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庭院」改造自造船廠,是一個向群眾展開雙臂的公共空間。(Steen Larsen 攝 The Culture Yard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一艘文化與藝術的大船

觀察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的營運方向和策略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前身為造船廠的「文化庭院」,是埃爾西諾市府為當地產業轉型之作,文化庭院的經營兼顧出推展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近年更與台灣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如與狠劇場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長達五年的合作計畫。對文化庭院而言,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是他們用以吸引國際觀眾群的策略。這個策略支持了許多表演藝術與科技藝術的實驗,讓許多好的作品得以被生成,不僅只為場館帶來觀眾,同時更為埃爾西諾帶來觀光的人潮,使當地豐富人文景觀被看見。

當人類文明發展成全球化與科技化的型態,在二○二○年的今天,跨國合作和科技應用已經不再是件新鮮事,反而是不少文化藝術場館的日常。文化藝術場館的營運,要怎麼樣考量本身的條件,靈活運用跨國合作和科技應用,來支持藝術創作、文化發展等相關目標,並且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場館風格,是個十分有趣的命題。位在丹麥埃爾西諾 (Elsinore) 的「文化庭院」(The Culture Yard) ,在最近幾年分別和台灣的創作團隊及場館有不少合作,原定四月份於臺中國家歌劇院2020台灣國際藝術節(NTT-TIFA)演出的《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與《奪愛最終回》,文化庭院皆參與其中。本文專訪文化庭院節目部的經理蘇絲.維克索(Søs Vikkelsøe)與狠劇場的藝術總監周東彥,試著從場館內部的領導者,與場館外部合作藝術家的不同觀點,來談談跨國合作與科技應用,可如何幫助一個場館達成它的使命。

向群眾展開雙臂  兼顧地方文化與國際交流

文化庭院是在埃爾西諾市政府的規劃下成立的,目的是要將埃爾西諾的產業中心由過去的造船工業轉型為文化產業。他們將佇立在海港邊一座曾經輝煌一時的造船廠,改建成為現在的文化庭院,並結合當地本來就頗負盛名的「克倫堡」(Kronborg)——莎士比亞名劇《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場景,來打造出埃爾西諾文化觀光的兩大亮點。前來文化庭院的人們,可能是專程來看一場演出,也可能是受場館裡的有機食物餐廳吸引而來——這是一個向群眾展開雙臂的公共空間。

歷史上,埃爾西諾的造船經驗為地方的工藝與機械技術奠定厚實基礎,是這裡的地方特色之一;而地理上,文化庭院的所處位置距離首都哥本哈根四十分鐘車程,而只需要搭船廿分鐘,就可以抵達瑞典南部,為場館的營運提供足夠的便利性與開放度。這些歷史與地理的客觀條件,讓文化庭院制定出地方文化特色與國際交流盛事並重的經營方針,每年舉辦約一千個大大小小的活動。其中頗負盛名的,是北歐的科技藝術盛事:「點擊藝術節」(Click Festival)——傳承當地的工藝與機械技術知識,投入到科技藝術領域——是文化庭院的重要特色之一。

節目部經理蘇絲.維克索表示,經營團隊針對地方與國際的觀眾群分別有不同的節目規劃和執行方法。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在要為當地規劃兒童節目,除了安排在文化庭院進行的演出,同時也會和學校一起合作,發展相關課程,還會把節目帶進社區的文化空間表演。而他們在地方上舉辦的活動相當多,幾乎每天都有,所以這些文化藝術的能量是要進入到當地人的生活中,而不僅只是在文化庭院的這棟建築裡面。至於丹麥其他地區,以及國際的觀眾群,則是以經營各類大型、有特色的藝術節活動來吸引他們,這些活動多集中在每年的春夏季舉辦,而且常有戶外的演出,讓這裡充滿節慶的氛圍。「點擊藝術節」就是一個聚集國際藝術家與觀眾,在文化庭院創造的平台上,持續探索與實驗科技藝術創意的一個大型活動。策展上十分大膽,往往可見不少前衛、新穎的作品,也經常邀請大師級的藝術家參與,是個高水準的藝術節。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