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書介 書介

歌劇的饗宴

本書原作者行文中不時流洩而出的機敏,字裡行間溢漾著一股盎然的雋逸;而其論譬精到,思考深刻,想必能幫助我們用更敏銳而正確的角度來欣賞西洋歌劇。

本書原作者行文中不時流洩而出的機敏,字裡行間溢漾著一股盎然的雋逸;而其論譬精到,思考深刻,想必能幫助我們用更敏銳而正確的角度來欣賞西洋歌劇。

由於長年從事歌劇論述的工作,對於此類書籍的出版一直甚爲留意;打從去年底,市面上一連出現了好幾部這方面的著作,是此間難得的盛況。只是筆者個人苦於諸事纏身,直到這次年假才得以一睹這本《歌劇的饗宴》。

本書的作者爲文學敎授John Louis DiGaetan;根據簡介,他曾屢次在《歌劇新聞》、《歌劇狂》上撰文。他這本An Invitation to the Opera筆者曾在書店看過,只是印象中是本三十二開、二百餘頁的小書,書名又擺明了是本入門賞析,因此並未加以注意罷了!這和目前手中這本大開數、三百八十頁的厚實鉅册差異著實不小;滿心疑惑一頁頁地看去,才發現這確是一本角度獨闢蹊徑的好書。

不過,我認爲這本書並不適用書商原本所鎖定的「新鮮人」上,因爲其中不少的討論都必須擁有足夠的歷史錄音收藏及嫻熟一般標準劇碼(包括全本《指環》的情節),才能夠咀嚼理解;光就這點來說,目前絕大部分的音樂敎師和唱片評論員都還未必具備,而同樣的理由顯然也造成了翻譯者的困擾,影響了翻譯的成績。

全書的架構

本書共分八章。前二章是簡略的歌劇史,可喜的是作者適時提供一些獨創的分析,並未流於枯燥乏味的編年體制;不過這個工作嚴格說起來並未見得是多麼地難,一位歌劇愛好者顯然必須精讀其他更詳盡的資料才行。第八章簡述五十部標準劇碼的部份也是一樣;可貴的是作者以其文學分析的觀點提供了不少獨到的人物分析或戲劇解讀,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這兩樣異常缺乏的部份終於得以有一個不錯的著手點,能幫助他們理解音樂中較爲抽象的戲劇分子,轉而以更敏銳、更正確的角度出發,不再被一些長期佔據媒體的劣質文字所誤導。

重頭戲爲中間的五個章節,也是作者發揮觀察能力、提建創意之所在。個人以爲〈歌劇中的戲劇要素〉與〈二次戰後的歌劇製作〉是對讀者最有幫助的,在台灣這方面的資料一向過於缺乏,造成本地歌劇人口視野的狹隘;而作者行文時不時流洩而出的機敏,更使得字裡行間溢漾著一股盎然的雋逸。不可否認的是,這些意見並不夠全面,但是它能促發閱讀者的思索觸角,得以拓展更寬廣的思路來省視自己的心得。這其中也有部分瑕疵,例如〈歌劇製作〉一章係以幾位製作人的重要製作構成,其中作者個人的觀點與導演的意圖便往往產生「分際不淸」的問題,極易造成讀者的混淆。「越俎代庖」替創作者解釋常易流於穿鑿附會,寫作時應極力避免。

著譯者的些許瑕疵

由於篇幅的有限以及作者聆賞資歷的問題(從文中看得出作者早年的聆賞經驗僅侷限於二次戰後的紐約),使得作者給某些歌手的評語趨於武斷。例如在八十五頁作者寫道:「唱得過高可以增加相當的明亮感與犀利的效果,偉大的華格納歌手尼爾森有時會故意唱得稍高,藉以穿透管弦樂的重重包圍……。」我們要注意的是,尼爾森的音質原本便相當明亮和犀利,和是否唱得稍高並無直接關係;再者,這也無法解釋尼爾森在演唱莫札特時所面臨的同樣情形。而到了一八一〜二五二頁共羅列了上百位歌手小傳的時候,作者更無法掩飾自己的侷限與好惡。當然,因眼界不足與個人品味造成令人爭議的地位問題有時也可能是因爲篇幅過短,難免顧此失彼所造成的;在這種地方讀者也需負起「判斷」的責任,不能全部歸咎作者。但是當作者任意引用錯誤的資料甚至僅憑藉著錯誤的印象便揮筆成書的時候,似乎就此便立下了一個錯誤的「範例」。這其間譯者也得承擔部分責任;因爲有些資料實在過於離譜,筆者至書店翻閱原文本查證才發現是他在「修訂」資料。例如二一四頁,作者說法拉「將蝴蝶夫人、托絲卡與卡門都唱得很美(beautifully)」,而譯者卻譯爲「……托絲卡和《命運之力》的蕾歐諾拉,表現都極爲出色」,需知「唱得美」與「出色」在評論家的筆下並非同義詞;唱得美指聲音美或句法美、情感表達得楚楚可憐之類;而將卡門擅改成法拉不曾唱過的蕾歐諾拉,更不知其根據何在。歌劇素養不足的問題顯然也困擾著譯者,例如「Froh則變成一個煩燥的女王、「Alberich和他的親戚羅傑」等等。基本上筆者個人相當認同譯者的努力(書中有大量類似文學情境的分析,若無相當的造詣恐怕也翻不來),也看得出他對歌劇並非全然陌生,但是這本書最好還是由學者校訂一遍才好。尤其在抄襲風(或者說「參考」也成)熾盛的台灣,一點偏頗、幾許筆誤看似無關宏旨,但是倘若一傳十、十傳百,危害不曉得有多烈。筆者之所以作如是觀,其實也是因爲對這本論譬精到、思考深刻的知性書籍予以肯定,想必會對本地產生深遠影響的緣故,而這其中,當然也有譯者一片行雲流水的功勞。在此並特別呼籲享有發表版面的部份寫作者,不要把這本書視爲剽竊靈感的工具,唯有如此,本書的問市才更有意義。

在最後願借一角提供個人對於「通用譯名」的意見。筆者覺得無論是通用譯名、或是全書譯名統一,都是十分可笑的堅持。第一,通用譯名未必標準,如「凡爾賽」之名與其原音相較,謬差千里。再者,許多姓氏唸法稀奇古怪,且各地不同(和祖籍、口音都有關係),連「標準譯名」皆不可得,試問「通用」又有何「用」?三者,以本書中“Diva”、“Bravo”這類人名近千的書籍爲例,原有的通用譯名無疑嚴重不足。並且如果要求全書譯名統一的話,無疑甚不經濟且亦不智;有那個時間,不如用來加強譯文品質。我不相信「托爾斯泰」與「托爾斯太」之間幹掉了一個,全書的水準便將扶搖直上。只要譯名不是太離譜(如本書中的Milanov翻成米蘭諾──極少數的瑕疵),似乎用不著吹毛求疵。

 

文字|符立中  音樂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