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COLUMN

雅俗共賞的雲南歌舞表演

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衆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

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衆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

由傳大藝術事業公司舉辦的雲南省歌舞團從十月中旬到十一月初在台灣盛大巡迴公演,是繼十月初北京中央芭蕾舞團之後大陸第二個大型訪台的演藝團體。而該團以雲南少數民族歌舞爲號召,報章事先又有連篇累牘的報導和五彩繽紛的圖片,所掀起的高潮絕不亞於中央芭蕾。

雲南省歌舞團這一次帶來了兩套節目,分別在不同時間演出:新編全套舞劇《阿詩瑪》和《雲南民族民間歌舞》。無論是前者或是後者,其絢麗奪目的服飾和熱烈生動的舞姿都引起觀衆的讚賞。

《阿詩瑪》是根據彝族撒尼人的長詩編成的舞劇,以不變的雄偉石林爲背景,襯托出多變的色塊(主要色調)來表現七個不同劇情的場面,頗具匠心。雖然以少數民族舞蹈爲基礎,但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一些芭蕾的動作。故事的情節滲入當地民族特色的火把節、跳月、奏口弦、彈月琴等等。整個場面聲光交錯,幾無冷場。

和舞蹈一樣,《阿詩瑪》的配樂也是中外合璧,以西式管弦樂團爲基礎,必要時加入地方色彩樂器(多爲獨奏段)。聲樂部分有多處忠於原來的韻味,包括「音不準」,彌足珍貴。但整場的音量都調得太響。某些舞曲的低音過分強調,頗像四十年代舞廳的風味。中場落幕時的V-I和弦終止式吿訴我們這一舞劇的配樂仍然承繼幾十年來的傳統,即以浪漫派的和聲和配器,加上地方色彩的旋律、節奏和音色來達到藝術的「現實主義」。其實除了多種旋律樂器,純節奏如維吾爾族的手鼓(dap或daff),朝鮮族的杖鼓、傣族的象脚鼓、和鋩、鑔等也可以伴奏出多彩多姿的舞蹈,並不一定要靠管弦樂團。旣然強調少數民族文化,更接近原型的伴奏不是更佳嗎?

《雲南民族民間歌舞》則包括了十七個節目,除了第一個是綜合性的之外,其他都各有特色,例如傣族的〈孔雀舞〉、哈尼族的〈乙車姑娘〉、彝族的〈煙盒舞〉、恆族的〈木鼓舞〉、彝族的吹葉彈月琴定情等。各場的服飾則比前一套尤爲爭奇鬥艷,簡直是看服飾秀;其舞蹈動作也多有變化,不過其中似乎有西方歌舞劇群舞的影子。現場以鋩、排鋩、大鼓、象脚鼓、鑔、蘆笙等樂器(部分是改革過的)伴奏,令人耳目一新,即使所伴奏的不一定是同一族的舞種。某些節目則加入漢族的二胡、琵琶和揚琴。難道沒有更適合的少數民族旋律樂器嗎?其他作爲演員道具的樂器(皆能奏樂)如象脚鼓、葫蘆笙、木鼓、八角月琴、吹葉等皆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歌唱的發聲半洋半土,是現在大陸流行的唱法,其麥克風音量之大眞是震耳欲聾。

總的來說,這兩套節目不脫文工團通俗娛樂的背景。以其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似乎也非如此不可。由於用少數民族爲題材,他們先天上已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地方,而在顧及大眾口味之際,又能不過火地包裝,所以能成功地達到視聽之美,雅俗共賞的程度。這個情形和菲律賓的白雅尼漢(Bayanihax)歌舞團十分相像。寄語藝術經紀諸公,如再引入少數民族歌舞,也可以考慮到其他(如新疆)頗具地方色彩的團體。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紀念大師-張岫雲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