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哲藝創立灣聲樂團,只演兩種創作:「一個是台灣作曲家的創作,另一個是用台灣素材寫的作品。」(許斌 攝)
藝號人物 People 作曲家

李哲藝 演奏 讓屬於台灣的音樂生根

才華洋溢的李哲藝是豎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揮,多次入圍金曲獎並拿下兩座,創作至今累計作曲約一千五百首,各類編曲高達四千五百首以上,活動跨及電影、電視、戲劇、舞蹈等領域……但他始終有個心願: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醞釀多年,他在今年之始創立了「灣聲樂團」,以演出台灣音樂為志,期望帶動風潮,讓現有的樂團將演奏台灣音樂當作常態、讓作曲家進而著手創作,「這件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都不會發生,一旦開始,即使花五十年我都認為值得!」

才華洋溢的李哲藝是豎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揮,多次入圍金曲獎並拿下兩座,創作至今累計作曲約一千五百首,各類編曲高達四千五百首以上,活動跨及電影、電視、戲劇、舞蹈等領域……但他始終有個心願: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音!醞釀多年,他在今年之始創立了「灣聲樂團」,以演出台灣音樂為志,期望帶動風潮,讓現有的樂團將演奏台灣音樂當作常態、讓作曲家進而著手創作,「這件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都不會發生,一旦開始,即使花五十年我都認為值得!」

灣聲樂團成立音樂會「寫給台灣的情歌」

2/18  19:30 台北 誠品表演廳

INFO  www.facebook.com/TaiwanLoveSong/

悄悄地開門進入排練室,音樂剛好停歇下來。首席指著譜上的表情符號,確認要的是什麼樣的效果。「是這樣?」一段旋律出現,「還是那樣?」一樣的段落微微地變化。他們是年初才成立的「灣聲樂團」,為著即將到來的演出與錄音如火如荼地排練。音樂走走停停,就和所有樂團一樣,不同的是這群音樂家,個個心中懷著一致的夢想。樂聲又響起,台上隨著起伏賣力喊著:「浪漫……圓滑一點……聽別人的聲音……」於是濃郁的和弦襲來,熟悉不過的台灣民謠飄散整個空間,不知為何直教人鼻酸。

唯有用自己的文化  才能與他人平起平坐

指揮台上的是李哲藝,才華洋溢的他是豎琴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一位指揮。無論是演出資歷、大型舞台製作或創作皆豐沛。曾經入圍金曲獎高達十餘次,並獲得第廿三屆及第廿七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曲人獎與最佳創作人獎(編曲)。活動跨及電影、電視、戲劇、舞蹈等領域。但這次,他要再創一個樂團,只演兩種創作:「一個是台灣作曲家的創作,另一個是用台灣素材寫的作品。」

提起李哲藝,不能不提他的父親李武男。出身農村的李武男,憑著對音樂的熱情與執著,在物資缺乏的年代四處拜師學琴。天賦加上好學不倦,讓他成為民國六、七十年代南部的小提琴名師,除了經常舉辦音樂會演奏,更成立絃樂團、為學生舉辦演奏會。之後又深受豎琴空靈、飄逸的音色所著迷,一頭栽進學習、研究、推廣之外,竟自己研究豎琴構造,於一九八三年在台生產第一架豎琴,並成立公司銷售全球。父親奮鬥中歷經的辛苦,兒子李哲藝點滴在心,也許是自小受父親耳濡目染,李哲藝不但學習小提琴、豎琴,更將觸角延伸到創作與指揮上。

「我雖然演奏豎琴,但很早就開始寫曲子了!」創作至今累計作曲約一千五百首,各類編曲更高達四千五百首以上,李哲藝的產量不僅高,更有多首曲目成為樂團或樂手的招牌曲,鮮有創作者能望其項背。雖然創作繽紛多元,但仔細聆聽他的曲子,總可以發現一個不變的特色,那就是「台灣味」。但那到底是渾然天成,還是刻意安排的呢?

