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宮慾海》充滿了史詩及悲劇色彩。(演出單位 提供)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特輯/表演篇2

洋腔調、土唱法拌嘴礙高歌

中國歌劇的創作揉合了中、西素材與技法。在演唱時如何把味道唱出來?洋唱法、土唱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聲樂界。

中國歌劇的創作揉合了中、西素材與技法。在演唱時如何把味道唱出來?洋唱法、土唱法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聲樂界。

現代中國歌劇藝術的出現,從「五四」算起,至今不過六、七十年的歷史過程,但是現代中國歌劇的發展在最初就承受了西方音樂的影響,包括歐洲的作曲技巧和表現手法,而在演唱方面,以演唱民族新歌劇而著名的演唱家應首推郭蘭英。

新歌劇的著名歌手

郭蘭英六歲開始學唱山西梆子,曾先後在《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竇娥寃》、《春雷》、《紅霞》等新歌劇中擔任主角,她的演唱別具特色,豐富了我們民族聲樂藝術的形象,並且爲中國的民族新歌劇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王昆是另外一位有極高知名度和廣泛影響的歌唱家,一九四三年延安首演《白毛女》,由她飾演喜兒,後更因爲電影《白毛女》配唱而獲獎。一九六四年,王昆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並擔任多年東方歌舞團的藝術指導和團長。

當年演出新歌劇的著名演員,還有四〇年代在延安參加演出的李波和劉燕平,五〇年代的上海歌劇院著名演員任桂珍、歌劇《紅霞》女主角和首演者蔡佩瑩、歌劇《洪湖赤衞隊》女主角賀英飾演者王玉珍等。男性演唱家方面,爲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前民、王嘉輝、柳石明等。前民在《白毛女》中飾演楊白勞,被譽爲「活楊白勞」。王嘉輝是位老演員,在中國第一部出國演出古裝歌劇《愧蔭記》中飾演男主角董永。柳石明則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在《竇娥寃》飾演男主角,與郭蘭英配戲,因演唱成功而受到觀衆歡迎。

五〇年代初期,中國大陸對於發展中國歌劇曾經極爲重視,一九四九年成立中央實驗歌劇院,稍後改名爲中央歌劇舞劇院,於一九五三年再訂新編制,把中央歌劇舞劇院拆分爲中央歌劇院和中國歌劇舞劇院。前者以演出西洋風格的歌劇爲主,後者以演出中國民族風格的歌劇爲主。在他們熟練、流暢的演唱中,「洋」抑「土」的矛盾似乎不再存在,兩種唱法並存、相互促進,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得到了初步的成果。

可惜到五〇年代末期,長期存在「左」的指導思想引起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反右傾運動等一連串政治運動,中國大陸偏激的實行「三化」:革命化、民族化、羣衆化,和對外界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一切直接影響了中國文藝路線的發展方向,在聲樂界,不僅對以西洋唱法爲敎學內容和演唱形式的音樂工作者是極大的威脅,即使對中國的民間傳統唱法也形成組礙。中國的聲樂藝術,終因無法向外交流、借鑒,長期陷入閉塞狀態而面臨危機。

八〇年代歌劇的高難度要求

雖然其間亦有不少作曲家默默耕耘,但直到八〇年代開始,才出現了歌劇《傷逝》;在這個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的歌劇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抒情、戲劇性的詠嘆調、宣敍調、浪漫曲、敍事曲,以及重唱、合唱和樂隊音樂,揭露男女主角在愛情悲劇中各種複雜情感和內心世界的變化。歌劇的處理,在「聲樂」的表現上要求的難度極高。一九八七年《原野》在北京演出,作曲家在音樂語言大膽運用民族的、浪漫的、現代派的旋律,使它融於一爐;聲樂部分經常以一種吟誦式的宣敍風格作爲主要的演唱方式,從人聲與樂隊的交響推進音樂的立體性和戲劇性,不但對演唱者是極大的挑戰,對歌劇的創作本身也是一個新的突破。和《原野》同時受重視的另一部歌劇《深宮慾海》,故事敍說遙遠的先秦時代,通過衛宣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間爲爭利而釀成的宮廷殘殺悲劇。作曲者以現代的觀念、目光和手法來處理創作技巧,別具匠心利用生活器皿和非常規樂器,使它們與塤、簫、雲鑼、古箏、琵琶,甚至和鋼片琴、吉他、電子琴等中外古今樂器一起發出古樸、深邃而又奇特、震人心弦的聲音,民族唱法抑西洋唱法均在此時唱出濃烈的史詩和充滿悲劇色彩的歌聲。

在《傷逝》、《原野》等之後,近年來中國歌劇陸續有《仰天長嘯》、《馬可孛羅》、《黨的兒女》(民族唱法)和最近在上海首演的《楚霸王》等等。目前正需要更多的歌唱家,通過他們的演繹,才能使中國的歌劇發展上達到更高層次。

結合土、洋唱法以求新發展

「聲樂」是中國近代音樂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傳入中國的西洋唱法,到五〇年代中,使中國大陸音樂界因出現「土唱法」、「洋唱法」矛盾而起的爭議,直至七〇年代末開放政策開始,「土」、「洋」之間在彼此認同互相學習和吸收的原則下才平靜了下來。但隨之是流行歌曲──在中國大陸稱爲「通俗歌曲」的普遍風行,中國的「聲樂藝術」似乎再一次的又受到衝擊。

因政治、戰亂和社會制度等的影響,和其他音樂藝術的情況相比,儘管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顯得如此緩慢和不夠統一,但早在公元前的春秋時代,就有歌集《詩經》;十四世紀時的元朝,已有古典戲曲聲樂論著《唱論》;以及稍後明、淸時代《曲律》、《樂府傳聲》、《閒情偶寄》等的論著。其中對歌唱時的呼吸法、發聲、共鳴、咬字、表演風格等都有詳盡的論述,只是有待我們如何在古今、中外文化相撞、融匯的過程中去尋求答案。

於一九九二、九三年由我策劃的第一和第二屆「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方向」研討會中,有關中國聲樂藝術今後發展方向,得到三點肯定的結論:

一、「土」、「洋」之爭的時代早已過去,應該在「土」、「洋」如何結合的基礎上,尋求中國聲樂的發展方向。

二、演唱中國歌曲的聲樂美學標準是科學化和符合藝術觀點的,歌曲的演唱風格又必須是富有民族性和時代感兼具的。

三、掌握中國傳統唱法與西洋唱法之間的聯繫,瞭解它們的相異之處,使二者在保留各自特點的基礎上,相互吸收和相互溶化,精確處理二者之間繼承和創新的關係,而建立一個眞正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韻味的聲樂學派。

 

文字|費明儀 聲樂家、香港明儀合唱團指揮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