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旅英编舞家马利芬特 (Johan Persson 摄 黑潮艺术 提供)
艺号人物 People 加拿大旅英编舞

家马利芬特 在诗意的光影中起舞

诗意的光影中,人的动作或沉或急,行云流水一般从容……这是罗素.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东方禅意。这位芭蕾出身,在现代舞领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编舞家,对身体的动作探索充满热情,而长期学习太极,也让他的动作语汇有著不同于其他编舞家的流动与沉缓。与芭蕾天后西薇.姬兰一同演出两人经典的双人舞作PUSH,马利芬特的诗意舞步,将首度在台湾展现。

诗意的光影中,人的动作或沉或急,行云流水一般从容……这是罗素.马利芬特的舞蹈,富含东方禅意。这位芭蕾出身,在现代舞领域大放光彩的舞者/编舞家,对身体的动作探索充满热情,而长期学习太极,也让他的动作语汇有著不同于其他编舞家的流动与沉缓。与芭蕾天后西薇.姬兰一同演出两人经典的双人舞作PUSH,马利芬特的诗意舞步,将首度在台湾展现。

芭蕾天后西薇.姬兰PUSH

9/13  19:30   9/14  15:00

台北 国家戏剧院

INFO  02-27060088

舞台上,数块纯白的背板竖立,罗素.马利芬特(Russell Maliphant)穿著白色舞衣,宛如习武之人,缓慢沉静地舞著作品Shift。借由精心设计的灯光和舞台,渐次舞动间,台上只有马利芬特独舞,而各个角度的影子,又仿佛有数个分身共舞、彼此借由呼吸来对话。极简约的舞台设计,却又使光影异常丰富,恰到好处。若李白的「对影成三人」说的是月光下对饮的惬意,那马利芬特的编舞,加上与他长期合作的灯光设计霍尔斯(Michael Hulls)操刀,更是诗意盎然。

从即兴开始  与光影共舞 

如诗般言简意赅,富含哲理的风格,也呈现在马利芬特许多受访的文字中。一九六一年生于加拿大,九岁开始习舞,马利芬特先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后加入沙德勒之井皇家芭蕾(Sadler’s Wells Royal Ballet,现为伯明罕皇家芭蕾)。为了寻求古典芭蕾之外的挑战,在一九八八年他离开沙德勒之井芭蕾,转往寻求独立跳舞的机会,也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自己的同名舞团Russell Maliphant Company。

马利芬特开始编舞的契机,源自于与英国编舞家布斯(Laurie Booth)的数年合作。在几个作品中,给予他即兴发挥的机会,让他思考「为自己编支独舞」。随后,他也接受其他团体的编舞邀请。他回忆自己的最初编舞作品,其实相当即兴。即便如此,仍有些固定的结构、材料可以依循。在之后的创作过程中,他将即兴运用在创作时的探索跟开发上,之后再将之确定下来,呈现在完成的作品里。

在看马利芬特的舞作时,可见光与影彷若隐身的另一名舞者,在动静间加入作品中。他与合作的灯光设计霍尔斯,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誉为「英国舞蹈界最重要的一对创作伙伴」。马利芬特回忆他与霍尔斯最先是在布斯的即兴创作计划中相遇,尽管是即兴创作,霍尔斯也能随之调整灯光,结果让人满意,也开启了之后近廿年的合作之路。两人首次合作作品Unspoken时,灯光甚至在音乐和舞蹈之前便成形,是马利芬特和霍尔斯从未有过的创作方式。而这合作模式,也影响了许多马利芬特之后的作品。

编舞时,马利芬特对身体各种组成要件(element)深深著迷,再从中与霍尔斯找到相对应、适合的灯光,编舞和灯光的各个元素得以相互对话、相互影响,是马利芬特认为两人合作最特别之处。

热情探索身体  看见「太极」身影

对身体组成的兴趣,反映了他对相关知识的热情。马利芬特曾花了三年的时间,钻研与人体结构、生理反应的学门解剖学、物理学和生物力学(Biomechanics),他同时也是一位合格的罗夫结构身体治疗的治疗师(Rolf Method of Structural Integration)。当问及对这些科目的兴趣从何而来,他分享起自己年轻时受伤的经验,从物理治疗师、整骨师等另类疗法中,他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的知识,除了能更了解自己的身体外,也知道哪些动作较具挑战性,进而引发他对相关学科的热情,迄今仍收获无穷,让他在探索动作和编舞时,发掘更多可能。

除了芭蕾训练外,马利芬特的作品中也可见到他长期练习太极的影响。他认为「太极和古典芭蕾影响了我对身体动作的诠释,在编舞上,不仅强化了我对身体动作、状态、形式的观察,也加深了作品中对『时间』和『重力』的关联。」而从最后呈现的作品看来,古典芭蕾的语汇、元素重新与太极结合,让舞蹈动作有不同的流畅感,也有较为缓慢的步调,更挑战著舞者对于肢体和动作的控制能力。

