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莊珮瑤

發表文章 49 篇
  • 《幽遠寂滅 喧嘩人間—周逸昌的劇場藝術與社會實踐》
    藝@書

    致那一顆劇場初心

    周逸昌透過多年來從旁觀察學員上課,取徑不同文化的身體論,逐步淬化出其獨到的「動中定演員訓練法」,期待受過此訓練的演員,能夠「透過表演同時傳遞出沉穩安定的力量」。

    文字|莊珮瑤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唐美雲扮演每個領域的「角色」都相當出色。
    台前幕後

    角色多重的唐美雲,其實最愛當「媽媽的女兒」

    最近,原本就有好幾個身份的唐美雲,在歌仔戲演員、歌仔戲科主任、電影電視演員之外,又多了劇團製作人兼團長的頭銜,令人驚嘆她多方位的工作能耐,但謙虛的唐美雲說:「其實我不管在那個領域,都只是盡心盡力扮演好我的角色而已。」 成立劇團,對她而言其實是始料未及的事,她開玩笑地說:「早知道要組團,我從前就會拚命賺錢,現在才不會擔心經費!」劇團從去年五、六月成立,到目前爲止她都是獨立支撑著這個團的財務,有不少朋友要幫她找贊助,她還堅持必須是對方「眞的喜歡這個劇種、關懷本土文化」,她才要接受,否則她也不願去強求。 唐美雲笑著表示,當初要組團,就有不少人以爲她「頭殼歹去」。「其實我常常在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唐美雲說:「像當初答應去復興劇校敎書,不少人都勸我不要去,理由是我的舞台生命剛開始,應該全心投入,去敎書佔掉一半的時間,收入又減少很吃虧。可是我心裡想:有那麼嚴重嗎?」唐美雲認爲歌仔戲科的第一屆很重要,而與她同輩的歌仔戲演員眞正在還做歌仔戲的已經很少了,她應該擔負起傳承的任務,而且她覺得自己年紀比較輕,應該比老一輩的老師更容易接近學生、跟學生溝通。 從老師升格爲主任,經歷了四年春風化雨的生涯,唐美雲表示她從敎學中得到很多喜悅:「最大的快樂就是學生把我當作親人,他們願意跟我談一些不敢跟家長談的問題,我可以幫他們分憂或鼓勵他們。當我看到他們上台演出接受獻花,比我自己拿到花還高興!」當了科主任後,她必須調適自己學習繁重的行政工作,而爲了讓師資更豐富,她也貢獻自己了人脈,找來如許秀年、巫明霞等資深演員任敎。爲學生未來著想的心意,甚至也延伸成爲她組劇團的原因,希望「多我一個劇團能讓學生多一個選擇的機會」。 因爲自己學戲學得晚(十五歲),許多狀況都是靠意志力解決的,這也使唐美雲日後相信,「只要自己有心就沒有做不到的事」。唐美雲坦承,只要不是把她放在太不恰當的位置,她的適應力算是蠻強的,拍電影也好,演搞笑電視歌仔戲也好,當老師也好,當劇團負責人也好,她覺得她從沒有「亂」過角色的分寸。 那這麼多的角色當中,唐美雲最喜歡的是哪一個呢?她的答案出乎意外:「當我媽媽的女兒」,原來巨蟹座的唐美雲不只是「愛家」根本就是「黏家」,對於不能陪伴媽媽常常心懷愧疚。不過,對目前各種角色都演得出色的唐美雲,恐怕也只能在偶爾的閒暇

    文字|莊珮瑤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如一場夢》在三面錯落排開的屛風上,表演以木偶、眞人,以影戲或偶戲的方式呈現。
    藝術之旅

