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大同篇〉描述的社會,是中國古人的夢想,推行社區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樣的胸懷才成。
經過媒體的傳播,我們知道當前文建會的工作重點是推行社區文化的發展。這項工作受到學界的普遍支持,因爲這是紮根工作。
社區文化,顧名思義,是自社區中自發的文化。要促使社區文化成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首先,我們要問社區在哪裡?沒有社區,就不能推行社區文化,是很自然的道理。皮之不符,毛將焉附?台灣的都市社會最基本的問題正是缺乏社區的觀念。
社區是一個有機體,住在一起的人在某一方面是息息相關的。如果用流行的話來說,社區就是生命共同體的最小單元,因此社區中居民的同質性很高。如果以這樣的定義去看台灣社會,除了鄕村也許還保留了一些社區的性質外,只有眷村或大公司的員工宿舍區具有最基本的條件。但仔細了解,這些居住區的社區性也是很薄弱的,不用說一般都市的住宅區了。
台灣已經沒有眞正的社區存在。在過去三十年的快速經濟發展中,各個地區的居民幾乎都是移民。尤其是在城市中,大家只是通過房地產購買的過程,有緣住在一起而已,因此異質性相當高。而中國人在都市化之後,仍然保留了家族觀念,平時的活動,仍以家族爲中心,很難形成鄰居間的感情關係。因此大家住在一起,缺乏活動的接觸,就沒法形成共同體的感覺。住在同一棟大樓裡數年不見一面是很平常的事。都市只是一個棲身之地。
基於這一現象,社區文化才有推行的必要,也是因此,社區文化的推行非常因難。一群住在同一地區的人,互不相識也互不相干,沒有共同的價値觀,沒有共同的愛好,怎麼產生自己的文化?
今天談到社區文化,所能想到的只有廟宇文化。在鄕村,經濟發展所不能改變的就是民俗信仰。以廟宇爲中心的台灣民間,其文化是傳統的、自發的,有強大的生命力,然而正面臨著轉型危機,就在向來是純樸的、誠摯的廟宇文化中,我們看到電子花車的產生,脫衣舞孃的表演,類似的怪胎甚是駭人聽聞。
民間社區的力量仍然存在,然而其文化的美質卻不存在了。廟宇建築不斷的興建,規模越來越大,然而以廟宇的修建爲業的傳統匠人們卻要政府去扶持或修理古蹟,才能生存。廟宇的活動越來越大,然而傳統廟宇前的表演卻離開了廟宇,在政府的支持下,走進都市的表演場所。民間藝術正一天天的脫離民間,也沒有眞正走進都市社會,只生存在少數愛好民俗藝術的都市居民間。
要怎樣使社區文化再生呢?要自社區重建開始。這是一項偉大的社會工程,不是任何一個部會所能擔當的。有人也許會說,這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我們知道,〈禮運大同篇〉中描述的社會是中國古人的夢想,推行社區文化多少要抱著同樣的胸懷才成。政府需要擬定一個宏大的計畫,千萬不要弄幾個表演團體,到地方社區中心去同樂一番,假冒爲社區文化的成績。
文字|漢寶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