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主角班乃迪克.康柏拜区的高人气,巴比肯中心制作的《哈姆雷特》去年票券开卖就创下秒杀奇迹,八月初终于开始预演。因为太受瞩目,连媒体也不顾与剧团间的默契,抢先刊登评论与剧照,甚至看预演的观众也违规拍照、录影,就是想在社群网站中抢得爆料先机,致使班乃迪克.康柏拜区还要亲自出马呼吁:大家别再拍了啦!
班乃迪克.康柏拜区主演的《哈姆雷特》八月五日在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开始预演,八月廿五日正式开幕,直至十月底结束。《哈姆雷特》由曾以《中美共同体》获奥立佛奖的Lyndsey Turner导演,编舞家西迪拉比担任动作指导。早在一年之前,预售票便以英国史上最快的速度销售一空,不少粉丝专程飞一趟伦敦,就为了一赌「卷福」本人在他们眼前登台。
康柏拜区太红 媒体坏了规矩
康柏拜区的演出不仅吸引福尔摩斯的粉丝,还有莎剧的忠实戏迷,期待看他如何演绎莎翁笔下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虽然预售票早早卖光,仍保留一定数量的十镑票提供给观众。首场演出前,有观众在剧场外排了十七个小时,只为了购买每日限量卅张的当日票。除此之外,还有提供给学生的教育专场,以及可在电影院欣赏的NT Live转播,嘉惠无法前往伦敦的观众。
此次巴比肯中心的演出,依照英国剧场推出新作品的惯例,先预演(preview)数场后,才正式开幕。预演的设计允许让剧组、导演和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测试观众反应和效果,也可借此发现排练时疏忽的细节,再做修正。虽然预演亦为售票演出,往往是到「媒体之夜」(press night)的正式公演,剧评和记者才会受邀观赏,给予评价。自一九六八年来,西区剧场的售票预演逐渐成为惯例,让剧团可以安全地在观众面前试错、剧评和剧团间也有君子协议,既然在媒体之夜前作品都还有可能修改,剧评也就不会在预演期给予评价。预演场的价格通常相对便宜,对于有兴趣看剧作如何发展的观众而言,不失为好选择。
刚开始预演,英国的《每日邮报》、《泰晤士报》便抢著派记者前去观赏、评论,甚至抢在剧团公布剧照前便刊登演出照片。此举违背了媒体与剧团间的默契、引发哗然。记者报导常常求快求独家,但这是否也适用于剧场评论?另外,在社群媒体发达的时代,剧评不再是老牌报章媒体的专利,部落格、新媒体和网路平台,人人皆可在网路上公开评论演出。即使剧团要到媒体之夜才邀请评论家莅临,也无法阻止观众在网路上公开发表感想。「预演」制是否还能发挥他们的效果?若预演票价与正式演出相去不远,是否应该让观众公评?
偶像也呼吁 拜托别再拍了
此间争议尚未有定论,某晚预演场后,康柏拜区走出剧院,向等候多时的戏迷请求代他在社群媒体上呼吁:不要在剧场中拍照、录影;并说此状况十分严重,从台上便可看到电子用品的红外线,对演员是种干扰。这段影片迅速地从社群媒体上转到传统媒体网站,又透过脸书和推特再度分享,资讯传播的速度可见一斑。
挟著康柏拜区近年来在全球迅速累积的高人气,《哈姆雷特》尚在预演期便新闻不断,亦也是意料之中。 另外,透过偶像魅力,让不曾驻足剧场的观众,因为追星而踏入剧院、欣赏经典作品,借此接触莎士比亚,听来自是好事一桩;只是在这人手一机,「我拍故我在」的数位时代,如何让观众甘心关机离线、沉浸在看戏的当下,不让恼人的萤幕亮光或红外线破坏演出,确实不易。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当哈姆雷特在台上独白,除了演出之外,或许也提供契机,思考新媒体时代的剧场传播、公共关系,以及观众开发。怎么做?如何做?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相关网站:巴比肯中心hamlet.barbican.org.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