    來自巴爾幹的造夢者

    《胡桃鉗》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兒童故事,敍述一個小女孩和一個士兵人形的胡桃鉗在聖誕夜展開的一段夢境歷險;但在這個舞台上,該劇不是我們熟悉的芭蕾舞劇,在三面錯落排開的屛風上,表演者以木偶、眞人,以影戲或偶戲的方式呈現出故事中的想像氛圍,只有《胡桃鉗》音樂的陪襯,但多變的燈光與人偶的肢體,卻能不透過語言來述說這個夢境。 這是《如一場夢》Like a Dream,由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改編自《胡桃鉗》,即將來台搬演。對於這個來自遙遠的巴爾幹半島、其文化藝術背景對台灣觀衆來說相當陌生的劇團,到底能會呈現什麼樣的兒童劇著實令人好奇。我們可以先從了解這個劇團的背景開始。 「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對台灣的觀衆來說雖然是陌生的,但對世界來說卻不;這個在一九九〇年才由馬國文化部資助成立的國家級兒童劇團,早以多次獲得國際比賽獎項、以及一年兩百場的世界巡迴演出,獲得國際的注目。這個劇團的根據地在馬其頓首都市中心,擁有自己的劇場,而演出的內容則包含了兒童劇、靑少年劇及偶劇三種類型,一年可以推出五部新劇碼,活動力及創作力可說是非常旺盛。 雖然是國家級劇團,但「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的人員編制相當精簡,僱用的專職演員只有八位,全是畢業於戲劇學院的學生,演出時才視需要向其他劇團借將。而該團所聘請的藝術總監班丘.隆葛夫(Bonjo Lungov),則是來自保加利亞首都蘇菲亞(Krsto Sarafov)木偶學院的敎授,因爲他的專長即在木偶戲的硏究,所以「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也是以偶戲爲其最重要的發展項目。班丘隆葛夫同時也是該團重要的編導,像這次將來台的兒童劇《如一場夢》以及另一齣爲成人設計的《夜空下的回憶》Memories in the Night,都是由他執導。而除了「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外,班丘隆葛夫自己也有兩個劇團Theater 13和Al-bena。 以這樣精簡的人力,「馬其頓國家兒童劇團」會怎樣製造台灣觀衆也看得懂的夢境,讓我們對馬其頓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呢?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刊編輯 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復興劇團的《森林七矮人》,藉由劇情刺激小朋友思考「犧牲」的意義。
    座談會

    爲戲曲尋找未來的戲迷

    鍾傳幸覺得現在的老公公老婆婆戲迷,當年也是小時候被爸爸媽媽帶到戲園子聽戲,才種下跟戲曲的緣分如果讓現在的小朋友從小就可以看到戲曲的兒童劇,那是不是也能替戲曲找到未來的觀衆呢?

    文字|莊珮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座談會

    兒童劇小檔案

    兒童劇的觀衆年齡層:大多是以三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小朋友爲主。以國內狀況來說,有的劇團還會把訴求的觀衆年齡層拉長到高中以下,也有劇團會更把演出細分爲適合「三到七歲」與「六到十二歲」兩種不同的年齡層;通常劇團會在演出門票上註明建議觀賞年齡,至少是三歲以上,但除了有些場地規定一定要三歲以上才能入場外(如國家戲劇院),如果家長確定自己的小朋友可以安靜看戲,年齡不到三歲也可通融。國內兒童劇的製作,對訴求觀衆年齡層不會分得很細,但國外的兒童劇則除了分「學齡前」和「學齡兒童」外,「學齡兒童」還可分低、中、高年級,分別有相關的兒童劇製作。 兒童劇的演出劇團數與演出場次:根據《表演藝術年鑑》的調査顯示,民國八十七年中,有正式演出的兒童劇團約十三團,演出場次共有五百二十六場,平均每團演出四十場左右(同年有正式演出的成人劇團及戲劇科系共有三十八團,演出場次共有六百二十二場,平均每團演出十六場左右)。 (本刊編輯 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當「蓬萊大仙」童乃嘉(本社副社長)遇上「仙后」王文儀(新舞臺節目部經理),可會迸出嚇人的火花?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文字|莊珮瑤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法國作曲家佛瑞
    音樂新訊 紀念一百六十歲冥誕

