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音樂能說什麼?怎麼說?

以音樂本身來講,你一聽到就有感覺就是有感覺,若你聽到以後沒有任何感覺,你跟它就毫無關係。當我們說音樂能說什麼的時候,它其實不能說什麼,但是它又好像能說什麼, 你「感受」到什麼,往往就是它在跟你「說」什麼。

以音樂本身來講,你一聽到就有感覺就是有感覺,若你聽到以後沒有任何感覺,你跟它就毫無關係。當我們說音樂能說什麼的時候,它其實不能說什麼,但是它又好像能說什麼, 你「感受」到什麼,往往就是它在跟你「說」什麼。

(編按:這是作者在二〇〇一年三月四日應「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講課的一部分,事後由主辦單位台大社會系整理,又經作者大幅修改後的文稿)

在開始的第一堂課,我要跟大家講的題目是「音樂能說什麼」、「音樂怎麼說」。我們中、小學的音樂課中有太多理論,而沒有談到對音樂眞正的認識與欣賞。今天基本上我要跟大家談的是,我們聽音樂的時候「怎麼聽」。我在「社會大學」教課時,很多學員的年紀大概都在三十歲上下,第一堂課的時候大多數人會問:「老師,我很喜歡聽音樂,可是我不知道音樂在說什麼,我不懂。」我問他們:「你為什麼不懂?」他們說:「我不曉得音樂在說什麼,譬如大家都說貝多芬很偉大,但是我聽貝多芬的音樂聽了半天,都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也不知道他偉大在哪裡。」我說好,我們來做一項實驗,之後我才繼續後面的講題。現在我也要跟你們做一個實驗,等一下我會放一段音樂,放完之後你們告訴我,你的感覺是什麼,什麼都可以講,只要是你的感覺都可以。我們現在就開始聽第一首(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片段)。

好,這是第一首。我想問各位,你心裡的感覺是什麼?

學員一:想到天鵝湖的故事。因為有時候樂器越來越多出來,這些地方聽起來感受就比較強烈。像一開始很柔的地方,會讓我聯想到一開始王子和公主相遇;之後一段比較強的地方,就讓我想到像惡魔出現,然後王子要保護公主,這種氣氛、情境就被營造出來。到後來又回到柔和,讓我聯想到最後公主跳湖而死。這個曲子讓我想到以前聽過的這整個故事,它有些樂段會勾起我對某些情節的回憶。

很好,這是因為妳知道這首曲子,也知道這個故事,所以就會把整個故事幾乎濃縮在這樣一個短短的曲子裡面。有沒有人完全不知道這個故事,今天第一次聽這個曲子?請你說說你的感覺。

學員二:其實也不是全然沒聽過,只是聽過曲子不知道故事。這段曲子给我的感覺,好像應該是在一個宮廷播放的音樂,有一大堆紳士淑女在跳舞。我聽到這首曲子,記得是在一個廁所芳香劑的廣告聽到的,其實我並不像剛剛那位同學知道那麼多故事,可是我直覺反應這首曲子應該是在宮廷宴會的時候播出,紳士及淑女在優雅地跳舞。

