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學打鼓,五歲踩在板凳上當父親的助手演布袋戲。二十歲當家接掌小西園掌中劇團之後,許王編演的才分展露無遺,他能即席創編,爲同行「電話解幕」,觀衆爲他成立小西園椅子會。在已逾半百的掌中歲月裡,他國內外奔波推廣布袋戲,並堅持用樂師現場伴奏。
今年年初,許王過六十大壽,回顧前情,眞是應了一句話:「有人一生就爲了做一件事」。許王,彷彿生成就是爲了演布袋戲而來的。
許王出生於民國二十五年,是「小西園掌中劇團」創始者許天扶的次子。「小西園」創立於民國二年,是以泉州木偶搬演,以北管音樂爲後場伴奏,同時也吸收京劇的劇目情節、動作聲腔來豐富表演的內容。日據時代,台灣「禁古樂」,傳統布袋戲是不准演出的。許天扶乃携團及家眷前往福建厦門,當時許王年僅三歲。其後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時局動盪,日子不好過,劇團後場樂師紛紛返台,許天扶及妻、子滯留大陸,在當地另找兩位後場樂師,在一家名叫「興南俱樂部」的娛樂場所(內設有賭場)表演。許王五歲學打鼓,六歲不幸母親去世,即取代母親成爲父親戲台上的助手(二手)。由於身高不足,只好站在板凳上演出。如此過了三年,回到台灣,許王寄宿在姑母家上小學,父親全省到處巡迴演出日本戲。當時民間所謂的日本戲就是穿戴日本服飾、放東洋唱片音樂(沒有傳統現場音樂)演日本故事。
繼承父業接掌「小西園」
在日本全面皇民化運動之下,台灣民間信仰被禁,因此依附於廟會的外台戲演出也相對消失,布袋戲即轉入內台戲院演出。當時的戲院及劇團皆分爲一、二、三級,票房收入的分酬也有一定的比例。一級劇團到三級戲院演出,一級劇團拿七成,三級戲院拿三成;一級劇團到二級戲院演出,一級劇團拿六成,二級戲院拿四成;一級劇團到一級戲院演出,各拿五成。以此類推,三級劇團到一級戲院演出,三級劇團拿三成,一級戲院拿七成。最初,只有日本人所組的劇團才是一級劇團;台灣人所組的團,全被評定是二、三級。小西園當時是二級劇團,然而在延平北路的大光明戲院(原爲第三世界館)開幕演出時,觀衆人潮排山倒海而來,爲了買票,大排長龍,工會大吃一驚;一個月後,小西園晉陞爲一級劇團,此後遂有機會進入城中區一級戲院「螢座」演出,內部全爲榻榻米座席。
隨着二次世界大戰戰情越來越緊張(亦是中國大陸八年抗戰的艱困期),日本政府在台灣組織「挺身隊」。這挺身隊就像現在的勞軍團一般,布袋戲團除了「小西園」之外,「新國風」也是挺身隊之一,並且被指定爲期三年,直到台灣光復。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之後,廟會活動復甦,許多戲團重現社會,以供廟會「扮仙作戲」之需求。演出機會多,許王的技藝水準亦愈演愈佳,十四歲時,許王升任主演,父親許天扶退居當副手。這一年的農曆四月二十五日,三重大拜拜,「闊嘴師」王炎請許王主演,得到風評極佳,許父乃決定另分一團派許王前往基隆演出,許多長者前輩見許王純熟精湛的演技,紛紛吿訴許父:「可以交棒了」。
許王二十歲時,父親許天扶逝世,許王繼承父業,帶領小西園掌中劇團繼續作職業演出至今。
戲狀元的編演本領