    四月吹起佛瑞法國風

    法國作曲家佛瑞(Cabriel Faur)或許不像德布西或拉威爾那樣為國人熟知,但卻不折不扣是奠定法國音樂風貌的重要人物。他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追隨聖桑學琴並共同建立了法國國民樂派,讓法國古典音樂擺脫德奧傳統的桎梏,發展出屬於自己文化風格的特色。佛瑞的作品以聲樂曲及室內樂聞名,而他也像貝多芬一樣晚年失聰,但仍譜出精采的樂章。 今年五月剛好是佛瑞的一百六十歲冥誕,四月就有兩組音樂會不約而同以佛瑞為主題。北市交邀請現任美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合唱系系主任及福斯堡市歌劇院副指揮的林菁,首度返台指揮,特別演出佛瑞的《安魂曲》。而在台灣努力耕耘的印象三重奏,則特地邀請了台北愛樂電台主持人、女高音黃瑞芬(Zoe),一起鋪陳一晚專屬於佛瑞的浪漫饗宴,除了演出佛瑞知名的〈夢後〉等六首歌曲外,還將演出佛瑞最重要的作品第一號鋼琴四重奏,以及佛瑞失聰後的傑作鋼琴三重奏。想認識這位法國代表作曲家的觀眾,這正是不容錯過的好機會!(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第二屆「青創會」將於二月起舉行 為了讓台灣的表演藝術節目精益求精,持續培育編創人才可說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合作舉辦的「表演藝術青年創意人才工作坊」(簡稱青創會),今年邁入第二屆,由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與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擔任計畫主持人,將甄選廿五位青年藝術家參與,隨著卓明、林奕華、汪其楣、黎煥雄四位導演進行創作工作坊活動。活動預計自二月四日於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展開,目前已截止報名,入選名單將於一月十八日公佈。(莊珮瑤) 「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開張了 舞台演出稍縱即逝,只能靠影音紀錄留存,但對現在與日後的研究者來說,一個豐富而完整的表演影音資料庫,真的是不可或缺。有鑑於此,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副教授、也是創作社劇團主力編導的周慧玲,決意投入台灣現代劇場與表演的影音資料收集,歷經一年多的策劃籌備,成立了「台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www.eti-tw.com)。這個資料庫已於去年十一月下旬開張,目前已取得上百筆影音資料,完成第一期的工程,大家不僅可以在此搜尋創作者或劇團資料,還能觀看劇場經典演出一分鐘;如果想看到演出全貌,請向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借閱。(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 北京京劇院的「小劇場京劇」《閻惜姣》
    藝術節新訊

    五檔演出 讓台北舞台很「北京」

    在台北要吃北京烤鴨不難,但要在兩星期內一口氣看五檔來自北京、涵括音樂、戲曲、雜技、舞蹈的藝術表演,可就是難得又難得!藉著「兩岸城市藝術節北京週」的上場,台北的表演舞台也要變得很北京! 這是兩岸的文化界首次以城市為對等交流單位,九月台北市送出北市交、北市國、漢唐樂府、創作社劇團、台北越界舞團與華岡藝校到北京去一展台北表演藝術風貌,十月就換北京送來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中國雜技團、北京現代舞團與北京市第二中學舞蹈團來台北表演回禮。 「北京週」的演出中,北京京劇院一反以往訪台演出所排出的經典戲碼,帶來的是創新前衛的「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與《閻惜姣》;前者出自朱買臣的故事,後者則是改編自京劇名戲《烏龍院》。而北京交響樂團則將在指揮譚利華領軍下,演出方可杰作曲、洋溢西藏風的《熱巴舞曲》與唐建平所作的《聖火2008》等曲目。(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作《如夢幻泡影》彩排

    攝影:林鑠齊 時間:二○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

    文字|莊珮瑤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 文化部長龍應台
    焦點訪談 Interview 專訪文化部長談表演藝術政策

    龍應台:打造沃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

    文化部成立將滿兩年,在表演藝術方面的政策,業界的印象除了延續文建會時期的規畫,新的政策則已提出「台灣品牌團隊計畫」與「藝術新秀創作發表補助作業要點」等,四月正式成立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勢必成為文化部在表演藝術發展區塊的重要里程碑。在此時刻,歷經一年多內部盤整,外界也相當期待文化部能標舉出新世紀台灣文化發展的高度與視野。文化部長龍應台首度接受本刊專訪,透過這次的訪問,期待能讓以前感到「霧裡看花」的表演藝術界與關心表演藝術發展的民眾,看到文化部的思維與政策。

    文字|莊珮瑤、張慧慧
    第256期 / 2014年04月號
  • 幾米音樂劇《向左走向右走》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撐著傘,你要向左還是向右?

    地點:中國廣州大劇院舞台 時間:二○一○年十月六日

    文字|莊珮瑤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富邦藝術基金會翁美慧執行長與台灣藝術家洪易作品《團團圓圓》合影。
    企畫特輯 Special 專訪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

    尊重表演,表演就會精采回饋

    不只是現代藝術的超級推手,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也是表演藝術的大粉絲!對她而言,觀賞表演藝術就好像一次次的進修學習。而出於藝術推廣工作的本能,她在看表演時也很注意台上台下的觸動交流。她認為觀眾應該要能「尊重」表演者,而這份尊重,就可以從進入表演場所的服裝禮儀做起,而且最好「前排座位給懂的人坐,而且不能有空位」,相信如此一來,表演者才能以更出色的表現來回應。

    文字|莊珮瑤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文字|黎家齊、廖俊逞、林侖靜、莊珮瑤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

