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八一年在上海歌劇院演出的《海峽之花》。(演出單位 提供)
中國歌劇特輯 中國歌劇特輯/表演篇1

發展歌劇藝術的基地 大陸歌劇團體概覽

大陸歌劇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前者於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陸續建立,接著各次級團體也先後產生;半世紀以來,他們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國歌劇史上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大陸歌劇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前者於五〇年代起在北京及各大都市陸續建立,接著各次級團體也先後產生;半世紀以來,他們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在中國歌劇史上他們所付出的心血是値得肯定的。

也許是由於我們中國有一個深遠而悠久的戲劇傳統,並由此培養了普通人對這門藝術的某種倚重心理,或者因爲本世紀中西方音樂文化廣泛交流以來,音樂界同仁意識到歌劇藝術在推進西方音樂方面所發揮的重大作用,從二〇年代後半開始以兒童歌舞劇《小小畫家》等起步的中國歌劇藝術,一直是音樂創作領域倍受關注的大門類。近七十年來,爲發展民族的歌劇,前前後後好幾代音樂家,各從其不同的文化積累及歌劇觀念、藝術追求出發,多方面地吸收了傳統歌舞、戲曲、說唱民歌及歐洲歌劇的養份,進行了不同深度、體式的探索。走過了一條艱辛、曲折、令人欣慰又不無慨嘆,旣有成就,更有缺憾、敎訓的坎坷之路。概略算來,僅從五〇年代至今,不同時期創作、排演的歌劇作品有二百部以上,音樂家們爲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可見一斑。

中國歌劇院的發展過程

有句俗語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裡說的是軍事,強調給養的重要。但若回顧中國歌劇的數十年歷程,却與之相反,即先發展、組織專門團體,再進行實驗性創作。五〇年代以前,限於各種條件,在歌劇領域苦苦鏖戰的,是極少數的有心人;他們的創作,帶有很大的分散性、偶然性。五〇年代以後,由文化主管部門出面,陸續組建了各種類型的專業文藝團體。最初只有中央和津、滬等大都市建立了專業歌劇院團,六〇年代至八〇年代,各省、市、地區也相繼組織了同樣的團體。據一九八六年統計,大陸各地僅專業歌劇演出團體就有二十餘個,如果加上各地同時兼演歌劇的「歌舞劇院」、「歌舞團」(註),那就在六、七十個以上,每團平均以百人算,至少有六、七千名。如此龐大的歌劇藝術隊伍,究竟意味著什麼,似乎是不言而喩的。這些團體有兩個特點:一是每個團內旣有表演藝術家,又有專門創作者,包括了文學、音樂、美術、導演等歌劇藝術創作的各個門類;二是各團體有中央與地方之分,一般說來有三個級次,即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省轄市、地區。其分布大致如下:

中央:

中央歌劇院(北京)

中國歌劇舞劇院(北京)

總政歌劇團(北京)

省、自治區和中央直轄市:

遼寧歌劇院(瀋陽)

湖北歌劇團(武漢)

陝西歌劇團(西安)

甘肅歌劇團(蘭州)

內蒙古民族歌劇團(呼和浩特)

新疆自治區歌劇團(烏魯木齊)

上海歌劇院(上海)

天津歌劇團(天津)

地區、市(省轄):

重慶市歌劇團(四川)

綿陽歌劇團(四川)

西寧市歌劇團(靑海)

武漢市歌劇院(湖北)

宜昌市歌劇團(湖北)

長沙市歌劇團(湖南)

邵陽市歌劇團(湖南)

漢中歌劇團(陝西)

延安歌劇團(陝西)

安康歌劇團(陝西)

梧州歌劇團(廣西)

中央兩龍頭及南北雙雄

在衆多的歌劇團體中,中央歌劇院與中國歌劇舞劇院歷來是大陸歌劇創作、演出的「兩龍頭」。一九六四年以前,兩院實爲一院──中央實驗歌劇院。十幾年中,相繼創作、排演了《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白毛女》、《赤葉河》、《王貴與李香香》、《劉胡蘭》、《阿依古麗》、《茶花女》、《貨郞與小姐》、《蝴蝶夫人》等中外歌劇,爲中國大陸歌劇藝術的初步復興盡了一分心力。一九六四年前後,大陸施行藝術敎育、表演團體「雙軌制」,即將中央直屬的院校、團體分成以「民族」(傳統)和「西洋」(外來)爲主的兩類,如中央樂團與中央民族樂團,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北京芭蕾舞蹈學校與中國舞蹈學校等。本爲一體的「實驗歌劇院」從此一分爲二。中央歌劇院偏於排演歐洲古典歌劇,如八〇年代以來就上演了《卡門》、《費加洛婚禮》、《夕鶴》(日)、《藝術家的生涯》、《杜蘭朶公主》及團體創作的《第一百個新娘》、《熱土》、《馬可孛羅》等,中國歌劇舞劇院偏於創作排演具有傳統題材和民族風格特色的歌劇,如早期的《小二黑結婚》及後來的《竇娥寃》、《槐蔭記》、《春雷》、《傷逝》、《原野》等。如今兩院都是容納三百位以上藝術家的大團體,有自己的創作組、編導組、舞藝組、合唱隊及民族、西洋管弦樂隊。而歌唱演員在唱法上也是「分家」的:中央歌劇院以「美聲」爲主,中國歌劇舞劇院以「民族」、「民間」唱法爲主。四十年來,他們各自上演了中外歌劇三十餘部,在發展歌劇藝術方面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除中央「兩院」外,分布於各地的歌劇團體也都是實績累累,令人佩羨。特別是遼寧歌劇院與上海歌劇院,一南一北,遙相呼應,注重實踐,勤於探索。上海歌劇院組建於一九五六年,但至今已排練演出了六十餘部歌劇。遼寧歌劇院成立於一九六〇年,二十餘年內(「文革」十年除外)創作、演出了三十多部作品。

當然,歌劇藝術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運動,只有在運動浪潮的推進中,它才能形成自己的天地,而在這個創作浪潮中,處於「基層」的另外一些地方專業團體,也始終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着可貴的努力。特別是一些地處偏遠的地方市級團體,演員條件、物質設備都不能與中央、省市級團體相比,但對歌劇藝術的熱情和執着,使他們同樣完成了値得肯定的佳作,有的甚至榮獲全國歌劇比賽的大獎。

歐洲歌劇經歷了三百餘年的漫長歷史,在數以千計的創作劇目中爲人類留下了一大堆不朽的傑作。中國歌劇剛剛興起幾十年,有世界聲譽的大作可以說至今還沒有出現。但這並不能影響我們對過往歷史的某種肯定評價和日後繼續探索的信心。歌劇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或民族的音樂文化水準,値得我們永遠探索下去。就這方面而言,已經組建成的,並經過數十年實踐的歌劇藝術家隊伍,必將會發揮他們潛在的創作能力,加上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歌劇這兩大淵源,我們的歌劇事業一定能邁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註)這類「歌舞團」基本上是每省(區)一個,加上「空政文工團」、「海政歌舞團」及各地方部隊文工團等,它們都曾排演多部歌劇,僅這一級團體就有四十餘個。

 

文字|喬建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