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斌的鋼琴演奏氣力強勁,足與樂團抗衡;一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得浪漫激情。指揮呂紹嘉將《天方夜譚》由平實、緩和引領入暴雨狂雷的快速度、大對比,故事的敍述性在他的掌握中浮現而出。
《一千零一夜》
6月11日
國家音樂廳
六月十一日《一千零一夜》音樂會是聯管這個樂季的最後一場演出。該晚的演出是値得期待的:指揮是獲得法國貝松桑及義大利佩卓地指揮大獎的國產指揮家呂紹嘉,担任鋼琴獨奏部分的是比賽常勝軍陳瑞斌。這樣的搭檔演出拉赫曼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想必是一場浪漫帶有激情的演出。
陳瑞斌是位「演奏家型」的鋼琴家,廿多歲的年紀,上台時猶帶著羞澀及純樸的笑容,可是一坐上鋼琴椅,立即變成一位全心投入、渾然忘我的演奏家,隨著音樂起伏,做出幅度甚大的表情變化,時而仰頭苦忍,時而俯首低吟,很直覺地反應出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激素。現場「秀」的意味濃厚,衛道之士,必不以爲然。然而,一位演奏家型的表演者,絕對必須以「音樂」來維持他的身份。陳瑞斌爆發力十足,氣力強勁,足以與一支樂團抗衡,而不虞遭致淹沒。如此,至少使得指揮、樂團、聽衆及自己放心,大家都可以將大部分的注意力移到樂曲本身。陳瑞斌不拘泥於一板一眼的精細解析,而如大筆揮毫般的盡情揮灑,將《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得浪漫激情,自由到幾乎不能自已,這已經算是跳離了單純讀譜彈奏的階段,而到達可以「詮釋」,提出個人見解的階段了。因此,陳瑞斌的豐富表情,使人眞正相信是他非常自然的反射式反應。陳瑞斌的確與眾不同,但是他也代表了一類型的年輕人:技巧高超,勇於表現自己,力求突顯個人風格,卻也常因此使得自己的路走偏或窄了,反使得演出的生命縮減。不過,單就這一首帕格尼尼而言,陳瑞斌的演出眞是無與倫比的精采。
指揮呂紹嘉對陳瑞斌的支撐也夠精采,幾個轉接都很恰到好處。呂紹嘉對詮釋浪漫樂派作品的風格,與義大利指揮席諾波里相近,都是很直接而略帶煽情的,但是該晚的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天方夜譚》前三段,出奇的平實、緩和,這與原本期待呂紹嘉的濃厚色彩,有些違背。直到第四段〈巴格達的狂歡節〉,總算使得心中的疑慮消除,速度加快,對比拉大,故事的敍述性就浮現了,大海中的暴雨狂雷,都在呂紹嘉的掌握之中。呂紹嘉是位良才,在浪漫及國民樂派上,他都能隨心所欲使樂團有充分的發揮。
在沒有常任指揮的情況下,聯管今年度音樂季的演出,幾乎每場都由不同的指揮客席,對一支尙在成長的樂團,如此長久下去是沒有好處的。這一樂季以來,聯管並沒有多少進步,曲目的安排也是大衆取向,未見突破。它只能算是支「好」的樂團,但不算是「優良」的樂團,仍不夠精細。在沒有好的固定指揮下,要再往前跨一步,恐怕是免談了。難道主事者想要長久「實驗」下去嗎?
文字|蔡登法 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