    梅葆玖 唱出消逝的文化氣韻

    應台灣女弟子魏海敏之邀,久違台灣觀眾的梅派傳人梅葆玖再度訪台,並在魏海敏擔綱的「大師經典.極致綻放」演出最後一天,與女弟子同台清唱,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但表演聲嗓依舊典雅醉人。本刊特邀國光劇團藝術總監、也是超級戲迷的王安祈教授,專訪大師,一談梅派藝術的表演精髓與自幼跟隨父親梅蘭芳的習藝點滴

    文字|王安祈、范辰旭、莊珮瑤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萌芽茁壯中的澳門劇場活力

    文字|黎家齊、莊珮瑤
    第230期 / 2012年02月號
  • 廖瓊枝 歌仔戲資深演員、國家文藝基金會文藝獎戲劇類得主
    其他分類

    藝問藝答 藝搭藝唱

    問:爲什麼歌仔戲的演員都是女生?(台北 金小原) 答:其實在歌仔戲剛發展的農業時代,所有的演員都是由男人擔任的,一直要到農業時代要過渡到工業時代時,才有女性演員的出現,大約是距今六、七十年以前的事。當時因爲女性在社會上找工作不容易,剛好歌仔戲班蓬勃興起,不少父母就把女兒送到戲班學戲,讓她們學得一技之長可以不用靠丈夫。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爲舞台上生旦對唱時,男人與女人的「key」差很多,男生與女旦配合時,男的會唱不上去,相反的女旦跟男生配唱時,也會覺得好像卡住一樣;因爲歌仔戲中的生旦對手戲多,所以就越來越多女性扮演生角,讓對唱時較順暢。後來進入工業時代,女性出來走動工作的機會多了,女性演員投入演出多了,男性演出的機會就少了,所以女性演員就成爲戲班的主力。但除了以唱唸爲主的生旦主角外,其他的角色如丑角仍多由男性扮演,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女性在扮演丑角了。 問:我對歌仔戲很有興趣,可是台語不好,可以有什麼方法學習呢?(新莊 章白容) 答:我建議可以從學台語文開始,或是學唱歌仔戲、台語流行歌開始,這樣比較容易進入狀況,通常經由唱歌是比較容易學語文的,學台語也不例外。先學唱再進入唱腔、身段的學習,就可以了。 問:據了解,歌仔戲沒有固定劇本,那演員如何揣摩角色呢?如何與其他演員搭配?(桃園 顧怡怡) 答:這就和讀書一樣,要靠腹中的累積,好比說學生在唸小學時,要他作文很難,因爲知道的知識不多,到了中學就會好一些,到了大學可能就更會作文,甚至可以出口成章。演員也是一樣,學的戲齣多了,腹中才庫豐富,自然就可以運用在舞台上,演「活戲」(就是沒有劇本,只靠故事大綱演的戲)也能勝任。至於和其他演員的搭配,也是要靠時間培養良好的默契,因爲默契好所以可以在台上對答如流;當然也會遇到頭一次演對手戲的演員,那麼不順默契不好也是正常,但只要有機會繼續一起做戲,靠智慧來思考對方的反應,相信在第三次以後就會很順了,就像小孩子學講話,剛開始也不能和大人回應,過幾次就順暢了是一樣的道理。 問:請問廖女士最喜歡哪一類的戲?爲什麼?(桃園 林欣怡) 答:我最喜歡的是苦戲,像《三娘敎子》、《王寶釧》、《什細記》、《山伯英台》等這些講述婦女守德守節的戲齣,可能是因爲我的出身背景吧!因爲人生的坎坷,讓我在演