學員三:一開始聲音比較柔和的地方,以及後來聲音比較大的地方,都聽到一直有水波的聲音。

現在已經有三個意見或感覺,一個是因為他事先已經知道這個故事,所以他會聯想這個故事:第二個他是在一個廣告裡聽到,但是他想到是宮廷宴會的感覺;另外還有人想到水波。

對音樂有感受就是開始「懂」音樂

過去很多次我做這個試驗的時候,很多人都知道這是《天鵝湖》,所以他們有時候也會去聯想《天鵝湖》的故事。有些人有這種感覺,他覺得這個旋律聽起來好像很憂鬱,我說對,它憂鬱;但是也有人說,他覺得這首曲子的旋律很高雅,我說對,這個感覺也對。還有人跟我說,他說這好像是在田野裡,也就是在自然界的地方,我說這個也對;還有人說,這旋律很優雅、哀傷,可是又好像覺得很無奈,我說對。他們問我:「老師,怎麼我們說什麼你都說對?」我說對啊!因為你們的感覺都是對的,為什麼呢?我對這個曲子的瞭解可能比大家多一些,這個主題是什麼呢?它「代表」的是白天鵝,但是像剛剛這個旋律出來的時候,有誰知道它是白天鵝?大概沒有什麼人知道它是白天鵝。如果你沒聽過或看過這齣芭蕾舞劇,如果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故事的背景,你不會知道它是白天鵝;但是你能感覺到什麼?剛剛提到說它高貴,因為它是個公主,在宮廷裡公主是有教養的,當然高貴。說它優雅也是對的,因為有教養的貴族們,特別是女性,她們一定都是優雅的。有人說在田野裡,這也對,因為這個芭蕾舞劇的情節是一群天鵝從遠方來,湖旁邊有樹有草,這當然是一種田野的感覺。也有人提到感覺很憂鬱,我說這當然,你想一個美麗的公主白天變成天鵝,她當然很憂鬱。像剛剛有同學提到水波,我說對,因為有湖,天鵝在湖中游,當然跟水波有關係。

我說這些話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音樂的聲音非常抽象,我沒辦法告訴你Do是什麼意思,或者Do Mi So是什麼意思。不像我說我姓張,而「張」這個字可以當成一張紙的張,唸錯會變成很髒的「髒」。字的發音有特殊的意思,但是音樂沒有,音樂的意思是在於文本(context)的連結。當音樂呈現出來時是什麼樣的感覺,一個偉大的藝術作品,會讓各種不同的人,在各種不同的時空下,感受到各種不同的感覺。由於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有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天鵝湖》的故事,所以他根本不會去聯想天鵝湖;當你一有這個界定與認知、跟文字產生關連,你就會隨著音樂往文字聯想。基本上聲音給我們的感覺是很直接的,剛剛音樂一放出來的時候,我要你們去注意它帶給你們什麼樣的感覺;如果你能夠感覺到這段音樂帶給您一些或某一種感受,其實你已經開始「懂」這段音樂了。

人有很多情感是說不出來的,譬如媽媽說愛你,但請你告訴我「愛」是什麼?你們想一想會發現,想了半天只想到媽媽替你做了什麼事。媽媽在你生病的時候照顧你、平常把你的便當準備得很好,這些都是她為你做的事情,但是從她為你做事情的動作,你會感覺到後面有一個東西,那個東西我們說是關心也好,說是愛也好,或者說是感情。人的世界有很多經驗是沒辦法用語言講出來的,那是一種「感受」。在所有的藝術中,或者所有可以表達人類情緒的媒介裡,文字大概是比較能夠用來敘述的,但是以音樂本身來講,你一聽到就有感覺就是有感覺,若你聽到以後沒有任何感覺,你跟它就毫無關係。當我們說音樂能說什麼的時候,它其實不能說什麼,但是它又好像能說什麼,你「感受」到什麼,往往就是它在跟你「說」什麼。如果要比較明確地知道它在說什麼,這是我們下一步的事情。譬如剛剛那首曲子我經常拿出來用,因為大家對它很熟,但是每個人對它的感覺都不太一樣,這個現象是正常的,而且各種能稱之為「藝術」的應該都是這個樣子。如果一個東西稱得上是「藝術品」,就應該可以帶給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接下來我要放的第二首曲子,是貝多芬的《命運》,但我請你們不要去想「命運」這個東西,而去聽聽看它帶給你什麼感覺。

音樂有了「標題」之後……

學員一:我覺得是一個人很盲目地工作,他的壓力累積得越來越多,剛剛有一段弦聲越來越緊促,那就是他的壓力越來越多,累積到一定點的時候突然爆發出來。後面的聲音有愈趨於柔和的狀態,好像是他奔波於他的工作,而最後他成功了,所以音樂就漸往柔和的方向前進。可能因為我是學生,我覺得就很像平常在唸書,你很有壓力,但是成功以後你還是很緊張,可能是因為要上台接受頒獎。

