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張己任

發表文章 32 篇
  • 周凡夫,2020年攝於布達佩斯。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悼念香港資深樂評人 熱情的笑顏——周凡夫

    7月7日晚間,資深評論人周凡夫(原名周卓豪)因腎衰竭病逝於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享年71歲。 周凡夫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副主席,40多年來從事藝文寫作孜孜不倦,出版過音樂與文化評論相關書籍十餘本。對香港藝術界,特別是音樂界貢獻卓越。評論橫跨各表演藝術領域,文章不但散落中港台澳,對於藝術政策等研究更有獨見之明。2005 年獲頒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以及 2011年獲港府頒榮譽勳章,以表揚他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非凡功勳。 周先生長年為《PAR表演藝術》雜誌撰文,為台灣讀者帶來於各地參與藝文活動的觀察、分享與見解,字字珠磯備受推崇。感念他的付出,本刊特邀指揮家暨音樂學家張己任為文紀念,回憶其熟識點滴,從一場音樂會裡,紀念他為人的熱情。

    文字|張己任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7/14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文字|張己任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靈敏無比的聽覺,讓布列茲在處理廿世紀的音樂時能夠在結構、層次、音響上帶出與眾不同的效果。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記皮耶.布列茲

    布列茲指揮從來不用指揮棒。有一次,我們詢問他有關指揮棒的問題,他說不覺得需要,他認為指揮最重要的是對音樂的了解,而且說:「你必須要有音樂的聲響在心中,要熟悉到好像是你自己的創作,你才能帶領樂團,至於用不用指揮棒,那跟能不能指揮沒有直接的關係。」

    文字|張己任
    第278期 / 2016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倫敦交響樂團

    倫敦交響樂團的曲目可以說是「比較」近代的,而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則是「比較」浪漫的,這「好像」也反映在兩個樂團的指揮跟獨奏者的年齡上!倫敦交響的哈汀指揮起來不得不讓人感歎真是英雄出少年,王羽佳在台上的衣著跟高超的鋼琴技巧,永遠是被人談論的話題。這樣的組合加上台北場的拉哈馬尼諾夫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斯特拉溫斯基的芭蕾組曲《彼得洛希卡》,這樣的搭配如果沒有吸引力,那甚麼才叫「吸引力」?尤其除了台北場以外,也首度由衛武營主辦,讓樂團南下高雄至德堂演出,不但為開館做準備,南部民眾也將有機會欣賞這兩人的搭檔演出。 不過,匈牙利節慶管絃樂團的兩場曲目也不賴耶,至少喜歡濃濃鬱鬱浪漫音響、情意綿綿不斷樂曲的愛樂者,就不能放過舒伯特的《未完成》跟布魯克納的《D小調第九號交響曲》!要是你的口袋麥克麥克,就都去吧!如果只能選一場,那就倫敦交響樂團囉!

    文字|張己任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英國伯明罕交響樂團

    這三場音樂會,要推薦一個,還真有點難!各有各的曲目特色,如果票價能負擔,建議三場都不要錯過!只是這對一般大眾應該也有點難。 「柏林愛樂」不管指揮是誰,都會不錯吧?更何況是賽門.拉圖,而且兩天的曲目在台灣都不太容易聽到,「不過」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會覺得廿世紀的曲目「偏多」,而且票價奇高,雖說藝術無價,但對很多人來說會有些望票興嘆吧! 「匈牙利廣播交響樂團」由湯瑪斯.瓦薩里領軍,演奏的都是這樂團的經典名曲,柯大宜的《嘉蘭舞曲》、貝多芬的《命運》、加上瓦薩里邊彈邊指揮的李斯特《幻想曲》。票價跟「柏林愛樂」比起來「親民」多了。不過這個樂團在九年前到過台灣! 「英國伯明罕交響樂團」,這個由賽門.拉圖拉拔成世界注目的樂團是第一次到台灣,這樂團不僅朝氣十足,而且還由一位年僅卅五歲的指揮界新星尼爾森斯帶領,帶來的曲目又是他拿手的華格納、百聽不厭的《新世界》,還有得葛萊美獎的希拉蕊.韓演出西貝流士小提琴協奏曲。「也許」有一天當目前「傳說」會接替賽門.拉圖「柏林愛樂」職位的尼爾森斯「真的」當上了「柏林愛樂」的音樂總監時,你會說我曾經在台北看過尼爾森斯的指揮!他的確了不起! 這樣看下來,大概知道我要推薦哪一團了吧?

