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書介 書介

「小盒子」外的春天 我讀《媽咪與貓咪》

從母女二人近二百封魚雁往返中,擷精取華匯編而成,仍保留著書信體的形式,《媽咪與貓咪》除了將琴媽宋淑萍與「學琴的孩子」翁均和生動地呈現給讀者外,也提供了有興趣了解幼年音樂訓練者許多省思的材料。

從母女二人近二百封魚雁往返中,擷精取華匯編而成,仍保留著書信體的形式,《媽咪與貓咪》除了將琴媽宋淑萍與「學琴的孩子」翁均和生動地呈現給讀者外,也提供了有興趣了解幼年音樂訓練者許多省思的材料。

是一種窺秘的心理吧,《媽咪與貓咪》引起我極大的興趣,想一探究竟,「小時了了」的翁均和,大亦佳?

《媽咪與貓咪》的內容,萃取自母親宋淑萍與女兒翁均和之間,一百九十五回的魚雁往返,母女台灣、美國異地遙隔,心思的傳遞,卻好似對門的比鄰,隨時就熱絡地天南地北聊起來。全書共計三十六篇,母女份量各半,記錄了翁均和十四歲到十八歲之間的成長歷程,也從中領略宋淑萍博引旁徵的文史工夫。融孔孟、老莊,並陳《詩經》、《史記》、《人間詞話》,詳盡入微處可媲美國文課本。句句苦口婆心,頭頭是道,不僅解惑,也補足翁均和的國學基礎,的確能讓開卷人受益匪淺。

嚴格的自律精神

打從七年前,翁均和十二歲,一張鋼琴首演的獨奏會海報貼上佈吿欄,翁均和三個字即隨耳邊的冷語熱言,一再變形,有時由積木方塊堆砌,有時以錦繡繁花綴連,或沙塵微覆,或光鮮奪目,莫衷一是。

翁均和的鋼琴成績,自幼一向名列前茅,是天資高人一等?或有什麼練琴絕竅?翻開均和的第一封家書,她才「正式」開工,「除了午餐浪費半小時,練了十一個鐘頭,not bad!」另一篇,她的幾位老師和我所見略同,該減量。理由呢?我直覺這很「異常」。每讀畢一篇,我的心情猶如添放一枚砝碼。均和嚴格的自律精神,好像閒閒散散過一天,即罪不可赦,而她對練琴時間的急切需索,情勢不亞於逼臨能源危機的恐慌。難道翁均和眞的「天生的性格就是拼命努力,叫我天天吃喝玩樂我也快樂不起來」?

是不是有許多家長,爲了孩子看電視太多傷透腦筋,想盡辦法去縮時減次?而均和起先在信中,直嚷「許多人都鼓勵我看電視,眞受不了!」逐漸走向十六歲的均和,仍有點怕看電視會上癮,時有時無地收視瓊瑤的《六個夢》,覺得不錯。再往後的書信片斷,均和提及看電視時,已不復「心存餘悸」。按編排順序進行,直到〈也有些輕愁〉,我拼合的均和形象,有個字眼「乖」,像徽章般別在胸前,「聽話」是她服膺的最高指導原則。

「聽話」,澈底地聽話,老師說的每一個步驟、方法,均和在練琴時,奉行不渝。即使一個音符需反覆練習一千次、一萬次,均和爲達完美精進,在所不辭,日積月累以練就一手鋼鐵般的基本功。此外,善用錄音機這重要利器,不單單錄下自己的彈奏,好自我評量,認淸弱點。或者每逢練新曲,大網一張,蒐羅各演奏版本,轉錄存檔,再細細品味,如〈轉益多師是汝師〉一文所言。

人生中最難得的禮物

《媽咪與貓咪》的原始素材是書信,但採精華濃縮的匯編方式,捨去明確的年月日,逐段拼接。我視每一段就像小塊小塊的圖案,期盼組合成一幅「翁均和拼圖」。待我閱讀完畢,才驚覺,有好多的零零片片,根本不知該如何鑲入。眼前佈滿問號,例如「從小練琴、念書,過的是『非人』的生活,可是你所得的也非人所可企及……」,何謂「非人」?又如均和每天至少六小時的琴聲「轟炸」,身旁的人如何泰然自若?再如「我突然想,我從『小盒子』『放出來』,我彈的東西會不會也從學習過的那許多規律中放出來?」對「小盒子」我很好奇。

近日,樊慰慈在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提到,「史蘭倩絲卡從小就在她野心勃勃的父親的嚴厲控制下,接受『棒打出天才』式的音樂訓練」,而對史蘭倩絲卡而言,「無論孩子有多大的天賦,也不應爲此犧牲人生中最難得的禮物──一個快樂的童年」。翁均和的母親是否與史蘭倩絲卡的父親屬同一類型?臆測徒增是非,也可能與事實背道而馳。於是,我以全然陌生者的身分,手持電話,聆聽宋淑萍侃侃而談。

在掛下聽筒時,我的心情豁然開朗。「小盒子」是滅音材料構築的箱子,以防琴音外洩,如今它功成身退,解體了。宋淑萍十分注重「愼始」,又能因勢利導,無所不用其極來「善誘」,而翁均和視練琴如做實驗般有趣。琴媽一定全程陪練,當星星都想打瞌睡時,母女倆仍並肩埋首,四眼炯炯。諸多經驗談,洋洋灑灑又可成一冊。

讀《媽咪與貓咪》的過程,我有個隱憂,一直耿耿於懷。會不會有家長「照單全收」,卻僅依樣畫葫蘆!在未發展多元價値觀的敎育體制下,揠苗助長的悲劇時有所聞,因此除非「宋淑萍能,我也能!」否則,千萬別對孩子說:「翁均和能,你也能!」

 

文字|許綺文  音樂工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