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奧系歌劇上,李韻雪是國內難得的女高音。(李薇薇 提供)
音樂 演出評論/音樂

承襲自德奧傳統的聲音 女高音李韻雪獨唱會

留學東德萊比錫的李韻雪,音色寬廣、張力大,雖然過重又強的唱法或許國人尙不習慣,不過在德奧系歌劇上確爲國內難得的女高音。

留學東德萊比錫的李韻雪,音色寬廣、張力大,雖然過重又強的唱法或許國人尙不習慣,不過在德奧系歌劇上確爲國內難得的女高音。

女高音李韻雪獨唱會

2月18日

國家音樂廳

國人留歐學聲樂者,不外乎到兩大歌劇作曲家出產國:德國與義大利。德奧系作曲家得力於文學哲思的發達,藝術歌曲似有超越南歐的表現;德奧系作品一向以厚實沈重,講求內涵著稱,有別於南方的熱情率直。前西德固然保留了不少德奧系的音響,但是前東德似乎更具「原味」,萊比錫及德勒斯登是這個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兩大音樂重心。

紮實穩定、自信自如

李韻雪據稱是國人首位就讀於萊比錫孟德爾頌音樂學院的人,汲取了最具傳統的音樂傳承。二月十八日的個人獨唱會中,上半場便排出了以歌德詩文作品爲主的德語藝術歌曲,很快的,觀衆們就能感受出那份「重量感」。舒伯特的〈魔王〉、〈紡車旁的葛蕾倩〉、〈野玫瑰〉等,都是熟悉的藝術歌曲,李韻雪紮實的聲音,表現的是整體的完成,細節的轉折就不明顯了,加之經常過強又重的唱法,使得藝術歌曲減少其精緻的一面。記得韓翠克絲(Babara Hen-dricks)第一次來台時,也演唱了〈紡車旁的葛蕾倩〉等舒伯特作品,她那修飾得很美且又柔滑的聲音,迄今仍是國內演出中最高水準的一次。

李斯特的作品比舒伯特的花俏些,變化也多,李韻雪頗能合於如是的歸類,而她直接的演唱方式,也避免太過流氣的結果。沃爾夫是位以藝術歌曲聞名的作曲家,李韻雪的演唱方式仍不免於舒伯特的強與重;但她的音質淸晰,儘管非屬柔美明亮的美聲,也算得上紮實穩定、自信且自如,然而在藝術歌曲上,似乎缺少了抑揚頓挫的美麗。

下半場的歌劇選曲,顯然更合適於李韻雪。第一首選自浦賽爾《狄多與安湼爾斯》的〈當我躺在塵土之下…〉,至爲感人。而包含貝多芬《費黛里奧》及莫札特《女人皆如此》的選曲,都很能符合李韻雪結實及乾淨的音色,在這幾首歌劇選曲中,也可發現她都能將劇中人的感情帶入。在聽完她唱的莫札特後,我的直覺是她應該很合適演唱《魔笛》中「夜之后」一角。

至於比才《卡門》中蜜凱拉一角,李韻雪又顯得太牽強了,感情的落差太大,容易破壞弱小角色的溫婉。威爾第等義大利歌劇給女高音很多技巧表現的空間,於此,賣弄式的演唱似乎尙未成爲李韻雪的本錢。

前東德的樂團,常傳出一股深厚紮實的穩固音響,他們演奏的貝多芬,絕對是不同於歐美樂團的,不管你喜不喜愛,你都會很信服。李韻雪的演唱,似乎宣吿了這是來自德國的傳統聲音,當我們習慣了韓翠克絲及愛默琳(Elly Ameling)那般柔順深情的唱法後,如李韻雪這般唱法就顯得太直接,太強太濃了。但是在德奧系歌劇上,無疑的是很難得的女高音,恐怕也正是國內最缺乏的人才了。可惜,國內的歌劇演出是義大利的天下。

幕落後的感想

附加一點,其實我很怕到音樂廳欣賞這類型「新秀」或小型個人演奏會,倒非擔心演出水準不佳,而是怕那一群來充場面的親戚朋友。像今晚,到八點尙有人進場,曲間進進出出彷若電影院,交談、翻節目單、搧扇子亦不乏其人。演奏會畢,數十人上台獻花,而台下卻掌聲稀疏;看似熱烈,卻顯得不尊重演出者的實質演出。觀衆少,其實無所謂,如果前來欣賞者都是基於對音樂及演出者的喜好,何必嘆知音者稀呢?

 

文字|蔡登法 樂評家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