學員二:因為我們最熟悉的是開頭那一段,我覺得那是貝多芬對「命運」這個東西的體悟,他下了一個總結,在每一段中都先出現這樣一個總結。生命有喜怒哀樂,有各種痛苦悲傷、歡喜憂愁,我覺得他把什麼樣的東西都做一個呈現,就算是在開心或難過的時候,像鼓聲或一些比較快的旋律、節奏,他不忘的是一份挑戰,他在迎接一些上天給予他的任務或挑戰,可能在這之中會發生很多的故事吧!這是他對命運的詮釋。

學員三:一開始貝多芬是用四個重音開頭,給我一個非常憤怒的感覺,到後面雖然有漸趨柔和,可是重音不時出現,感覺他的情緒起伏好像非常大,大概是這樣。

很好。因為你們對這段音樂很熟,而且你們領受到它給你們的空間,不會像剛剛的曲子這麼大。前面第一首曲子大家的想像空間其實蠻海闊天空的,但是這首就比較相近,因為你發現Don Don Don Don的聲音一直不斷出現,即使是在比較柔和的地方,它還是不斷出現。剛剛那位同學說是一種壓力,就像平常上課要考試,即使是出去玩,考試的陰影可能還是在,不會完全丢在一旁。如果跟你們講個故事,你們一定覺得很好玩,「命運」這兩字不是貝多芬給的,這個主題是怎麼來的呢?貝多芬他耳朵還沒完全聾的時候,有一次他坐在維也納公園,聽到旁邊有個啄木鳥在啄樹木,這個聲音給了他創作的動機,於是他就把它寫出來。寫出來以後,這個樂章給人最強烈的感覺是透不過氣來,因為它Don Don Don Don的聲音一直在,不管怎麼變化都脫離不了「它」。為什麼後來這首曲子叫《命運》?大家都知道貝多芬的故事,他這麼好的音樂家可是耳朵卻聾了,在他寫《第五交響曲》的時候,他已經聽不見了,有一天他的出版商來的時候,他跟出版商說:「這就像命運敲門的聲音。」Don Don Don Don是開頭,一開頭好像是敲門的聲音,所以他就講了這麼一句話。出版商想一想就稱這首交響曲為《命運》,結果這首曲子變成了全世界演奏最多、最有名的一首交響曲。

提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因為我要再談到「純音樂」和「標題音樂」之間的差別。剛剛貝多芬的曲子是純音樂,只不過它被加上《命運》的標題之後,很多人就會往這方面去想,因此產生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樂曲解說,但是那些都不是貝多芬自己的解說。音樂聲音的意義是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講清楚的,剛剛同學想用語言來講他的感覺,但是常常我們講出來的結果,跟我們眞實的感覺會有差異。說他很憤怒,他的確很憤怒,因為上帝給了他創作音樂的才能,但是居然又把他最重要的器官剝奪了,他當然會生氣,而這一定會影響到他整個創作。

純藝術的不同感受方式

我們提到所謂純藝術的時候,基本上談到的文學就是純文學,它是只有單純用文字來呈現的作品;提到純粹美術的時候,它只是用線條和色彩;提到純音樂的時候,只有用聲音的素材,例如聲音的高低和節奏。像你們現在接觸到最多的電視,它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其實電影也是。現在我們這樣說,從材料上來看,你看一幅畫的時候,當你大概不會馬上知道畫眞正的意思,譬如很著名的《蒙娜麗莎的微笑》,你們看到一個人坐在那個地方,你仔細看她在笑,再仔細看你才發現,她的笑好像很詭異的樣子,於是你就想她到底為什麼而笑。圖形是最鮮明的影像,你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看,看的時候你會因為本身的經驗而有不同的解釋。譬如有人看到一幅畫,畫中是一位老婦人,近一步去看,她的臉上有這麼多皺紋,這個人一定飽經風霜,再看她身上的衣服穿得破破爛爛,她的生活一定過得不太好,於是你開始累積對她的同情。但是每個人的同情又不太一樣,如果你有一個像她一樣年紀這麼大的阿嬤,而且你又跟你阿嬤的感情很好,那種感覺會比較強烈;如果你對阿嬤完全沒印象,你對這個老婦人的印象可能也不會太深。

