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逐鹿傳說》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的本質的製作。
音樂 以整體原住民精神重新剪裁編織

《逐鹿傳說》 傳達原民敬天愛物之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製作的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本質的製作。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製作的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本質的製作。

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

6/23~24  19:00   6/25  14:00

台北 國家戲劇院

INFO  089-517632

「相傳獵人上山打獵時,Lahan(祭師)會提醒大家,在山林中要懷著敬天愛物之心,絕對不可射獵懷有身孕的野獸,尤其要小心不要射殺到天神的使者——額頭上有星型的巨鹿,否則部落會有災難降臨。不幸就在一次狩獵中,巨鹿遭到誤殺,導致山洪爆發,哀鴻遍野,在族中Vuvu(長者)懇求之下,Lahan告知只有真愛才能化解這場危難。」

創作元素  來自各原住民族群文化的DNA

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逐鹿傳說》這部原住民歌劇,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的本質,也是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作為建國百年活動系列的大型製作。劇名的概念,是從二○○八年華語系主任許秀霞編著台東地方文史人物誌時使用的書名而來;從她的訪談和田野調查中發現,台東的諸多地名和「鹿」有很深的淵源,更有文獻記載台灣最後一隻原生種的梅花鹿,即出現在台東。雖然並非源自於邵族追逐白鹿而遷徙的傳說,但以「逐鹿」的意象重新剪裁、編織一個既有深遠的寓意,又屬於在地文化的故事。

的確,在現今地球村的概念下,一個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永遠保持原貌,也不可能不影響他人。因此《逐鹿傳說》並完全不依據特定一個族群的歌曲、習慣乃至服裝、語言等創作,而是以台灣整體的原住民生活精神來譜寫的。就如導演劉梅英所言:「在團隊創作過程,我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原住民文化與音樂的研究創作,而是原住民精神傳遞的全新歌劇創作。因此這不是某個原住民族群文化的原汁原味表達,當我們跳脫考究,而是吸收各原住民族群文化的DNA成為創作元素。」因此,舞台上出現的混搭風,並不是製作團隊不了解、不尊重,「而是我們相信這是台灣現今多元族群共融共和最重要的社會能量。」

巫白玉璽、林惠珍領銜  展演熱情之心

《逐鹿傳說》由作曲家暨台東大學駐校藝術家蔡盛通作曲,董恕明編劇。雖然是委託學校製作的節目,但卻是從專業出發的團隊。由擁有泰雅族血統的男中音巫白玉璽及女高音林惠珍等人領銜主演,也有青春洋溢的學生樂團、合唱團和舞團。上場的演員從七十八歲的VuVu、三、五歲的小朋友到抱在懷中的小嬰孩,無論是否擁有原住民的身分,都即將為這齣歌劇獻出熱情。

四界看表演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