    文字|張己任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杜達美可說是「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代表
    焦點專題 Focus 評鑑團說

    他們心目中的TOP 3

    票選指揮星光幫,本刊特邀張己任、歐頭、王世強、李勤一、林采韻、施迪文六位長期觀察古典音樂界動向、具有相當音樂專業及指揮家等身分者擔任評鑑團成員,依據「台風」、「外型」、「親和力」、「台灣熟悉度」、「樂曲詮釋」、「樂團掌握」、「未來發展潛力」、「整體表現排名」共八個不同項目給分,將結果製圖分析,讓整體排名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現。在得知結果前,不妨先聽聽評審團們怎麼說!

    文字|張己任、歐頭、王世強、李勤一、林采韻、施迪文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對台灣當前「西式音樂」現象的省思

    英國對韓德爾及其他歐洲大陸作曲家及演奏家的百般優寵,卻祇是為英國增加了許許多多以能欣賞德、奧音樂為榮的英國聽衆。而英國的音樂創作歷史,卻因此陷入了衰弱的時期。充其量,英國祗不過是「租用」了一些外國的「明星藝術家」而已,雖然風光一時,就長遠看來,卻無助於英國音樂文化的發展。

    文字|張己任
    第31期 / 1995年05月號
  • 在廈門舉行的「江文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其中「生平圖片展」的開幕式現場。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禁聲到重現 一個走過歷史波濤的名字

    生於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作曲家江文也在日本音樂成名、得了世界作曲大獎,因為文化認同到北京定居、日本戰敗後依然選擇留在北京,卻因為他的出生背景被國民政府認為是「漢奸」、之後又因為是日本人、台灣人的背景在中國政治運動中吃盡了苦頭。 適逢江文也的百歲冥誕,張己任於今年六月受邀參加廈門舉行的「江文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並在其中發表一篇「學術報告」。他提及會議中,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為何一位具有才華的作曲家,要為中國政治、社會、文化劇烈變化的時代付出如此慘痛的代價?」這番言語令全場為之動容。但是對於這位曾被兩岸禁聲達四十年之久的作曲家,為什麼銷聲匿跡的原因仍然語多保留。 雖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蘇夏及香港的女高音費明儀女士都提到「江文也的復興」的緣起與張己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但仍感覺到在場聽眾,尤其是年輕輩的參與者,對於這位曾被兩岸禁聲、銷聲匿跡,又再被提起的原因依然不解。為此,本刊特邀這位研究、首演、並且熟知江文也的學者,為讀者娓娓道來。

    文字|張己任
    第214期 / 2010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美好的希望」永存人間!

    舒伯特的一生成爲歐洲十九世紀浪漫時代作曲家命運的象徵。象徵著藝術家在貧窮、不安定的生活中掙扎;生前的作品不被重視,死後才發現他作品的偉大;以及「藝術家爲後世而作曲」這種觀念的開始。

    文字|張己任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藝術的千古魅力

    當我們進入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中,不管是繪畫、雕刻、小說、音樂、舞蹈,塵世上的一切都已不在其中;等我們再次回到現實時,靈魂則已經過了一次洗滌。這或許就是藝術最大的「功用」。

    文字|張己任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白俄鋼琴家齊爾品(中坐者)曾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與中國淵源深厚,也相當關注中國音樂發展。圖為他要離開國立音專之前與同仁合影留念, 左一為黃自 ,右一為賀綠汀。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音樂」大哉問 《梁祝》一曲解謎?

    「中國音樂是什麼?」這個大哉問,從西樂傳入中國後,一直是音樂、文化界人士爭議不休的話題。從作曲家黃自的提議,到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指示」,似乎為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之道就是取用民謠戲曲素材入樂。但遵從這個標準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也曾遭遇被指為是「宣揚封建思想的大毒草」的命運,反之此曲卻也成為五○、六○年代中國音樂作品中海內外最為人知、演奏最多的一首樂曲!《梁祝》一曲可是「中國音樂是什麼?」的答案?

