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專欄 Columns 專欄

合唱表演的多樣性和潛力

合唱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極自由的發展性,其音樂的創作日新月異,其呈現的方式更非一成不變,比起交響樂,它更容易普及和深入民間。

合唱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極自由的發展性,其音樂的創作日新月異,其呈現的方式更非一成不變,比起交響樂,它更容易普及和深入民間。

史溫格歌手(Swingle Singers)將於十一月初來台。相信他們那種無歌詞、無伴奏、旣生動、又頑皮的表演方式會帶給此地觀眾對合唱藝術一種新鮮的認識。

一提到合唱,人們就會聯想到一群衣着整齊的男女,一本正經地分層站在台上,由一位指揮領導,演唱多聲部中外混聲合唱作品。這種藝術形式雖然源自西洋,於淸末民初東傳,但由於其群眾性、親和性以及方便性,便迅速地在中國擴展起來,抗戰期間還發揮了鼓舞全民同仇敵愾的作用。時至今日,職業和業餘的大小合唱團林立,活動頻繁,甚至於延伸到海外的華人社會。可見得它已成爲我們生活中一種老少咸宜的藝術形式。

由於歐洲合唱源自敎會,即使後來發展成音樂會堂之世俗表演,但習慣上的演出都比較莊重肅穆,這是我們所繼承的傳統,也是大家對合唱的旣定印象。不過近幾十年來,無論在合唱曲目的詮釋和表演型態的呈現上都有了不少突破,這是作曲家和指揮因應時代風尙的努力成效。喬治亞的魯斯塔維(Rustavi)合唱團就以全部男聲演唱「非正統」和聲的戀曲著名;保加利亞的國家合唱團則全部是女聲,一向以單排半圓隊形呈現於舞台,以演唱「蜜蜂音」(二度)的作品蜚聲。至於沒有民族色彩的如國王歌手(The King's Singers)、史溫格歌手等則各自從曲目的翻新和表演的變化去努力。例如前者曾經以專門演唱牧歌爲號召,並著平常衣著;後者更首創無歌詞方法演唱改編的器樂曲,從流行歌、爵士樂到羅西尼序曲和巴哈賦格曲都有。

筆者今夏在美國也欣賞了兩場比較特殊的合唱,感觸頗深。其一是六月廿六日紐約哈林區男童合唱團(The Boys Choir of Harlem)受邀在男高音帕華洛帝的中央公園音樂會中客串。這個合唱團由二十多個黑人少年組成,以百老匯、靈歌、福音歌、爵士樂等爲曲目。半小時的表演幾乎沒有一刻是老老實實站在同一地點;反之,他們或是即興地手舞足蹈,或是有紀律地變換隊形,乃至於搖杖揮帽(百老匯合唱團慣技),旣歌又舞,令人忘記這是一場音樂會。

另一場是八月六日在北伊利諾大學音樂院全國合唱敎師夏令營的結業音樂會,由來自西雅圖的西北女童合唱團(The Northwest Girlchoir)表演,從莫札特的聖樂到非洲的樂舞都有;許多作品也啓用手勢或身體的動作。加拿大作曲家朗格(Rupert Lang)的〈孩兒的精神〉Spirit of the Child一曲不但有前衛的音調與和聲,還有即興的表演,又充分利用了台上台下四面八方的空間,其音響和劇力震撼全場,而其演出水準之高也令人難以相信出自十幾歲的少年。

這些不過是隨手拾來的幾個例子,表現了合唱的多樣性和潛力,也顯示合唱的表演可以不那麼一本正經。這種藝術有極豐富的表現力和極自由的發展性,其音樂的創作日新月異,其呈現的方式更非一成不變,比起交響樂,它更容易普及和深入民間。

 

文字|韓國鐄 北伊利諾大學音樂系教授、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