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國鋼琴家馬祖耶夫(國立臺灣交響樂團 提供)
音樂

俄派鋼琴傳人 挑戰一日攻頂

馬祖耶夫演出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均以深刻情感與炫技特質知名,尤其他身材瘦高,手掌寬大,作品中動輒十幾度的音程跨距更是特色,有「霍洛維茲接班人」、「拉赫曼尼諾夫最佳詮釋者」美稱的馬祖耶夫此次訪台,將挑戰一日內演出拉氏四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是要向台灣樂迷表演「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安排恐怕也只能說「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均以深刻情感與炫技特質知名,尤其他身材瘦高,手掌寬大,作品中動輒十幾度的音程跨距更是特色,有「霍洛維茲接班人」、「拉赫曼尼諾夫最佳詮釋者」美稱的馬祖耶夫此次訪台,將挑戰一日內演出拉氏四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是要向台灣樂迷表演「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安排恐怕也只能說「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NTSO馬祖耶夫╱拉赫曼尼諾夫鋼琴協奏曲全集I&II

2021/1/30  14:30、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4-23391141

被譽為「霍洛維茲接班人」、「拉赫曼尼諾夫最佳詮釋者」的馬祖耶夫,早於 一九九八年便獲得了第十一屆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冠軍。時至今日,他已與柏林愛樂、倫敦交響等頂尖樂團建立密切合作關係,一年演出超過一百五十場。

由於他對拉氏作品的詮釋受到拉赫曼尼諾夫基金會的認可,不僅成為該基金會藝術總監,更獲邀使用作曲家本人的鋼琴推廣較鮮為人知的作品。事實上,遙想拉氏的高大身形,身高近兩百公分的馬祖耶夫的確頗有乃風。他曾在巴黎發生把琴彈垮、在北京把弦彈斷等事件,本人也自承經常在演奏現場音樂進入狂潮之時不禁情感迸發,火熱激烈的風暴式演奏可說與拉氏風格形成絕配。

技巧情感的完美結合

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四歲開始習琴,並非神童類型,而是歷經刻苦訓練才於十二歲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求學期間他曾獲魯賓斯坦獎學金,以及學院極少頒發的最高榮譽「大金獎章」,與一樣以鋼琴作品知名的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成為同學。

然而,優異表現不一定代表春風如意,卻反映他的自我要求嚴苛。他的《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幾經修改,終於在仔細思量後創造出他高度個人化、濃稠得化不開的音樂語彙,並獲得大眾垂青。然而接續的《第一號交響曲》(Op. 13,1895)卻因首演準備不及,負評如潮,導致拉赫曼尼諾夫接下來長達三年無法創作,甚至沮喪表示自己像「中風之人」。幸好在尼可萊.達爾(Nikolai Dahl)一系列的密集心理諮商與精神暗示療程後,他終於走出陰霾,進而完成大受歡迎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重拾起創作信心。

《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完成於一九一九年,此時的他因為在蘇維埃政權下,經濟狀況愈發窘迫,於是在一九一八年決定到美國求生,他的《第三號鋼琴協奏曲》(Op. 30,1909)就是為赴美演出而創作,以情感濃烈和技巧艱難而聞名。面世時雖不及第二號來得有人氣,但馬勒(Gustav Mahler)指揮紐約愛樂排練時對此曲的認真與熱情,讓作曲家印象深刻。如今此曲已是許多鋼琴家的聖杯,不僅受《牛津簡明音樂辭典》譽為「鋼琴協奏曲之王」,更是電影《鋼琴師》Shine(1996) 中的全片靈魂,大眾耳熟能詳,選為壓軸再適合不過。

一九二六年,拉赫曼尼諾夫又寫下《第四號協奏曲》,運用較前衛的不和諧聲響與爵士元素,拓展創作企圖。只是相較之下,一九三四年完成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Op. 43)恐怕是遠比第四號更為人熟知的協奏曲名作。

「帕格尼尼主題」來自帕格尼尼為獨奏小提琴而作的《廿四首隨想曲》24 Caprices的第廿四號(本身也是爵士好手的馬祖耶夫亦曾與其四重奏演奏此曲的爵士版本。)亮點在於拉氏諸多作品核心的《末日經》Dies Irae 貫穿全曲,以及運用主題倒影(inversion)譜寫的第十八段變奏「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其輪廓優美,情感真摯,受諸多影劇作品引用,深獲人心。

一日完成四首協奏曲,誰與爭鋒?!

拉氏一生創作的鋼琴協奏曲均以深刻情感與炫技特質知名,尤其他身材瘦高,手掌寬大,作品中動輒十幾度的音程跨距更是特色,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Op. 18,1900-01)一開始的鐘響和弦,一般演奏者若不似他如此「骨骼精奇」,通常只能以裝飾音的的方式演奏最低音。本此演出的獨奏家馬祖耶夫先天條件極佳,演奏這些高難度段落游刃有餘,加上厚實雄渾的音色,其演奏早已名列經典,加上這次將在一日中完成四首協奏曲挑戰,幾乎是要向台灣樂迷表演「不可能的任務」,如此安排恐怕也只能說「僅此一家,別無分號」了!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馬祖耶夫  力道飽滿卻又輕靈的鋼琴奇才

一九七五年生於蘇聯伊爾庫次克,父母皆為鋼琴家,三歲時他便能聽著電視裡的旋律在鋼琴上彈出。由父親啟蒙後,接著在伊爾庫次克當地學音樂,直到十五歲獲基金會獎學金才與父母遷至莫斯科,進入莫斯科音樂院中央音樂學校就讀。

一九九四年,馬祖耶夫先在南非約翰尼斯堡的國際鋼琴大賽獲獎,同年進入莫斯科音樂院拜入俄羅斯舒伯特協會前主席納謝德金(Alexei Nasedkin)門下。一九九七年起,師事俄羅斯蕭邦暨拉赫曼尼諾夫協會副主席多倫斯基(Sergei Dorensky),才經一年調教,便於隔年獲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自此開啟活躍的演奏生涯。

馬祖耶夫兼擅清晰靈巧與狂野奔放,不脫其師承中剛柔並濟的堅實訓練基礎。德國媒體盛讚他演奏:「宛若五臂奇人拋接著五顆各五十公斤重的槓鈴,卻猶如耍弄紙球般輕盈靈巧。」飽滿驚人的力道、爆發力十足的彈奏風格,又具備纖巧流暢的絕佳控制,難怪能夠席捲全球樂迷之心!(鄭可喬)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