不料李哲藝竟毫不掩飾地回答:「當然是刻意安排的啊!」見我們不解,他笑說:「我在退伍之後就開始表演、也常去國外參加演出。但在國外時尤其讓我感受深刻:我們都是學古典音樂的,在這個世界的大舞台上,別人怎麼看得見我們?古典作曲家的經典作品,演得再好都不是自己的;與歐洲人相較,我們還是外來的人。對他們來說,最好奇的還是這些東方臉孔的人來自哪一個國家?而不是巴赫、莫札特演得有多好。因為當我們有自己的文化時,與他們是平起平坐的;而當不演奏自己的作品時,用的是別人的文化!」

台灣音樂長期被忽視

他也曾經什麼都寫、什麼都編,但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卻讓李哲藝感覺永遠在為人作嫁。因此為了要演奏自己內心真正想要傳達的、要與觀眾有互動的作品,迫使他一定得自己動手創作。然而「台灣已經有很多樂團,但為什麼沒有一個樂團可以專門演奏自己的音樂?」這是他接下來拋出的疑問。的確,我們有活躍於國際的作曲家,有擔任交響天團首席、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甚至一年邀演上百場的演奏家,然而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卻鮮少演出台灣音樂。不演奏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影響了作曲家的創作意願;不創作台灣元素的作品,又哪兒來的好曲子可以演奏?惡性循環下,讓台灣音樂的演出在舞台上幾乎缺席。

「可悲的是,古典音樂並沒有與我們這塊土地有深刻的連結,不像老歌一樣與人們的生活緊緊相扣。」李哲藝感嘆地說。古典音樂的發展在台灣已經超過八十年,期間教學體系與學習人口都有穩定成長,各階層的欣賞者也大有人在。然而,卻大多停留在外來的文化階段。反觀日本:「整個國家從小學、國中、高中到大學,無論哪一種音樂比賽,曲目只有日本人的作品,幾乎看不到其他作曲家的!」這種保障可以說是一種民族意識,目的就是要讓古典音樂與文化結合、在地生根。此一做法在日本已經有三、四十年之久,然而台灣卻尚未起步。

問題出在哪裡?他說:「這是台灣長期以來的信心不足導致的!音樂家有很長一段時間看到台灣民謠不是不願意演,就是不認真演。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只是小品,不是所謂的『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高高在上,為什麼要演奏俚俗的民謠?即使要演,也通常將台灣民謠放在整場音樂會之後的安可曲,作為一整場音樂會的附帶裝飾。排練時,交響曲每個音錙銖必較,但台灣民謠便是從頭到尾走一次,沒有錯就上台了。無怪乎李哲藝忿忿地說:「曲子寫得再好也沒有用,音樂家們根本無心去做這件事!」

成立樂團的兩個契機

造成這樣的風氣也是有原因的,一來,這些台灣民謠沒有經過適當的處理,僅有旋律卻沒有好的配器,無法與經典音樂媲美。二來,作曲家若寫得不好,演奏家也不會選擇作為音樂會曲目。愈不演奏也就愈沒有人寫。但純西方古典音樂的發展狀況就好嗎?李哲藝卻語出驚人地說:「目前古典音樂最大市場就只有教學,但如果沒有教學,台灣的古典音樂就會馬上死!」是的,比起教學,台灣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卻是小眾,支撐不了整體市場。圈內人可以理解舞台上的這些音樂價值有多高,然而古典音樂的欣賞畢竟需要一定的門檻,距離市井小民太遙遠,根本無法感受到他們與這些音樂的關連性。更可嘆的是,藝術並非生活基本需求,當古典音樂不被需要時,存在便產生了問題。因此,要讓古典音樂與台灣這塊土地緊密結合、產生需求的好辦法,便是創造一個樂團,專演台灣音樂!

「這個想法,我想了十幾廿年了!但我認為時機不成熟,如果同樣的事情提早做,應該不會有太好的結果。」那為什麼現在可以做?李哲藝說:「是這幾年的社會氛圍與碰到的人給我這樣的感覺。」原來他發現到很多愛樂的企業家不僅贊助,也會親自安排行程到世界各地聆聽演出、第一線參與。從中他們也漸漸明白,為什麼像馬勒這麼好的音樂,力量卻強不過一首耳熟能詳的台灣民謠?還有,為什麼聽到後者時,會讓他們分外感動?