    文字|張己任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從史蘭倩絲卡的《琴緣一生》談起

    台灣古典音樂的聽衆極大多數是從聽唱片開始的,然而「唱片」這個產品,雖然普及了古典音樂,卻也往往誤導了聽衆對音樂的認知與感受。史蘭情絲卡三十多年來不肯進錄音間錄製唱片,是有她的信念與堅持的

    文字|張己任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對「罐頭音樂」普及現象的「一個」省思

    對台灣地區的音樂環境而言,原本已貧血的音樂演奏文化,在低廉的「罐頭音樂」泛濫之下,更是日益艱辛。台灣的音樂演奏家永遠也無法與裝在「罐頭」裡的外國音樂家相比;除非台灣本地的愛樂者能感受到現場音樂演奏者與聽衆之間「心靈的交流」,以及認識到這種交流的「價値」。

    文字|張己任
    第66期 / 1998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高堡」與史麥塔納

    從一九四六年開始的「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每年開鑼的時間都是在五月十二日,這天正是史麥塔納逝世的日子。音樂會的第一首樂曲從一九四六年以來,一定就是史麥塔納《我的祖國》中的〈高堡〉!

    文字|張己任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慈祥的盧炎,是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老驢,你已經寫了很多音樂了,好好走吧! 憶 盧炎

    台灣資深作曲家、一九九八年國家文藝獎得主盧炎,於十月一日十點五十分因口腔癌病變於三軍總醫院辭世,享年七十八歲。盧炎生前長期在東吳大學音樂系任教,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不管是在創作上或教育上,對台灣音樂界都是貢獻卓著。本刊特邀與盧炎的常年知交張己任教授,以此文回憶與盧炎相處的點點滴滴,讓讀者領略這位低調作曲家熱烈赤誠的真性情。

    文字|張己任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江文也的「中國情結」

    對江文也來說,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傳統,不單單祇是他創作的根源,也同時是他的「信仰」!二十世紀是被史惟亮先生稱之為中國音樂史上「對中國音樂傳統認識最少的時期」與「對中國音樂最無信心的時期」的時代裡,江文也對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傳統的「信仰」,會被人視之為白癡?或是先知?

    文字|張己任
    第99期 / 2001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十年前後

    從一九八六年到現在十一年來,國外的演奏家與演出團體絡繹不絕;留學歐美的音樂學生仍然有增無減地返國,而音樂的就職機會卻越來越少;雖然小型合奏、小型樂團及個人獨奏的音樂會不斷的增加;專業的演奏水準也無可諱言地越來越見提昇。然而,奇怪的卻是參加演奏會的聽衆卻似乎越來越少。

    文字|張己任
    第58期 / 1997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巴赫逝世兩百五十年有感

    巴赫的生平在二十世紀逐漸呈現出更清晰的面貌之際,除了讚頌他音樂上的成就以外,對於他生平的際遇,我們是否應該也能從中學到一些啓示?至少是在專業的領域裡,避免外行領導内行;以及在媒體中,慎思謹言,不作「假先知」!

    文字|張己任
    第90期 / 2000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詞與曲

    文字的完美並不能保證歌曲的完美,有時完美的詩詞配上了音樂反而喪失了原詩之美。話雖如此,好的詩詞對作曲家來說仍然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作曲家由詩詞而來的感受,這種感受直接地影響到作曲家創作的「內容」。

    文字|張己任
    第74期 / 1999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對「國樂團」的一點想法

    如果作曲家真正能夠撇開西方交響樂式的思維,能真正地針對「國樂團」的特性寫作;如果「國樂團」本身也能接受自己的特性,而努力將之發揚光大。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國樂團」這樣的音樂演奏形式,因為展現自己真正的特色,而能在中國音樂歷史甚至世界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文字|張己任
    第94期 / 2000年10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用20年光陰培植新竹國樂搖籃

    劉江濱與從小扎根的「新竹青年國樂團」、「竹塹國樂節」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