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團長王凱生。(林韶安 攝)
焦點專題(二) Focus 順勢,逆流而上:跨越濁水溪的掌中戲世代 20-30世代

前往自己開創的未來式

義興閣掌中劇團王凱生、長義閣掌中劇團凌名良與高鳴緯

台灣傳統布袋戲班大多是家族經營,然而面對現下生態,不再只是單純的接班,或傳承、或轉型都是課題。在嘉義,有兩個創立70年左右的掌中劇團——義興閣掌中劇團(1953-)、長義閣掌中劇團(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頭的王凱生(1989-)與高鳴緯(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從他們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將至的掌中戲未來?

台灣傳統布袋戲班大多是家族經營,然而面對現下生態,不再只是單純的接班,或傳承、或轉型都是課題。在嘉義,有兩個創立70年左右的掌中劇團——義興閣掌中劇團(1953-)、長義閣掌中劇團(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頭的王凱生(1989-)與高鳴緯(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從他們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將至的掌中戲未來?

創立也卸下標籤的搖滾主演:王凱生

剛完成《GG冒險野郎》的義興閣掌中劇團,以金光戲與搖滾樂的結合,對照《唐吉軻德》的騎士精神與當代布袋戲的處境,在大稻埕掀起旋風。謝幕時,穿得像是樂團主唱、卻又操著細膩台語口白的主演王凱生激動地說,劇團是從「下港」來的,終於站到這裡。確實,北上與確立自身風格都不是一蹴可幾的。大概從2017年的《天堂客棧》開始,運用一桌二椅的意象性、不使用布袋戲套路、讓操偶師現身,並採用不插電的民謠搖滾,逐漸發展義興閣的特色——目前已30餘場的巡演,讓他學著記錄與修改,讓技藝與試驗更加完熟。

對他而言,有記憶以來就不曾離開布袋戲,但在「布袋戲沒有未來」的困境裡,除家族未有非得接班的要求,也因叛逆期而與布袋戲保持距離,並開始玩起樂團。不過,後來的他找到兩者間的共通處,將其融合——「搖滾布袋戲」這個標籤雖開始在他身上建立,但可貴的是,王凱生明白這只是創作的其中一種方式;他說:「就算自己花百分之兩百的能力也不可能成為『王玉堂』(王凱生祖父、第二代團長)。」所以必須在題材、音樂、風格等方面下更多功夫,成為王凱生。

被迫長大後的沉穩執著:凌名良

同樣出身掌中戲世家的凌名良,至小就跟著阿公(第二代團長黃俊信)學習簡單的操偶技巧和四唸白;國中開始跟著劇團出外演民戲,遇到大日,還得向老師請假。相較於過去,新世代對「做戲囝仔」的觀念有所轉變,他說:「我可能和舅舅(第三代團長黃錦章)的觀念不同,在他們那個年代,做布袋戲可能是被瞧不起的職業,但我們這個世代沒有這個情況,我很樂意讓別人知道,也會邀請同學們來看戲。」

大三那年,才20出頭的凌名良接掌劇團,75年的歷史變遷、家族記憶與傳統技藝,一下子全落在他的肩頭。他坦言,壓力非常大,像是被迫要趕快長大。凌名良得從頭學習如何製作一齣戲,如何規劃劇團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如何引進不同的專業人才進到劇團。還不到30歲的他,認真思考掌中戲的未來發展。前陣子因年度製作《掌中家書.朱一貴》演出壓力而「鬼剃頭」的他,毅然決然將頭髮剃光、戴上帽子,在兒童布袋戲裡暱稱「貢丸哥哥」的臉龐仍舊稚氣與討喜,卻已被磨得愈發沉穩與執著。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