。 《紅樓夢》寫家庭的盛衰巨變,寫青春的自我追尋,寫俗世的愛恨生死,寫紅塵的繁華如煙,寫生命中不可言說的遺憾幾乎涵蓋了所有通俗文學的題材。 三百年來,《紅樓夢》從手抄本、木刻本到石印本,從戲曲、曲藝、影視到現代劇場,在不同的世代,產生了久遠而廣泛的影響,甚至發展成一門研究科目「紅學」。 在戲曲舞台上,《紅樓夢》的改編由來甚早,小說印本刊行的次年,便有文人改編〈黛玉葬花〉一折,而根據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不同劇種與類型。直至今日,以《紅樓夢》故事延伸的改編詮釋,仍不斷推陳出新。 國光劇團「紅樓夢中人」系列,連推兩齣戲:《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與《探春》,前者是有「紅樓老作手」美譽的編劇陳西汀為荀派名旦童芷苓量身打造,由梅派的魏海敏接演,將潑辣狠毒的王熙鳳,詮釋得意外出色。後者由王安祈編劇,黃宇琳主演,以探春與生母的母女情結為主軸,緊扣原著小說對探春的描寫:「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 在戲上演之前,且讓我們再訪大觀園,重看紅樓夢中人,如何各自精采;這場浮生若夢,何以值得我們一做三百年,未完待續。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魏海敏挑戰荀派名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竟是意外的精采。
    特別企畫 Feature

    清曲裊裊不絕 唱盡愛恨嗔痴

    中國四大章回小說中,因精采繁複的情節鋪展,屢屢被傳統戲曲取材改編,《紅樓夢》的戲曲改寫卻另走他徑,形式與數量皆相當驚人。抽離出不同角色及情節再次發展,幻化出一齣又一齣的大觀園愛恨情仇。統計清代紅樓戲曲數量有卅四種之多,分屬雜劇、傳奇、京劇、桂劇、粵劇等類型,由此可見《紅樓夢》的永恆魅力。

    文字|劉美芳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紅樓夢》中的女性角色鬥爭,如同超級名模生死鬥。圖為林奕華《賈寶玉》。
    特別企畫 Feature

    超級名模生死鬥 時代結構誰勝出?

    《紅樓夢》中眾女性角色各具性格特色,為求自身利益不惜明爭暗鬥,如同現代「超級名模生死鬥」。在看似花團錦簇的大觀園裡,觀者深受各種瑰麗吸引,局中所有女性看似彼此爭色,但說到底,實都是在與「結構」本身競賽。而且大多時候,只要身為結構中人,我們都注定是輸家。

    文字|黃麗群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雲門《紅樓夢》著重在普遍性的寓意、生命的圖景。化作十二名女舞者身上奼紫嫣紅的錦繡衣裙,落著碎花的舞台上,旋轉起舞。
    特別企畫 Feature

    生命的四季圖景 經典角色的現代面貌

    《紅樓夢》中的角色各擁其個性和命運,充滿戲劇性的情節,歷來引起傳統戲曲改編版本較多。現代劇場改編則有雲門《紅樓夢》、非常林奕華的《賈寶玉》,和王世偉的《林黛玉》。在他們的作品中,可見到不同的創作策略,也突顯了當代劇場與小說經典之間許多可比較性的問題。這些改編,構成了原作的來世,引領觀眾一次次回到經典之中。

    文字|李時雍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林桂如
    特別企畫 Feature 作曲家的紅樓想像

    紅樓.台北.音景大觀園

    如果要以《紅樓夢》創作,我會把整座現代的台北城,當成是一個大觀園。我會像劉姥姥般,帶著無比的好奇,先好好地、仔細地逛遍這個城市,然後從中發掘,我覺得最獨特的幾幅角落與風景,將這些地方,比擬、妝點成紅樓大觀園中的幾個不同的場景。沒有演員的扮演,場景中的主角是聲音,觀眾可以隨自己喜好的時間來,隨自己的步調駐足其中。

    文字|林桂如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羅文瑾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的紅樓想像

    李紈的雙面人生 用夢境傳達真實的慾念想望

    如果以《紅樓夢》中的李紈為創作題材,我會從她兩極的心理層面來著墨,利用她的夢境來傳達她退去禮俗教義層層外衣下,赤裸真切的潛意識世界與自我內心的表白。藉編織各式各樣片段不成形的夢境,放大她被壓抑的慾望與情緒,並利用音樂暫停或群舞正在舞動時突然靜止的手法,突顯她內心與外在衝突矛盾的窘境。

    文字|羅文瑾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Super背後那些媽媽們想說的話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布袋戲在劇場的舞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