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樂迷的爵士風景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在爵士裡,他們聽到自己;因為喜歡爵士,他們的生活變得有些不一樣。透過爵士研究者、劇場導演、音響公司負責人、歌手/廣播電台主持人等重度爵士迷的記憶與感觸,讓我們一窺爵士的迷人之處。
六月初,在台北的一家畫廊,台灣渥克(Taiwan Walker)劇團又有新戲上演,這是一齣公路喜劇,劇名也極具速度感,叫做《速克達瑪麗,1993》。 台灣渥克從團名到劇名,都帶有美國文化和台灣鄕土的拼貼趣味。編導楊長燕說,這齣戲起源於一幅她揮之不去的畫面──一個穿高叉旗袍騎機車的女人,在馬路上以時速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前進。爲什麼這個女人叫瑪麗呢?「瑪麗」不是我們小時候常聽到的女人、小狗、甚至香皂的名字嗎? 要演公路喜劇,空間一定多變,視覺也追求強烈的效果。這正是渥克的拿手招數。故事設在五〇年代,風格採日據時代藝旦演變而來的「査某戲」──從文武場到男女主角都由女性擔任,角色頻頻變幻,技藝也多采多姿。演員學習藝旦的彈唱說書、脫衣舞孃及少女歌舞團的節奏與趣味,希望多方開發女性身體表演的可能性,脫離一貫在男性美學視線下局限的「悲悽」或「性感」。 由於長期硏習歌舞遊藝,養成注重喜趣與歡愉的演出格調,台灣渥克和一般自我壓抑甚深的小劇場團體大異其趣。他們仍在說故事,只是方法一直在變。楊長燕說,一齣戲應該像一首歌,一首場景、節奏、氣氛、旋律都在流動中不斷改變的歌。 (鴻鴻)
從主流的威爾森、胥坦、胥拓思,到邊緣藝術節的各種實驗性演出。八月的愛丁堡讓你覺得這裡就是全世界。
正如同愛丁堡有一個相對於「國際」的「邊緣」藝術節(fringe),亞維儂的「OFF」才是讓整個小鎭熱火朝天的功臣。看不出彈丸之地,竟可以有一百個劇場迎納近五百個小型演出。
如果還有人認爲舞蹈不宜表現生活瑣事的話,他應該來看看「莎莎請客」的作品。《太空人巷》以一個客廳演出三代同堂的場景。在香港看這支舞別有滋味。因爲我不斷想起一些香港朋友家中侷促的空間、擁擠的情形。不知香港的編舞家會如何處理這樣的題材? 請別誤會莎莎用了多麼寫實的手法模擬生活動態。沒錯,舞台主景是沙發和電視(一次十六台!但多半是幾乎靜態地分三組呈現家用器具及室內裝潢的細節,無意喧奪焦點),莎莎卻一逕用扭曲的姿勢、傾斜的角度,將日常動作重組爲荒謬的鬧劇,有時近似馬戲雜耍:男主人推著沙發旋轉、小女孩在牆上行走、180彎腰的女人搔著屁股、倒立的女人使盡辦法誘惑男人,而如何在架子上堆放物品的爭執,可以演變成一場瘋狂的小丑遊戲。這些奇觀當然極富娛樂效果,但莎莎也沒有捨棄揭露人際關係一觸即發的殘忍與暴力;作品中最激烈的一段性愛,即主動發自家庭最小的女孩身上。 莎莎和她同代的一些編舞家們一起將舞蹈的概念解放得更爲徹底──不但不再追求完美的身材和完美的姿勢,更刻意表現日常生活的鄙俗與不堪,然而觀衆卻可以從作品的想像力與直面主題的強度中,享受到另一種全然不同的美感。不能否認某些手法殘留碧娜.鮑許的影響(例如結尾老媽媽在吸塵器的袋中塞滿衣物,再若無其事地縫起來),但莎莎吸納通俗文化與日常生活的好胃口,讓我們窺見了一個不同的前景。
在這機械時代我們能勝過機械的唯一機會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具機械。 ──羅伯.威爾森
海納.穆勒的《四重奏》劇本起草於一九五〇年代,完成於一九八〇年,卻立即在東德遭禁,理由是「色情」。
今年五月,日本彩之國藝術劇場將烏帕塔舞蹈劇場二十五周年慶演出中的四套作品原封搬來。四支舞作年代橫跨二十年,從早期凜冽決斷的冷調,到今日無可取代的鮑許風格,其間的變化舞迷盡收眼底。
