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蛇傳》在國家劇院營造一場忠於原味的野台歌仔戲。(新和興歌劇團 提供)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到國家劇院看野台歌仔戲 《白蛇傳》有歌仔味

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全戲使用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簡單樸素,動人心弦。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

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全戲使用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簡單樸素,動人心弦。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

來自員林的「新和興」歌仔戲團,平時活躍於廟會外台歌仔戲的演出,成員大多是自家人,和「明華園」類似,是一個家族性的劇團。二月二十日「新和興」登上表演藝術殿堂,在國家戲劇院演出傳統戲碼《白蛇傳》這個家喩戶曉的故事。

那天觀衆並不多,反應也不甚熱絡,甚至中場休息後有些人就沒有再回座了。的確,如果我們用「明華園」式──「電光佈景,機關設計」造成熱鬧浩大的場面,或者「河洛」式的「精緻」──絲竹管絃的國樂隊伴奏營造典雅氣氛,這兩個目前主導內台歌仔戲的表演標準來看這次「新和興」的演出,那麼,觀衆顯然是要失望的。因爲「新和興」的《白蛇傳》旣無花俏的噱頭也無龐大的國樂隊;即使是〈水漫金山〉這一折較爲熱鬧的戲,台上翻滾得滿頭汗,台下看來卻覺不痛不癢,不過是花拳繡腿罷了(尤其是相較於其它劇種──崑劇、京劇或川劇)。

忠於原味

然而,「新和興」的演出眞是這麼沒看頭嗎?未必。儘管整體而言,劇本結構鬆散、情節拖踏,演出也顯凌亂,但是這戲卻不知怎地仍讓人覺得歌仔味十足。怎麼說呢?先是一開始的鬧台,鑼鼓鏗鏘,鬧得熱滾滾,一抬頭便是掛著「新和興」三字的ㄇ字形佈景,不必揭開布幕,眼前所現的即是一個舞台──是我們所熟悉的廟口野台,而不是氣氛嚴肅的現代劇場。再者,全戲所使用的曲調都是衆所熟悉的舊調──「七字調」、「都馬調」及「走路調」等,伴以大廣絃、月琴等最原始的歌仔戲樂器,簡單樸實,聽來卻絲絲入扣,動人心弦。縱使劇情再離譜令人難以接受,好像只要有唱段的安排,所有的不合裡卻變得不那麼突兀了。我心裡想,好久沒聽到這麼「忠於原味」的歌仔戲了,但同時卻不禁要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眞正」的歌仔戲?

一提起歌仔戲,大部分人直覺的印象是:它是台灣的傳統戲曲之一。這個原先融合「南管」、「北管」及「高甲戲」而成的新劇種,隨著時代潮流或市場趨勢而幾經變革、改良,演變至今,雖不過只有百年歷史,但卻儼然如千面女郞,讓人捉摸不定到底其原貌爲何?這一代的觀衆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歌仔戲:小時候廟口的「野台鑼鼓」聲,隨著年歲而銷聲於記憶中;電視上有楊麗花式的古裝歌仔戲連續劇;路邊偶有粉味十足的「少女歌舞劇」,不倫不類,也號稱是歌仔戲;文化中心、國家劇院有好萊塢式的「明華園」歌仔戲,及標榜精緻古典的「河洛」歌仔戲。這各具特色的歌仔戲,透露出這個劇種的活潑性、混雜性,但卻也暗示了它的「身份」的曖昧問題──歌仔戲是一門什麼樣的表演藝術呢?

 

文字|高淑華  新竹觀眾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