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頓的代表作之一《春之祭》(歐建平 提供)
現代舞講座 入門/現代舞講座之八

獨立:現代舞先驅的顯著品格(之二)

萊斯特.霍頓(Lester Horton):美國西岸的舞蹈耕耘者(下)

萊斯特.霍頓於一九四八年創立霍頓舞蹈劇院(Dance Theater Horton)後,逐漸脫離了早期僅靠輝煌場面取勝的「非舞蹈」路線,進入以舞蹈爲本的嶄新階段。

萊斯特.霍頓於一九四八年創立霍頓舞蹈劇院(Dance Theater Horton)後,逐漸脫離了早期僅靠輝煌場面取勝的「非舞蹈」路線,進入以舞蹈爲本的嶄新階段。

民主地經營自己的舞團與劇場

一九三四年,霍頓創建了自己的第一個舞蹈團體──萊斯特.霍頓舞群(Les-ter Horton Dance Group)。就創作的風格而言,他從此開始逐漸脫離了早期那種僅靠輝煌場面取勝的「非舞蹈」路子,而進入了更多以舞蹈爲本的嶄新階段。據他的演員們回憶說,這個團體一直處於一種非常民主的合作氣氛之中,首要是作爲一團之長的霍頓本人擁有較強的民主意識。他歡迎各種不同的意見,通常的創作方式是將任務交給演員們各自去完成,而避免在大家的身上打上自己的個人烙印。

霍頓也曾三次應邀飛往紐約,但都慘敗而歸。一次是爲一部以《比利小子》Billy the Kid生平爲藍本創作的歌舞劇《瞬間明星》編舞。遺憾的是,這部歌舞劇自首演後便一命嗚呼,儘管他的編舞中不乏獨創之處。而在那次合作的兩年前,他還曾應邀帶著自己的幾位舞者,於一部百老匯歌舞劇中演出,結果也是慘敗而歸。

一九四五年,霍頓試圖於紐約創建一個現代舞團,結果同樣的一籌莫展。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作爲一個異鄕人,要在同輩舞蹈家均已功成名就的紐約打開一個缺口的確是太難的事情,更何況那是在二次大戰期間,美國的經濟與文化均處於蕭條期,舞蹈家的生存競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激烈。此外,在舞蹈界,軍事訓練已經取代了舞蹈訓練,而男舞者則是麟毛鳳角。這一切均成爲他立足的層層障礙,更使他懷念西部大草原的綠色環境。因此,他回到洛杉磯,重建了自己的舞蹈團,並且構築一座永久性的、供現代舞專用的小型劇場(1948-1960),以及自己的舞蹈學校。

霍頓這座劇場正式開張於一九四八年的五月二十二日,並在整個暑假中的每個星期六晚間舉行公演。正是在這個小型而緊湊的空間裡,大量的霍頓作品與觀衆見面,並且通過這些作品,爲美國現代舞於六〇年代的第二次大繁榮輸送了大批有用之材──貝拉.劉易斯基(Bella Lewitzky)成了四十年如一日,堅持在西岸表演、編舞和敎學的新一代現代舞名家;卡門.德.拉瓦拉德(Car-men de Lavallade)成了聲名顯赫的舞蹈家;詹姆斯.特魯依特(James Truitte)成了美國著名的現代舞敎育家;艾文.艾利(Alvin Ailey)創建並領導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舞團之一;喬伊絲.特里絲勒(Joyce Trisler)成了成就顯赫的編舞家。

代表作:《春之祭》、《編年史》與《征服》

霍頓編過的作品很多:《悲劇-1942》Tragedy-1942表達了他對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人民的深切關懷和同情;《圖騰咒文》Totem Incantation以美國北部沿海地區印第安人加入部落的儀式爲基礎;《莎樂美》Salome的題材是來自希臘神話,表現了一個傾城傾國的美女之墮落及其變態心理;而《波麗露》Bolero取材於拉威爾(Ravel)的同名樂曲,在編舞上,則開啓了霍頓「音樂編舞」的路徑。