香港唯一藝術評論刊物─《打開》 「進念.二十面體」是香港最熱心文化政策的民間藝術團體,爲民間爭取到最多空間,但也被批評爲壟斷了最多政府釋放的資源。像香港唯一一份藝術評論刊物《打開》Xpressions,就因其主要出版者IATC係由榮念曾主催而成,而往往被視爲榮念曾施展個人影響力的地盤。問題在於藝術發展局同一門類只支持一份刊物的立場,《打開》無疑擋了其他人的路。萬目所視,任何偏瑕都成爲衆矢之的,攻擊《打開》的明槍暗箭從未或歇。 二十頁的報紙型刊物,《打開》半月刊在我眼中雖薄但份量不弱。中英俱備而不對照,又要兼顧電影、美術、表演、甚至文化評論,體質先天駁雜,但對於香港重要文化事件都發出聲音,寫手且多年輕一輩的菁英。香港人還好羨慕台灣有《表演藝術》如何如何,我們卻說「是啊,不過」反而欣賞《打開》觀點的果敢犀利。 榮念曾效應 榮念曾近年積極推展交流活動,創作卻並未減少,同時「進念」美學對香港實驗劇場的影響已淪肌浹髓,無法割決。從直接繼承進念血緣的劇團「非常林奕華」、舞團「三分顏色」,到初綻頭角的一干「次世代劇場」,都難逃正負面影響。本屆香港藝術節中「香港製造」的幾齣重頭戲,便都嗅得出「進念」氣息:林奕華《行雷閃電》是將進念近年致力的音樂舞蹈總體劇場實驗路線拉到流行音樂的領域;「多媒體歌劇」《地圖集》則在數十人樂隊包圍的狹小舞台上,讓孤單的旅人形象一次次相當「進念」式地緩慢行過或爬過錄影影像投射的地面;類似的景觀也出現在《打樂十八層之身體福音》這類音樂/動作劇場。後兩個演出的視覺主導都是「三分顏色」的成員。進念的演出勝在將概念視覺化的本領,有些演出(如《地圖集》)則空有繁複概念卻執行得非常簡陋,難免尶����。
香港文化現象 香港正流行感冒。我來到那天報上頭條寫著「每十病人一流感」。好些朋友,約了看戲沒來,辦公室找不到人,不用問,准是在家裡躺著呢。──還有一項調査顯示,經濟不景氣導致失業人口激增,每十個門診病人就有兩人患上精神病。 香港文化界也正患逾食症。藝術發展局自九五年成立以來,資助藝術活動十分慷慨,例如去年度補助額便高達台幣五億五千萬,號稱高居世界第二(有人不同意這種算法)。獨立製片突然蓬勃起來,還出現了獨立製片的發行人,短片都可以上院線;小劇團如雨後春筍,書店也多出一排排滯銷新書。這都是藝展局的功勞。好氣象當然也有後遺症:不患寡而患不均,關於補助分配的蜚短流長由來已久。如今藝術發展局又開始翻査三年來獲資助而逾期未完成的「爛尾」個案,多達七十四件。「涉案」的包括許多知名人士,有人的補助金被追討回去,有人錢還不出來有挨吿之虞,有人則一延再延幾乎信譽掃地。沒染上感冒或精神病的朋友,也有各自的苦惱。 油街:香港的「華山特區」 儘管被經濟不景氣所困,不能說香港政府不重視文化。我們不是有華山特區和中正二分局麼?香港這幾個月來的熱門話題則是油街。油街是香港島上臨碼頭的一條街,舊政府機關倉庫及停屍房所在地,在出售前以極低廉價格論月出租,一些藝術團體夾在當中進駐。有劇團拿來當辦公室和排練場,有藝術家拿來當工作間和展覽場,首先登高一呼的「進念.二十面體」則租下一整層作展覽和演出,叫「Z+」。我去看了一次演出,是香港藝術中心和進念合辦的「小圈子運動」,每月一、兩回提供劇場新鮮人演戲,不計場租,也不收門票,就在「Z+」。一片可讓貨櫃開進開出的柏油路廣場,幾棟毫未整修的破落建築,似乎只能用「光禿」、「寒酸」來形容;地方簡陋至極,卻靜靜地煥發活力,儼然一個藝術村雛形。租約到期後呢?藝術家們還在爭取,我們就靜觀其變吧。
約訪時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訪問前兩天被告知:「生了!」讓我們有機會與導演鴻鴻一起透過螢幕,看著他初生的寶寶,談他如何準備並迎接孩子的到來。鴻鴻與妻子選擇「居家生產」,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來到人間;為孩子取名「樂天」,期待他親近自然,在自然中長大。於是這個三人三貓一家庭,就此成形,踏上人生新旅程
