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汪宜儒

發表文章 12 篇
  • (右)陳昭婷與(左)陳昭賢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明華園第三代演員 陳昭婷、陳昭賢 畢生所繫就是「家」

    很多人抗拒延續家族傳統、繼承家族事業,甚至決絕得不與父母從事同一類工作,但陳昭婷與陳昭賢這對姊妹花,卻是從來沒有過「離開明華園,吃別人頭路」這種想法,「看到上一代這麼努力維持傳統戲曲、維持一大家族的生存,會感動,也就會認為,跟著傳下去,是責任、是使命、是義務。」兩姐妹斬釘截鐵這樣說:「我們從不覺得要去外頭做什麼別的。」

    文字|汪宜儒、許斌
    第273期 / 2015年09月號
  • 《黃翊與庫卡》,舞者:黃翊。
    焦點專題 Focus 不為科技而科技

    黃翊 內容才是作品的核心

    編舞家黃翊是舞蹈科班出身,不了解的人也許認為是他刻意介入了科技,實則他從小就摸電腦、架網站、玩影像攝影,與科技相處是他的日常,若要黃翊在人與科技之間擇一共處到白頭,他的選擇絕對是科技。「庫卡在我眼裡,就是一位舞者,一位好舞者。」黃翊說,一位編舞家一旦用到好舞者是幸運也是挑戰,「用不好很容易被看穿,面對這樣的舞者得想的事:它還可以再突破些什麼、詮釋些什麼。」

    文字|汪宜儒
    第270期 / 2015年06月號
  • 果陀劇場推出的「爆米花劇場」走中型規模的長銷劇路線,圖為該系列之一《蘿莉少女》。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3:「後大劇場時代」來臨,團隊經營路數翻新

    中型演出長銷當道 製作導向凌駕導演品牌

    過去台灣劇場生態的經營樣貌,在表演工作坊出走、屏風表演班休團之後,有了路數翻新、重新洗牌的趨勢。如從製作端就打造擴大演出市場可能,中型製作成為討喜的樣態,由導演(創作者)主導製作方向的態勢改變、發展出製作人導向或策展人(主題)導向的製作模式,而劇場新興團隊展現出接班態勢與劇場明星的綻放光芒讓人看見不一樣的劇場未來。

    文字|汪宜儒
    第264期 / 2014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3:李國修辭世,屏風表演班休團

    靈魂人物隕落 說承繼太沉重?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的辭世,令劇場人與觀眾遺憾懷念,而隨之宣告的屏風無限期暫停演出消息,更是讓人扼腕。雖說接班者未把話說死,表示仍在思考延續屏風的可能性,但靈魂人物的離去,的確對團隊來說,是難以負擔的沉重:繼續下去是否能維持創作原味?製作重擔是否承擔得起?如果結束在最美的高點,是不是才叫「功德圓滿」?

    文字|汪宜儒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心靈力

    陳韻如 編或跳 都要讓自己開心

    很多人會告訴陳韻如,妳是有條件的。他們要她應該利用天分,可以換取很多,就會成就。「換什麼呢?對一般標準而言是換名氣、地位吧。但我只是想換我的舒服與開心,換得我想完成的。」她可以明白那些人的好意,但她也帥氣地補了一句:「So?我此生不為迎合別人期待而活。」

    文字|汪宜儒
    第246期 / 2013年06月號
  • 羅北安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演員暨綠光劇團團長

    羅北安 樂上舞台 變身超級賽亞人

    總是瞇瞇眼、哈哈笑、體態如大熊的羅北安,是大眾熟悉的電視劇裡的「爸爸」,三月又要登上舞台,演出綠光劇團台灣文學劇場系列的《單身溫度》。雖是綠光團長,但在辦公室裡沒有座位,「我可以一天十六個小時都在演戲,但不要規定我每週哪天哪時要幹嘛。」酷愛演戲的他,面對演戲的那種心跳感與心動感,就像是初戀時刻!

    文字|汪宜儒
    第243期 / 2013年03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茫茫網海中 期待一個公正客觀的平台

    未來,在表演藝術圈,或許相關的報章雜誌真的會消失或是僅有少量的印製,但必然會出現一或多個強而有力的平台,它們將統整電子化後的所有訊息,以極有效率的方式呈現在所有進行過選擇的觀眾面前,這的確值得期待,畢竟這樣有效率多了。

    文字|汪宜儒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戴君芳
    特別企畫 Feature

    戴君芳 麻瓜進入魔法界 找到傳統與現代的互動

    投入現代劇場跨界傳統戲曲的製作已經八年的戴君芳,一系列的實驗崑曲頗受好評,也自承自己如同經歷了一段新生兒從初生到翻身、學坐,乃至爬行、走路、奔跑的過程。在舞台上放一個異質於傳統的裝置可說是她的作品特色,她表示這是:「一種表演座標,一個我切入的、尋找到定位的工具,也是讓傳統與我懷抱的現代產生對話關係與互動的途徑。」

    文字|汪宜儒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 楊世彭
    焦點專題 Focus

    楊世彭╳王爾德 《不可兒戲》的奇妙因緣

    《不可兒戲》結局的命定巧緣惹人驚呼,即將五度執導《不可兒戲》的導演楊世彭與《不可兒戲》的機緣也同樣巧妙。雖然楊世彭過去最專擅的是莎劇,但在楊世彭眼中的王爾德同樣是奇才:「台詞太漂亮,太多幽默話,《不可兒戲》更是名列前茅的喜劇作品。」

    文字|汪宜儒
    第233期 / 2012年05月號
  •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歷經五年努力,終於達成走遍319鄉村的目標,燈號亮起時,眾人皆感動了。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觀察之三:「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完工

    庶民力量的展現 藝術造夢五年達成

    從二○○六年十二月啟動的「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歷經五年歲月,無數人力與心力的投入,終於在去年十二月三日在萬里鄉萬里國小完成最後一場的演出,宣告這個凝聚民間力量點滴資源達成的藝術工程圓滿完工。這個藝術造夢的過程,可說是表演藝術圈內最正面的一股力量。

    文字|汪宜儒
    第229期 / 2012年01月號
  • 周以謙
    焦點專題 Focus

    周以謙 泥土芬芳醉人 就愛歌仔戲多元親民

    很多人認為,相較於崑曲的雅,京劇的實,歌仔戲是粗俗、簡陋的一種戲曲,但周以謙以一種了然大度的語氣說:「很多東西,要了解才會喜歡,要懂才會珍愛,交朋友是這樣,藝術也是。」其中,歌仔戲的多元、親民,融合了早期流行歌曲、地方元素的特性,就豐富得讓周以謙愛不釋手。

    文字|汪宜儒
    第235期 / 2012年07月號
  • 劉建華與劉建幗的戲曲之路,要克服名伶媽媽王海玲的阻擋,一路走來交織著淚水、欺瞞與背叛。
    焦點專題(二) Focus 名伶媽媽也擋不住 「奇巧劇團」實現戲曲夢

    劉建華、劉建幗 跨劇種開拓新視野

    雖有一個豫劇皇后的媽媽王海玲,劉建華與劉建幗卻是一路披荊斬棘才得以走上戲曲路,但這個戲緣卻是擋也擋不住,兩姊妹終究還是另闢蹊徑回歸最愛的戲曲表演。兩人創立的「奇巧劇團」推出融合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精華的「跨劇種」演出內容,戲劇演出的劇情為主,搭唱著戲曲橋段與身段,劉建幗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與審美角度大致相同,應該可以融合、實驗創意。」

    文字|汪宜儒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