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節已自元月底鑼鼓喧天地展開,除了是旅遊、購物勝地,香港的文化面貌也如此多姿。透過以下兩篇文章,希望讀者對香港文化建設的硬體及軟體,有進一步的認識。
獨領風騷三十年香港大會堂
自從八九年十一月在九龍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啓用後,香港的演藝活動焦點便從維多利亞海港南岸的香港大會堂轉移到北岸來了。雖然如此,去年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的文娛節目仍然超過四百場,觀衆人次仍高達二十五萬。今年慶祝啓用三十年,市政局更自五月份開始,便按月安排了一系列「藝華薈聚三十年」的演藝活動,一直到九二年底才完滿結束,搶回了一點已被香港文化中心奪去的光彩。
然而演藝場地一如名將與美人之不許人間見白頭,追求藝術之美和社交活動者,喜新惡舊是人之常情。香港大會堂三十年來雖然在維修保養上做得不差,但那畢竟已是五○年代設計、六○年代初期啓用的建築,不少設施已追不上社會的需求。爲此,香港大會堂的存廢,是否要拆除,便曾一度引起廣泛的討論。現時已知的結論是,九三年五月開始,香港大會堂的音樂廳及劇院將會停用,進行大翻修,最快亦要到九四年初才會再啓用。看來,香港文化中心又有一段日子會一枝獨秀了。
但無論如何,座落在中環海傍愛丁堡廣場的香港大會堂,旣是香港歷史上第一所爲市民所建的多元化文娛中心,通過此一演藝場地,更催化了香港文化藝術活動的成長。今日香港的文化演藝界人士,無不是在香港大會堂的孕育下成長。爲此,幾乎人人都對香港大會堂存有一種旣親切又親密的特殊感情。
香港大會堂於一九六二年三月二日正式落成揭幕啓用,自此,三十年來,香港大會堂接待過來自世界各地及香港的演藝團體,已超過一萬之數。
香港大會堂當年興建只花了兩年時間,費用爲二千萬港元,就當年幣値已算很高。大會堂的地積約爲一萬一千平方公尺,基本設計分爲十二層的高棟、三層的低座兩棟建築物,及連接兩者的紀念花園三個部分。低棟設有音樂廳、劇院、展覽廳,還有中式酒樓、西式餐廳和酒吧。
音樂廳設有一千四百四十八個座位,內部仿效英國亞伯特廳(Albert Hall),音響效果極佳。由於音響反應靈敏,早期啓用時,音樂會便特別刊印有這樣的一段「要求」:「本音樂廳反應特別靈敏,各位閱讀節目表時,請盡量避免磨擦紙張,以減低不必要之雜音。」
音樂廳之設計,基本上並未考慮供作大型的舞蹈或戲劇演出,故不僅後台狹窄,前台亦因設有六十人的合唱席,而使舞台深度僅有二十呎六吋,實際供用面積減少了,演出大型歌舞劇及歌劇時便顯得很勉強。此外,音樂廳舞台前端,如拆去前排座椅,可變成一供四十人伴奏的樂池,但改動則需要一天時間;如只改動成爲一可供二十人用的小樂池,亦要半天時間。
大會堂的音樂廳在文化中心未啓用前,一直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化演藝活動舉行的場所。每一位香港總督舉行上任儀式,至今仍在此一場地;世界各地一流的大型管弦樂團、聞名國際的音樂家,都曾在此演出過。後台雖然狹窄,舞台面積亦侷促,但自一九七七年開始,音樂廳更充任了「香港市立歌劇院」的角色。
在大會堂低棟另一重要的表演場地──劇院,則有座位四百六十三個。觀衆座位與舞台距離較近,適合話劇及一般小型音樂會等偏重與觀衆產生共鳴的節目。此外,亦可用來放映電影。
香港大會堂高棟則設有第三個表演場地,那就是具有座位一百一十六個,位於八樓的演奏廳。此外,還包括有市政局圖書館、婚姻註冊處、展覽館、會議室、演講室,頂樓則有香港藝術館,直至九二年在文化中心的香港藝術館獨立大樓啓用後,才遷離。
因此,香港大會堂不僅是香港自六○年代至八○年代間的表演藝術中心,更曾是藝術電影和視覺藝術的發展溫床。不過,此一歷史性的使命,顯然已隨著港九新界衆多場地的啓用而降低了。九三年的大翻修後,香港大會堂仍會是香港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演出場地,但看來已無法恢復昔日獨領風騷的地位了。
藝壇新貴香港文化中心
香港文化中心在尖沙咀火車總站舊址興建,總共花了五億六千四百萬港元,工程施工共用了四年時間,才在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五日正式揭幕啓用。而有關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設計,更早於一九八二年便交由音響顧問哈羅德.馬歇爾(Harold Marshal)負責;爲此,當年馬歇爾曾三次到香港參與籌劃工作,一九八四年更以一比五十的比例,製作了音樂廳的模型,首次利用互應電腦輔助音響模型的技術,來進行音響效應測試,並以電腦的精密計算,將模型與實際環境不同情況下產生的音響效應差異加以抵銷。
最後,在音樂廳正式啓用前,還舉行了各種形式的音樂會,由一組音響專家在現場進行測試,包括音響的淸晰度、和諧度、殘響時間的長短等。
由於文化中心的音樂廳建築構思以「親密感」爲基本條件,所以放棄了傳統的長箱形設計,採用獨特的橢圓形,台後是正規弧形設計,前台則是多面體的組合,以避免回音集中在音樂廳內某一點上。同時音樂廳的兩層座位安排,亦是一邊多,一邊少,原因是爲配合管弦樂團演奏時,樂器聲部並非勻稱所致。
