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倍圭子木琴音樂會演出前的綵排。(林俊宏 攝)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安倍圭子的四根棒子

有份量的木琴(marimba)音樂會在台灣十分罕見;安倍圭子四根飛揚的棒子,充滿動感地以木琴表現了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伊福部昭的〈協奏曲式的讚美歌〉。

有份量的木琴(marimba)音樂會在台灣十分罕見;安倍圭子四根飛揚的棒子,充滿動感地以木琴表現了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伊福部昭的〈協奏曲式的讚美歌〉。

「四支飛揚的棒子」

安倍圭子與聯合實驗管弦樂團

4月16日

國家音樂廳

從最近一、二年台灣大專聯考和保送考試打擊樂水準來看,我們不難察覺到目前學生的木琴技巧已有大幅度提昇;但有份量的木琴音樂會在台灣還是十分罕見。四月十六日晚上聯管與來自日本的木琴大師安倍圭子(Keiko Abe)的音樂會「四根飛揚的棒子」可說是一場難得的盛會。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木琴之所以能搖身一變成爲獨奏樂器,安倍圭子居功至偉。早在六〇年代末期,當現今一些美國木琴名家如Leigh Howard Stevens, Gordon Stout, 和William Moersch還在求學階段,安倍圭子已在日本積極地推廣木琴。在桐朋音樂學院,她設立了「木琴組」,使木琴脫離打擊樂而成爲一門獨立學科。在同時,她委託日本作曲家創作不少高水準的木琴獨奏曲,收集在她數張個人唱片專輯裡。後來這些作品和唱片傳到歐美,引起廣大的回響。據安倍圭子表示,她對日本作曲家的委託創作一直未間斷過。拿最近發行的數張CD來說,裡面就有很多特別爲她而作的優秀作品。

早在一九八九年安倍圭子曾來台灣,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在永琦百貨的萬象廳有一次小規模的演出。今年她接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與聯管的邀請,重臨台北演出大型協奏曲。由於木琴是新崛起的獨奏樂器,曲目範圍比較狹窄,而且至今還未出現過一首堪稱「經典之作」的協奏曲(Milhaud和Creston的木琴協奏曲是較爲上乘之作,但與其他近代的經典協奏曲如Berg和Stravinsky的小提琴協奏曲,或Shostakovich和Bartok的鋼琴協奏曲比較之下便相形見絀,其他作曲家如Bast KurKa, Rosauro, Bennett和Madek的木琴協奏曲更不用說了。)因此,木琴獨奏者選擇協奏曲的確是一件頭痛的問題。安倍圭子這晚挑選了日本作曲家伊福部昭(Akira Ifu-kube)的〈協奏曲式的讚美歌〉(Lauda Concertata),一方面是爲了推廣日本現代音樂(安倍圭子的曲目以日本作品佔大多數);一方面是因爲伊福部昭這部作品的和聲和旋律素材都以五聲音階爲主,調性明確,節奏明快有力,比較容易討好聽衆。果然不負衆望,當晚的售票率達七五成,其中還包括了不少從中南部來的聽衆。

雖然與七〇年代她的技巧巔峯期相隔二十多年,安倍圭子當晚的演出紮實穩健,內涵豐厚,充滿動感,顯示出寶刀未老的實力。

伊福部昭這部協奏曲以四根棒子演奏爲主。第一和第三樂章的快速雙音樂段,安倍圭子演奏得鏗鏘有力,落點精確,節奏流暢。第二樂章的慢板滾奏樂段,線條淸楚,圓潤纖柔。或許有人覺得當晚的演出缺乏澎湃激情的氣勢,我認爲這是這部協奏曲本身的問題,與獨奏者的演出無關。相反地,安倍圭子已盡最大的努力把這部作品以最完美的型態呈現給聽衆。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演奏進行間不時發出棒子碰撞的雜音,這是由於日本木琴家喜用傳統方式執四根棒子。用這方法的時候,每兩根棒子是「互相接觸」地拿在演奏者雙掌中;因此,在強奏時棒子互相碰撞而產生的雜音是無可避免的。這也可以歸咎於傳統式執棒的一項缺點。不管怎樣,安倍圭子這次重臨台北的演出是成功的,尤其對台灣剛起步的打擊樂發展產生了啓發性的影響。

最後,筆者期望日後在報章或節目單裡不再有人稱marimba爲「馬林巴」。marimba就是木琴,爲什麼一定要用音譯名?難道還有人稱鋼琴爲「披亞諾」,小提琴爲「梵亞鈴」嗎?

 

文字|鍾耀光 打擊樂演奏博士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