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梓潔
-
藝@書
冷眼靜觀滿地瑣碎
身分多樣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在戲劇的實踐上別有見地,透過香港戲劇學者方梓勳以對話問答,讓高行健道出他的戲劇理念與創作觀。他指出,如果戲劇家有種社會職能,最多只能是一個觀察者,一個揭示者,藝術家要有一雙冷眼,一雙把自我盡量排除的中性的眼睛,當然也排除掉盲目的自戀,做一個冷靜清醒的觀察者,對世界的認知才會開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乘載少年啟蒙 包容滌淨人生
亞洲文學中的河流書寫
在亞洲文學裡,很有趣的是,儘管地域與語言不同,許多作家以河流為書寫題材時,都選擇回到一個少年的視角。藉著少年的依河生活,彷彿也隨著河水歷經生命的啟蒙,生命無論悲喜濁淨,卻也在文學家如大河般細膩多樣的筆下,得到大河廣闊無私的包容洗滌。
-
藝@書
回顧二○○九 不能錯過的華文小說
近幾年,往翻譯小說一面倒的文學書市,在二○○九年有了華文新勢力。因為華文老作家、新作家皆有新作品面世,且題材各異,如畢飛宇、黎紫書、梁文道。而台灣作家也獻上佳作,沉潛十年的蔡素芬、新生代的家甘耀明,皆展現亮眼成績。
-
藝@書
藝術作為社會戰鬥
近日出版的兩本藝術家傳記,讓世人在關注其作品之外,更能貼近其創作靈魂。安藤忠雄的《建築家安藤忠雄》,說出目前已成建築時尚的清水混凝土工法,原來表達的是與時尚潮流無關、意欲保留「時間累積的富饒」的企圖;而蔡國強自述傳記《我是這樣想的》,則更見其作品的震撼炫奇之下,他的關懷與企圖。
-
專題
愛情瓷器,皆易破碎
正當評論家讚譽《海神家族》為陳玉慧創作以來高峰代表作之時,陳玉慧又默默地轉向,投往更吸引她的領域瓷器與愛情。費時五年,近期出版的小說《China》探討工藝、政治、秘密、愛情、真偽,陳玉慧突破她以往慣用的女性視角,以西方男子Wilhelm第一人稱的日記體寫作。
-
藝@書
越流浪,越有力量
「流浪」、「壯遊」是近幾年崛起的新話題,由此衍生出的概念是:人生可以不必是單一筆直的線,脫離「正軌」的流浪,有時反倒成為更正面的生命力量。雲門流浪者計畫參與者的訪談錄《趁著年輕去流浪》與劉軒的《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都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範例,提供對於「流浪」更深沈的思考。
-
藝@書
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
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不是要來一較長短,而是提供給讀者/觀眾,不同媒材的閱讀/觀賞樂趣。只是,先看電影還是先看小說好呢?最近,讀者們可能又要面對好幾次這樣的抉擇,因為,奧斯卡多部大片都改編自經典文學。
-
藝@書
悲劇讓你成名 ? 恰克.帕拉尼克的《惡搞研習營》
從「逃離你現在的生活」為出發點,《鬥陣俱樂部》原著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推出新作《惡搞研習營》,描述一群想成名的人,不惜折磨自己,創造悲劇,以換取更有賣點的故事廿三個駭人聽聞、荒謬怪誕、但讓人讀來又忍不住竊笑的故事。
-
藝@書
跑趴的與搞藝術的如何相遇?
文創產業與時尚派對有關嗎?《安迪沃荷經濟學》這本書告訴你,在紐約,這兩者息息相關、如膠似漆。為什麼?因為有紐約有許多咖啡館、酒吧和舞廳,讓藝術、文化、時尚充分交流,社交,讓創意無限迸發。
-
藝@書
如果你老是商業不成、藝術不就
對搞創作的人而言,藝術與商業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一直都是個課題,要嘛你完全不鳥這事,要嘛就得好好被它糾纏。劇作家紀蔚然的新書《誤解莎士比亞》就大剌剌地找「商業也成,藝術也就」的劇壇前輩莎士比亞麻煩,一路Kuso出一本言之有物的捧腹佳作;而看來藝術商業兩得宜的設計家葉錦添,卻是在《神思陌路》中道出創作心路,原來訣竅就在兩個字:放空。
-
藝@書
美是和諧自在
蔣勳曾送給林青霞一本筆記本,扉頁寫著:「謝謝妳為人世間帶來的美。」林青霞受寵若驚,而蔣勳亦慈悲地說:「林青霞很累,她不斷得在美這件功課上修行。」或許出版社可開始企畫題目,邀這師徒二人合寫一本書,那就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了:美到不行。
-
藝@書
按下快門的瞬間
戰地攝影師拍下的那些慘不忍睹的照片,究竟是為了激起同情、良知、對和平的捍衛,還是為了滿足大眾媒體的邪淫趣味?戰地攝影記者成就的,是個人風格藝術、新聞報導獎盃,還是時代的影像見證?英國戰地攝影記者唐.麥庫林的自傳《不合理的行為》與西班牙作家阿圖洛.貝雷茲-雷維特的小說《戰爭畫師》,都直接站到第一線,思索戰地攝影記者與被拍攝者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