經過無數顧問專家的衆多理論精思後,興建出來的文化中心音樂廳,共有二千一百個座位,以橢圓形分佈在舞台四周,感覺上果然較座位少了三分之一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面積還小,各個座位與舞台的距離亦較近,舞台面積闊二十三公尺,深十二點六公尺,後台空間亦遠較大會堂寬闊。音樂廳內牆掛滿了近年音響工程流行採用的粗坑紋散射板,使聲波不會產生集射作用,舞台上的空間亦懸垂了四方格形組合的散射回聲板。大樂團演奏時,此一回聲板可升高,減低反射音量;室內樂和個人演出音量較弱,回聲板便降低,以增強反射音量。
音樂廳內的木材用量多達三千五百立方呎,全是回音效果良好、吸音量較少、質地較硬的美國橡木。奈何實際啓用至今三年來,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響表現,一般評價都較大會堂音樂廳爲低。原因是此一充滿散射板的音樂廳,在低頻敲擊樂一類樂器演奏時,每有音壓過高,刺耳和紊亂感。室內樂獨奏演出,不同座位又會有不同效果,加上折射的聲音有差異,有些位置一把提琴會聽出兩、三把提琴來;音色的溫暖度就更遠不及香港大會堂了。
但雖如此,文化中心音樂廳仍然成爲最具吸引力的音樂表演場地,這與音樂廳內的色調設計和諧,具有親切感很有關係。同時,音樂廳舞台背壁裝置的一台萊格管風琴,亦增添了一份富麗堂皇感。這台管風琴共耗資一千萬港元,有九十三個音栓,八千支音管,最長的高達十公尺,不僅是東南亞最大的管風琴,更是全世界最大的非電子控制管風琴。
文化中心另一重要表演場地是大劇院,座位分三層,共有一千七百五十個,爲目前全香港具有最大舞台的劇場。主舞台闊十五公尺,深十九公尺,可容納一百一十名樂師,具有先進的活動旋轉舞台換景裝置,還有紅外線傳聲系統,可作五種語言即時傳譯。除可供大型歌劇、舞蹈、音樂劇、戲劇表演外,還有放映機設備可供電影放映。
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啓用,提供了理想的歌劇表演場所,自此大會堂音樂廳的「市立歌劇院」角色沒有了。由於觀賞歌劇環境提升,也刺激了觀衆進場觀賞歌劇的興趣,這兩、三年來在大劇院製作的歌劇,大都有極高上座率。根據統計,文化中心啓用以來,大劇院的使用率幾近飽和,現今仍未完結的九二至九三年度,估計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至於音樂廳的使用率,年度估計亦將超過百分之七十二。
至於文化中心的第三個表演場地劇場的使用率則和音樂廳相若。劇場特別爲容許各式各樣的實驗性表演節目而設,舞台形式可作各種變化,隨意調整。
文化中心主要分爲演藝大樓和行政大樓兩部分。演藝大樓地面層有電腦票房、售賣藝術書籍唱片的店面、酒吧,音樂廳及大劇院的入口則設在二樓,兩個主要場地得以共用在地面層的大堂,感覺上便較寬闊。
文化中心的行政大樓,除用作市政局文化節目部、藝術節部門、場地管理、香港管弦樂團等行政辦公場所外,還設有展覽館、藝術圖書館、西餐廳、中式酒樓、婚姻註冊處等。
文化中心共有九件由各方贊助廠商捐贈的藝術品,這些藝術品的價値不易以金錢衡量,但經由各商業機構贊助的費用則超過八百萬港幣,才得以使這些藝術品永久安置在文化中心內。
兩大演藝場的管理架構
香港大會堂及香港文化中心都是直接由市政局管轄的演藝場地。負責執行市政局有關文化藝術節目決策的市政總署文化部門,基本上是一個龐大的官僚架構,此一架構下的官員亦採用了香港政府一貫以來的「文官制度」,有關行政官員幾乎被視爲通才,每隔一段日子便會互調不同的工作職位,負責體育館的人員,可以去管理文化場地,可以去管理一個演藝團體的運作,這種制度很容易出現「外行領導內行」現象。不過,隨著經驗的累積,和培訓計劃的實施,無可否認,市政局此一系統爲香港培養出一批藝術行政人員。
現時香港大會堂及香港文化中心,連同其他市政局多個分佈在港九不同地區的文娛中心,均由一個統一部門管轄。此部門下面主要分爲場地管理部門和節目部門,香港大會堂及香港文化中心雖然分別各有一群場地管理人員,但由統一的高層人員管轄,也就沒有不協調的情況。節目部門則擔付起市政局在所有轄下場地舉辦活動的節目策劃與推行,因此兩個場地的節目沒有競爭的因素。
目前,節目部負責市政局自己舉辦的活動和與外間團體合辦的活動,至於外間團體或個人要租用場地,則向場地管理部門申請。另一方面,市政局自七十年代末期開始,更先後策劃成立了香港中樂團、香港話劇團和香港舞蹈團,直接爲香港大會堂製作節目,目前再加上年前「購買」的香港管弦樂團,這四個「官方」演藝團體可以優先選訂演出檔期,再經節目部選訂後,最後才讓外面團體租用。
在場地管理及節目部以外,還有專門負責籌劃市場推廣、贊助的部門,至於宣傳則一如香港其他政府部門一樣,統一由政府新聞處負責市政局事務宣傳的小組負責。
很顯然地,由政府官僚架構來直接管理文化場地,難免會有極多掣肘。較爲可喜的是,從六○年代初期香港大會堂啓用時僅二十多人的一個小組,擴展到已有上千的工作人員,彈性已較過往增加了。
特約報導|周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