繪畫的影像很明確,但是它無法立即告訴你它要傳達的情感、訊息,你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想想,根據個人不同的經驗而產生不同的感受。還有,一幅畫釘在那裡是不會動的,即使是幾幅連續的畫,如果沒有文字解說,你可能搞不清楚這幅畫和那幅畫之間眞正的關係。最明顯的例子,如果你們到國父紀念館,你會發現幾幅十次革命的畫,如果把底下的說明文字全部拿掉,這十次革命彼此之間就變得毫無關係,必須有了說明你才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光看畫你沒辦法彼此連結;而文字就不同,文字可以把前後的關係很明白告訴你,它也是最有邏輯性的,它可以一步步推衍出來,推到最後結論是什麼,歷史記載可以跟你說得很清楚,但它同樣無法讓你看完兩三個字,就立即感受到某種特殊的情感。

在羅曼.羅蘭的小說《約翰克里斯朵夫》中。約翰克里斯朵夫是一個音樂家,我很快地講其中的一段故事。年輕時,他曾在一個小鎭裡租房子住,房東的女兒Rosa非常喜歡他,一天到晚上去和他噓寒問暖。克里斯朵夫覺得這傢伙怎麼這麼囉唆,一天到晚來煩我。在同時他很喜歡一個寡婦Sabina,她成天懶懶散散不幹什麼事情,他們兩個卻彼此相愛,Rosa也知道這種情況。有一次克里斯朵夫出去演奏,以前電訊聯絡沒這麼發達,所以他一出去以後當地的事情都不知道,等他出去了一段時間回來,在這段時間裡Sabina死了。Rosa為克里斯朵夫在Sabina哥哥那拿了一點紀念品,約翰克里斯朵夫回來以後當然心裡很難過,Rosa就把她為約翰克里斯朵夫拿的紀念品給了約翰克里斯朵夫。故事講得很快,但是書本上這段描述得卻是非常地長,羅曼.羅蘭接著寫道「於是他們兩人抱頭痛哭。」到這裡,感受到的人大概感受到了,感受不到的人大概仍然感受不到。但是羅曼.羅蘭非要你感受到不可,他在後面加了一段:「他們都認為,這個世界沒有安排好,愛人家的不被人家愛,被人家愛的不能愛人家,彼此相愛的人早晚又得分離。你痛苦,你也叫別人痛苦。」他只要寫這句話就好了,幹嘛前面寫一大堆東西呢?他就是要用這段故事讓讀者感受各種不同的「情」,一種彼此相愛的情,愛人家卻不被人家愛的另一種情。文學沒辦法像音樂,聽到音樂你馬上產生感覺,這是音樂和文學一個很大的不同。文學一定要看到一段或某一個章節以後,才能感受到某一種情,即使作者是在描述風景,你也要看了一段以後才會感覺到某種影像。然而從文學中看到的影像也是朦朦朧朧,不像繪畫這麼清楚。

以聲音來講,在繪畫、文學、音樂三項中它是最曖昧的。聽到外面有個人一聲尖叫,很多人的解釋會不一樣,有人覺得是發生謀殺案了,有人可能會說那是一個一天到晚亂叫的傢伙、不要理他。聲音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因為它本來就沒有特定的意義,它的意義來自你自己的經驗,當你的經驗和聲音的文本連結在一起的時候,它帶給你一些感覺。但是聲音的感覺是立即的,你可以馬上感覺到這是哀傷或憂愁,它不需要中間的轉折,但是也因為聲音的曖昧性,這反而變成它的優點,因為它給每個人的想像空間是沒有限制的,這是音樂相對於其他藝術,一個很大的差別。  

 

文字|張己任 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