    文字|莊珮瑤
    第84期 / 1999年12月號
  • 柯基良端詳鏡中的素還真,是否在想:我真是太帥了!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文字|莊珮瑤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Ku Na’uka劇團《天守物語》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舞蹈 雷公作引,看見天庭?─白舞寺舞團《看天河》 去年白舞寺演出《七匡乙咚》,延續創團作《白色的狂嘯》的實驗,結合現代舞與布袋戲,讓舞者與偶師同台演出,獲得評論者張嘉容「吸收了各種現代和傳統元素,發揮了可喜的再創造精神」的評價肯定,但也同時留下「舞者操偶舞步受限,偶師肢體展現單調」的問題有待解決。 今年白舞寺再接再厲推出《看天河》,續走前作的實驗路線,由現代舞者游紹菁、蔡佳君、洪儷今,與亦宛然布袋戲演師黃僑偉共同創作,加入曾受日本鬼太鼓訓練的張家齊,以及劇場燈光設計洪國城,為觀眾搬演一齣「變化肢體無窮盡,落地操偶鬼神驚」的故事。 上回的《七匡乙咚》說到黃帝大戰蚩尤、鯀治水卻遭懲的怨氣;這回《看天河》說的是有關雷公與天庭的故事。團長游紹菁說,記得小時候每當打雷,長輩們總會說,此時抬頭看,就能看見天庭。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雷電有如一把鑰匙能開啟天庭」這種事情,不僅充滿驚異與魅惑,也讓她不斷揣想天庭的模樣。 後來,游紹菁拿到一本「法仔鼓」,閱讀裡頭的經文,激發她與同伴許多創作的靈感,《看天河》便以雷公為引子,「法仔鼓」經文描繪的景象為藍本,構築出一個想像的天庭,以及天庭之外、另一個繁麗多彩的世界。而這些想像的人物與虛構的世界,將藉由舞者與演師的口白、操偶與舞蹈動作展現出來。看過白舞寺作品的觀眾,可以看看他們這次是否進步;沒看過的人,則不妨見識一種人如偶、偶被附身、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演出方式。(楊莉玲) 戲劇 與文本共舞─二○○四國際劇場藝術節 從上個世紀八○年代以後,現代劇場走向拋棄敘事性文本的路子,大多數的劇場工作者從演員、舞台設計、音樂等非敘事劇場元素出發,構築出意象性強烈的作品。但虛渺難以言說的意象看久了,也令人懷念起雋永的文本故事。這回由兩廳院策劃的國際劇場藝術節,打出了「騷文意動」的口號,號召國內外六個劇團,重新詮釋貝克特、易卜生等名家的經典。 與貧窮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頗有淵源的山羊之歌劇團,表演以肢體動作與演員演唱為主,這次演出的《悲歌錄》以蘇美史詩《吉爾迦美什史詩》為劇本主軸

    文字|楊莉玲、莊珮瑤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台北打擊樂團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專一的純然美感─台北打擊樂團「純粹擊樂」與國家交響樂團「新生代小提琴奇才列賓與NSO」 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團體。沒有喧嘩的言語與鼓譟的宣傳,總是在你正思忖著何時才能再聽到他們之時,悄然地端著一盤佳餚現身。台北打擊樂團一年一度的國人作品首演音樂會即將登場,一向重質不重量的台北打擊樂團對於演奏首演作品更是精益求精,每每讓首次見世的作品更加耀眼。今年受委託創作的作曲家有賴德和、黃婉真、金希文、鍾耀光與洪崇焜。賴德和的《幻想非洲》延伸作曲家近年來所嘗試的關於時間性的思考,而鍾耀光則以自創的易經作曲系統融合了東西方的相異點,並延續去年新作《第五號鼓樂》的手法與風格,完成了今年這首給擊樂六重奏的《第六號鼓樂》。世界首演是一首作品脫離作曲家之手開始真正參與音樂歷史的起點,台北打擊樂團的功力值得愛樂者親臨這歷史的時刻。 小提琴家列賓(Vadim Repin)將與指揮麥爾(Uri Mayer)共同揭開NSO的年度樂季。列賓這次帶來俄國作曲家蕭士塔可維契的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首度與NSO合作的他,似乎有以這首音樂性與演奏技巧都具高度要求的曲目征服國內聽眾的企圖心,列賓燦爛華麗的技巧大家已經耳熟能詳,如何傳達蕭士塔可維契曲中扭曲的情感,卻令人期待親眼一見。曲目中還有英國作曲家艾爾噶(E.Elgar)相當有趣的《謎之變奏曲》Enigma Variation,試著閉上眼睛,聽聽艾爾噶的音符,猜猜看現在登場的是誰?(林芳宜) 舞蹈 放下嬰兒油,回歸客家母土光環舞集《平板》 如果我們把當今的舞團與舞蹈風格做成一張表,玩個連連看的遊戲,那麼,光環舞集,不假思索地應該會跟「嬰兒油」連在一起。 二十年前,劉紹爐夫婦離開雲門舞集另創光環,經過將近十年的摸索,終於在一九九三年發表《大地漫遊》,柳暗花明一遊驚人,奠定其「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的招牌風格。而《奧林匹克》一作獲得德國路德維表演藝術中心的「表演藝術創新獎」,更為光環打響國際名聲,此後的系列舞作,除了閃亮可見的嬰兒油,劉紹爐也據此整理發展出一套「氣身心」三合一的舞蹈

    文字|林芳宜、楊莉玲、莊珮瑤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123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