即將在台北國際藝術村推出的河床劇團新作《爆米香》不容錯失。河床的演出向來在視覺上與創意上都別有意趣,觀賞河床絕對不會是不痛不癢的經驗。他們的概念完整、製作品質精細,豐富的空間調度與特殊的人物造型,都是極高的美感享受。這次河床首度與舞者合作,並邀來電音作曲╱歌手張心頤跨刀。《爆米香》號稱「米系列」第三部,此一系列從台灣文化出發,卻變奏出超現實的異質感,堪為台灣文化的多元性更進一解。 台南人劇團的《莎士比亞不插電》系列這回插起電來,要玩影像和爵士樂。不要以為《哈姆雷》少打一個字,這是彭鏡禧教授以舞台考量為重的新譯本,劇中人名通通簡化,以免光喊起人名就把本來已經夠長的台詞拖垮。這個「入耳即化」精采譯本出版有年,終於在劇場裡綻現實力,值得我們躬迎其盛。
■《如夢之夢》像是各種故事類型的集大成:有醫院裡的生死悲歡、有忠誠與背叛的婚姻場景、有六四出亡的留學生生涯、還有二○年代的上海妓院、三○年代的巴黎藝文沙龍、甚至哥特式的古堡神秘傳奇。我們就像坐在電視機前不停轉台,卻發現每一台上演的不管是電視劇、紀錄片、談話節目、或新聞報導,竟然全都連得起來! ■「逃亡」和「追尋」是推動這長篇故事的兩大動力。不斷有人從生活的困境中出走,也不斷有人死命天涯海角追尋。如果你是從生活中「逃」進劇場來的,請留意追你的人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現,包括台上的故事裡。 ■《如夢之夢》劇中有不少關於「變身」的絕招。像是如何跟病人做「自他交換」。像是如何在外國扮演日本人。像是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激烈地改頭換面。此屬危險動作,觀眾請勿模仿。
如果你喜歡《舞動世紀》那樣大陣仗美感的現代芭蕾,應該也會喜歡貝嘉。我以為貝嘉的音樂品味猶勝舞蹈,別光盯著《波麗露》,另支舞碼採用的可是比利時歌手Brel的名曲呢。 漢唐樂府重演《新荔鏡記》,細膩的南管搭配精準的優雅舞姿,款款道來「陳三五娘」的曲折愛情,已是難得饗宴。演出地點選在北宜路上的「食養文化」──他們開發的精緻美食不讓於懷石料理,更是風雅無量。 為求劇團的永續生機,栽培新血至關緊要。莎妹推出七年級新銳的《e . Play . XD》,經過「名牌」欽點製作,特別值得期待。 兒童劇除了如果的大戲,小茶壺的《大大關刀小小孩》則開出台灣文學與兒童劇場結合的新徑。三峽白雞的上一個大新聞是十年前的土石流,陳雨航的小說〈去白雞彼日〉若能在劇場裡獲得新生,應該也是可喜的大事。
在耽溺遊戲與炫耀概念的新生代編舞家間,譚惠貞誠屬異數──不倚仗文化符碼、不標榜政治正確,自由真誠地開創自己的世界。我十分欣賞她舞作的美感純度,每一舞者舉手投足都是情感流動的線條。《二面舞台.雙面秀》是雙面舞台的大膽嘗試,也是她挑戰大格局的試金石,讓我十分期待。 暑期兒童劇佔領市場,我倒建議家長,不妨帶孩子去看一次傳統戲曲,不論是國光劇場《楊家將》或明華園《呂洞賓》,都有精采的文戲武戲,帶給小孩惡補與漫畫之外的另種選擇。
將在新舞臺登場的《戀人絮語》原是進念二十面體二○○三年在香港藝術節推出的多媒體音樂劇,結合台灣人馬重新打造。編導林奕華、胡恩威端出流麗奪目的視覺饗宴,加上流行樂天王的歌聲,是林奕華將浪漫情懷與理性辯證、劇場實驗與流行元素大膽結合的拿手好戲,我強力推薦! 紀蔚然的劇作一向緊貼社會現實,而我以為他的遊戲筆墨帶來的樂趣,比起麻將或家族系列往往更多。錯過《無可奉告》或《嬉戲》狂歡經驗的人可別再放過創作社的《影癡謀殺》。 《天堂王國》是台北愛樂合唱團繼《魔笛狂想》票房大捷之後乘勝追擊之作,卻另闢蹊徑。從蘇利文音樂劇Mikado的情節出發,以喜劇手法寓言╱也預言台灣的政治處境。音樂全盤重寫,頗富新意。編導鍾欣志為賴聲川的得意門生,表演工作坊《威尼斯雙胞案》就是他的傑作,現轉戰他更熟悉的音樂領域,值得期待。 四月是舞蹈旺季,舞蹈空間舞團和古名伸舞團同週上檔,對「東方」「現代」這股世界潮流感興趣的觀眾可以到新舞台一試《三探東風》,願意體驗敏感氣質與別出心裁的空間思維的觀眾,我則推薦實驗劇場的《未知》──欣賞蘇安莉肢體流轉出的那種無以名狀的美感與情感,是一種非常純粹的享受。 高雄的觀眾,請記得帶孩子享受一回有趣又動聽的豫劇《國光十年兒童劇展》。