但據當時的評論家認爲,霍頓於一九三七年根據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的同名樂曲創作的現代舞《春之祭》Rite of Spring,可以稱作他在編舞上的最高成就之一。由於它是在好萊塢影城首演的,所以,演出的規模、劇場的燈光和音響效果,均達到了最佳的狀態。劉易斯基擔任了「祭春少女」(the Chosen One)的主要角色。霍頓在舞蹈的基調上,採取了與音樂同步的手法,從而使用了大量眞實感強、直接了當、極爲粗陋和原始風格的動作;而在具體的動作語彙上,他則採取了將地道的俄羅斯動作「現代舞」化的原則。結果,霍頓這齣《春之祭》引起的爭論之熱烈,簡直可與尼金斯基當年的情景相媲美:讚美者們稱它「簡單凝鍊、富於獨創、激動人心,並在結尾處則達到了某種宗敎狂喜式的完美」;而反對者則稱它「稀奇古怪、怪模怪樣、單調乏味、給現代舞帶來了陳規舊套」。

就在同一個時期,霍頓還推出了另外兩部史詩般的鉅作。一部是首演於一九三七年的《編年史》Chronicle,一部是首演於一九三八年的《征服》Conquest。

《編年史》的題材從表面上來看並無任何新奇之處,講述的是一個女人的悲劇人生,如此而已;但從內涵上細細品味,我們會發現,這個舞蹈是要極力激起觀衆的社會意識──舞蹈從〈殖民地主題〉Colonial Theme和〈擴張〉Expansion一直發展到南北戰爭重建國園時期,而最後一段〈刺激〉Incitation則揭露了三K黨身著紅色長袍,頭戴白色頭冠,迫害一個頭蒙面紗、身著土褐色衣裳的受害者。首演時,這段舞蹈立即在觀衆中產生了巨大的回響,他們禁不住站起身來,爲受害者的命運擔擾。《編年史》的成功使得一些評論家開始對霍頓刮目相看,並心悅誠服地將他列入「一流的現代舞蹈家行列」之中。

相比之下,《征服》的情調比較歡愉一些,但其中也隱約地流露出了某種領土擴張的欲望和唯利是圖的心態,從而導致了各個州之間的戰爭災難。其主題儘管取自墨西哥的民間傳奇,卻揭示了某種全人類普遍存在的社會鬥爭。

《征服》的演員是霍頓在加州米爾斯學院暑期班的學生們,其中包括了後來成爲美國現代舞大師的模斯.康寧漢。這部作品中,有一段舞蹈刻劃了拓荒者夫婦在房屋落成的典禮上,欣然接受鄰居們的祝福。葛蘭姆類似題材的舞作《阿帕拉契之春》則首演於六年之後。

有將舞蹈與電視、電影聯姻的前瞻性

在多年的創作生涯中,霍頓還曾多次爲電影編舞,代表作有《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大西洋》Atlantis等等,其中大量運用了他多年積累的各種民族學硏究的材料,他還曾用十六釐米的攝影機拍攝了自己的大量舞蹈作品,並計劃有朝一日公演。他在舞蹈學校開設的課程中,將舞台風格包括在舞蹈之中,也將舞蹈包括在戲劇之中。而編舞課程則包括了爲電影和電視編舞,這在四十多年前,可謂眞正的前衛!

可惜霍頓一九五三年因心臟病突發而提早離開人間。如此一位才子,倘若長年生活在紐約,斷然不會受到如此的忽視!然而,歷史就是歷史,用不著過於感傷。我們不妨這樣想:倘若不是霍頓一生堅持抗戰於西海岸,那麼,美國舞蹈的總態勢豈不是連「東高西低」也無法成立,而是得改成「東高西陷」了?

 

文字|歐建平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研所外國舞蹈研究室主任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