从马利芬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与古典芭蕾相较,舞者身体重心较为下沉的舞蹈动作。 二○一三年,马利芬特为许芳宜和谭元元改编作品Two x Two,将原本为西薇.姬兰编的独舞改为双人版本,其中「阴」与「阳」的概念明显地在手臂动作中呈现。在另一支为许芳宜量身定做的独舞作品PresentPast中,特别强调手臂展开、延伸向上的动作,伴随著男高音卡罗素的咏叹调,缓慢而笃定,也展现了许芳宜过人的舞蹈能量。

古早录音穿插  传递战争省思

马利芬特的编舞风格多半抽象,也具禅意,动静中带有自持,亦有行云流水的从容,而作品编制使用的舞者数相对较少。今年,马利芬特和阿喀郎、史卡雷等英国编舞家受邀与英格兰国家芭蕾合作,参与为纪念一战爆发百年的大型计划「永志不忘」。其中马利芬特的作品Second Breath为廿人编舞,是他少有舞者编制较大的作品。

Second Breath如同战争安魂曲,在舞动间,观众的情绪也随之沉淀。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穿插数个从战争资料库中找到的历史录音,由一次大战的退伍军人们述说参战经历。与马利芬特常合作的音效设计Andy Cowton从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档案库中找到这些战时录音,从中找寻与舞蹈结合的可能性。在寻找录音的过程中,尽管并没有任何预设,却发现当中反映战争的脆弱、让人有强烈印象的片段,特别引起他们的注意。最后呈现的作品仍有马利芬特一贯的抽象风格,但当中对战争、死亡带来的反思等情绪,依旧被提炼出来,震撼人心。

与姬兰结缘  打造PUSH经典

在他众多作品中,最为观众熟知的,想来是与西薇.姬兰合作的PUSH。姬兰前去观赏马利芬特在The Place剧院的演出,并邀请他为自己创作作品。两人首度合作是在皇家歌剧院、由姬兰与芭蕾男孩演出的Broken Fall。在合作过程中,马利芬特常有与西薇.姬兰排练双人舞的机会,促使姬兰想与他同台演出。

对这个提案,马利芬特并未马上接受,当时他已经四十二岁,正想减少演出,逐渐隐身幕后,将重心转往编舞;另一方面,与身材高挑、身体线条非常古典芭蕾的姬兰跳双人舞,不管搭档的人是谁,都是项挑战。然而姬兰在排练时展现强大的能量,同时也锲而不舍,让他难以拒绝。也幸好马利芬特接受了姬兰的提议,才能有这出当代经典舞作诞生。

谈到舞台上和姬兰的搭档,特别是舞作中许多需要技巧和体力的动作,马利芬特认为「信任」是搭档合作的基石。不仅仅是因为跳舞时若稍有不慎,就有受伤的危险;对于相信搭档、将身体交托出去的舞者而言,则更显脆弱。如果要设计高难度的动作,没有搭档间的高度信赖,是不可能达成的。

即便九年来几乎每年都演出PUSH,马利芬特仍表示非常享受演出这出舞作,也相信两人的伙伴关系,会随著时间逐渐加强。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达成的默契,也使得两人能够在每次重回舞台搭档时,能够很快进入状况。

距离首演已经九年,这支舞作的魅力依旧不减, 而在台上见到马利芬特独舞,回神想到他目前已五十三岁,不禁让人赞叹和佩服。正如一位评论家曾言:两人艺术性的成熟度,如同美酒,愈陈愈香。

专栏广告图片
欢迎加入 PAR付费会员 或 两厅院会员
阅读完整精彩内容!
欢迎加入付费会员阅读此篇内容
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立即加入PAR杂志付费会员

人物小档案

  • 1961年生于加拿大渥太华。
  • 九岁开始跳舞,从电视上看到纽瑞耶夫与玛歌.芳婷的Gala演出La Corsaire,开启了他对舞蹈的兴趣。 
  • 毕业于英国皇家芭蕾舞学校,后加入沙德勒之井芭蕾,1996年成立自己的舞团,2005年起成为沙德勒之井剧院的协同艺术家。
  • 曾与许多知名舞者、艺术家合作:西薇.姬兰、Tamara Rojo、许芳宜、谭元元、Balletboyz等舞者;亦包括DV8肢体剧场的洛伊.纽森和加拿大剧场导演罗伯.勒帕吉。
  • 曾两度获得英国奥立佛奖,也获得英国评审圈舞蹈最佳编舞奖(Critics Circle National Dance Award for Best Choreography),并在2011年获得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