看《功夫》的電腦特效過癮之餘,許多人懷念起胡金銓電影的紮實功架。優劇團《禪武不二》居然找來眾多少林子弟合作,在舞蹈界一片取法武術來型塑「東方人身體」的潮流中,「優」的旗幟鮮明。也如同胡金銓的電影,「禪」的體悟是自由心證,「武」的美感和趣味卻無可假借,精采可期。 近年實驗劇場的「新點子劇展」致力於開拓新領域,成績亮眼。金枝演社《All in One:三合一》由三位質地迥異的小劇場資深演員分進合擊,大玩特玩;西田社戲曲工作室則結合崑曲和現代劇場概念,若是錯過導演戴君芳入選台新年度十大的《柳‧夢‧梅》,這個月的《情書》當可一窺究竟。 今年南風、明年果陀,不約而同都將推出名劇《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但規模大不相同。南風的小劇場版本將於本月南北三地先行上陣,執導者是相當富有潛力的南台灣導演陳德安。記得我坐在國家劇院的二樓前排看DV8時,頻頻因燈光太暗、細節太遙遠難辨,而陷入晃神狀態。那時,我多麼希望能在小劇場看這齣戲。南風選擇狹小的空間把觀眾帶進皮藍德婁真實與虛構的辯證當中,坐在最後一排的觀眾都保證比國家劇院的第一排還近。我希望,這回可以好好體驗一次身歷其境的感受啦!
綠光劇團取材的的《求證》Proof頂著普立茲戲劇獎及百老匯東尼獎「最佳戲劇」雙重得主的光環,前半年的上海及香港才剛剛搬演過。乍看下是姊妹與父女的親情故事,一如所有美國名劇與電影最關心的家庭價值問題。但情節藉著一個數學家的生與死,實則在探討理性(數學)與人生(複雜、無常、感情用事)的對比,形式雖陳猶新。幾位中生代實力演員擔綱,有直追當年《Art》的氣勢。 我還不想錯過基頓.克萊曼與波羅的海絃樂團的現場演出。這位「激動」先生組合維瓦第與皮亞佐拉兩套〈四季〉的《八季》計畫曾經真正讓我「激動」(華納有發CD),這次他居然端出四位作曲家的〈四季〉,喔買尬!聽他將所有古典作曲家當成最前衛的當代音樂來演奏,讓我如沐那些開創性劇場大師的風範。「魔鬼小提琴」的炫技聲名是給那位當年的神童的,對我來說,聆聽一位成熟藝術家獨到的精采詮釋才是畢生難遇的深刻經驗。
這個夏天有許多音樂/劇場的媒合嘗試,值得特別注目。 綠光劇團《都是當兵惹的禍》當年在實驗劇場首演時,令人耳目一新。採用傳統戲曲身段、調度手法,經營出有別於百老匯的戲劇與音樂趣味,讓人對「東方風格」的歌舞劇,有了具體的想像。如今搬上大舞台重新製作,值得期待。 黎煥雄再度改編幾米,雖然有明星趙文瑄、楊乃文跨刀,幕後仍是《地下鐵》的原班人馬,《幸運兒》可望讓詩意的畫面、原創的音樂有更完熟的結合,繼續開創本土音樂劇場的路向。
暑期一過,進入演出旺季,眼看要開始應接不暇的日子。國家劇院的強打好戲與舞蹈大師新作之外,我會把一南一北兩部作品列為期待的首選── 近來導與演表現都十分耀眼的年輕創作者蔡柏璋,要在台南人劇團大展身手推出《K24》,雖然劇情模式看來不脫紀蔚然影響,但他的奇想幽默和明快節奏,已可保證小劇場的一夜狂歡。 當代傳奇則為多年來的中學西用找到一塊絕佳試金石:《等待果陀》。宣傳詞「京劇?默劇?相聲?話劇?歌舞劇?馬戲團?」顯示吳興國深悉貝克特的形式潛能與戲骨精神,若分寸拿捏得好,可望以這齣名劇的獨家料理,成就另一表演高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