另一個契機,就是這五年來的全國音樂比賽中,有三個團對因為演他的作品而拿到全國冠軍。「這是以往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他說:「因為普遍對台灣音樂的既有印象不好,加上擔心裁判給低分,因此以前帶團的老師為了得到好成績,只敢選莫札特、貝多芬的曲子。直到我們這一輩指揮開始這麼做,才漸漸露出曙光。」作品質量的提升讓樂團有信心,得到了獎項也等於得到了鼓勵。其他樂團看到這樣的情況開始仿效,讓整個環境有所改變。因此李哲藝認為,該是要正式來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了!

遍地開花之後,選最漂亮的花

於是他開始找志同道合的音樂家一起投入,有首席為小提琴家梁茜雯與黃裕峯,還有小提琴家林暉鈞、中提琴家林怡君,大提琴家歐陽慧儒等等,都是知名好手。當然在他的號召之下,幾位台灣頂尖的演奏家也義不容辭地擔任客席。但是基本的成員都是年輕的菁英,甚至有剛從國外留學歸國的。李哲藝說:「我想為這些年輕人鋪路,他們夠好,只是還沒有舞台。像他們這麼高程度的音樂家,想要考進職業樂團不成問題,但樂團不一定有位置,而且職業樂團也不一定適合他們。因此我找他們進來前,一定先溝通,認同這個價值、願意一起付出才加入。所以在這個樂團裡,他們的向心力與榮譽感更高。」

事實上在灣聲樂團成立的同時,李哲藝手上仍然有不少樂團的工作,不但是宙斯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暨駐團作曲家、台灣純弦團長、這個樂(The Music)室內管弦樂團常任指揮……更不用提來自各個團隊的委託創作。但一個人數眾多的大樂團開銷負擔沉重,為什麼不成立小型室內樂團就好?他卻認為樂團的存在有它的價值,室內樂很容易形成,不會有獨特性。反觀樂團有一群音樂家共同做一件事,有集體的力量存在,感染力比只有幾個人強。目前,他們以「親民」的樂曲為主,排練、錄音,將每季的曲目累積做成「菜單」供外界點選。口碑出來後,將會接電影、演唱會配樂等等。未來五年,他們還有野心不靠贊助、自給自足。

不排斥外國人以台灣題材創作的樂曲,也不排斥將周杰倫的歌曲「古典化」,進而創造機會讓流行音樂進入古典音樂殿堂。「熟悉的旋律必定比嚴肅的音樂更能夠直接打動台灣人。」他們的目的就是用最高規格的標準,將台灣的作品演奏出來,讓大家聽到音樂家全心全意演奏自己的音樂時,可以有多好。但不怕樂團變得太流行?李哲藝笑著說:「這件事有階段性,我們要培育的不是溫室裡的蘭花,無法繁殖,只有少數人欣賞,而是要遍地開花之後才選最漂亮的花!」

譚盾如果沒有中國的語言,就不會是譚盾,相同的,巴爾托克(Bela Bartok)、史麥塔納(Bedrich Smetana)、魏拉-羅伯士(Heitor Villa-Lobos)、哈察都量(Aram Khachaturian)……等古典作曲家如果沒有自己民族的素材,如何別於傳統作曲家、脫穎而出?如今,灣聲樂團要走的就是這條路,期望帶動風潮,讓現有的樂團將演奏台灣音樂當作常態、讓作曲家進而著手創作。「這件事情如果不去做,永遠都不會發生,一旦開始,即使花五十年我都認為值得!」用自己的語言,寫給台灣的情歌,相信李哲藝的「戀曲」,將持續不斷地打動著根在台灣的我們。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西樂組畢業,曾於1999年榮獲美國國際爵士豎琴大賽第三名,此項比賽舉辦廿一年來第一位亞洲獲獎者。
  • 累積作曲作品約1500首,編曲作品超過4500首;自開始其職業演奏生涯以來,累積演出經歷逾2000場次以上。
  • 第廿三屆、廿七屆傳統藝術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及最佳創作獎(編曲),兩次獲「中國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入圍2010年「華語金曲獎」最佳古典音樂演奏專輯。
  • 現任宙斯愛樂管弦樂團音樂總監暨駐團作曲家、這個樂(The Music)室內管弦樂團常任指揮、簧族單簧管重奏團客席指揮等,曾任高雄市交響樂團客席指揮、高雄市國樂團客席指揮、廣藝愛樂交響樂團等指揮。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