許王接掌劇團之後,對於布袋戲表演逐漸有了全面性的進展,除了本身技藝的精進之外,對於戲偶製作、服飾、及演出效果的掌控亦有整體規劃。布袋戲是中國傳統戲曲的縮影,口白需文雅有學問,動作則像眞人實地演出,模仿傳統戲曲人物之言行。許王對生、旦、淨、丑各種角色都在行,並能以幾樽木偶演獨幕劇,爲時兩個多小時,從頭到尾只有一個地點、場景,可是卻能變化多端,片刻不暇的緊緊吸引觀衆的注意力。除了表演的功力外,更得有精彩絕倫的劇本做基礎。在劇目方面,小西園可謂面面俱到甚爲完備,有家庭戲、公案戲、爭天奪國戲、劍俠戲、武俠戲、金光戲、神仙戲、變化戲。在情節宣敍上除了運用傳統方式的起、承、轉、合,還運用倒敍法。
在開發劇本方面,許王自己更是演而優則編、則創。原本在日據時代演出的有〈水戶黃門〉、〈鞍馬天狗〉、〈黑頭巾〉等日本故事。光復初期,演戲規定很嚴格,在演出前一定要演半個小時的「反共抗俄劇」,例如〈女匪幹〉、〈忿怒的火燄〉、〈收拾舊山河〉、〈大巴山之戀〉。這些劇本是來自政府而非小西園自編。反共劇之後才可演出小西園自有的戲碼,包括早期布袋戲演師傳承下來的先輩戲,如〈二才子〉、〈寶扇記〉、〈錦裙記〉、〈寶塔記〉,以及許王改編自演義小說或北管戲的有:〈湯伐夏〉、〈封神榜〉、〈七國志〉,許王改編自京劇的有〈捉放曹〉、〈斬華雄〉、〈鳳儀亭〉,許王改編自劍俠小說的有〈溫州風雲〉、〈少林寺〉、〈峨嵋劍俠〉。另外,許王自編的劇本有〈孤兒喋血〉、〈關山雙蝶〉、〈怪俠白錦囊〉。小西園上下兩代累積的布袋戲劇本簿幾乎近千本,演出戲碼之多、故事之多令觀衆百看不厭。在民國四十、五十年代,「小西園」是「五百人在底」(即戲未開演,台下基本觀衆至少五百人)的布袋戲團。
許王編(說)故事的靈感,快如閃電,一開講即源源不斷而且柳暗花明,離奇曲折,這份驚人的才分,爲他贏得「戲狀元」的美譽尊稱。據說常有同行請戲狀元「電話解幕」指點劇情迷津。怎樣「電話解幕」呢?電話那頭發話者心焦如焚地述說,他演的某某戲,劇情怎樣,已經演到何處,接不下去了,怎麼辦?電話中戲狀元當即口編續集,分場淸楚地把故事做個有頭有尾的發展與交待。
電話解幕之外,「戲狀元」還有即席創作的本領。某次小西園到達演出場地,正趕上說書堂「講古」的老先生在講故事。小西園搭好演台,敲鑼開場之後,演出的正是講古先生剛剛講的故事《三印記》。老先生看了讚不絕口:「演得眞神奇,好像是已經演過了的熟悉劇碼。」在松山地區,小西園每年要連演十天布袋戲,戲碼無從準備起,因爲對方總在演出前一天交給許王一疊書,請他就書中故事搬演。雖然「戲狀元」能編寫劇本,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只夠快速將書看過,連寫大綱的時間都沒有,可是照樣演得扣人心弦,觀衆看得入戲,天天不冷場。
觀衆成立椅子會
民國五十六年,一群爲數甚衆的忠實觀衆群組成「小西園椅子會」,這是最令許王覺得風光的事。「椅子會」像現在的歌友俱樂部、後援會,發起人是小西園的忠實觀衆周條盛,參加者有一百多人,會員分成松山、萬華、士林、東門、三重、建成、雙園、江子翠八個分會。當「小西園」到該分會地區演出時,當地人士會準備椅子,免費讓所有看戲的觀衆坐。椅子會準備的椅子最高數達一千三百多張。另外,每月農曆初八椅子會邀請小西園所有的藝人參加聚會共餐,經費由會員均攤,會員們彼此情誼甚篤,遇有喜、喪事也會「陪對」(彼此照會參與)。得此盛況,許王當然感到得意。
除了事業得意,家庭圓滿更令許王感到安慰和得到持續努力的泉源。許王育有二男四女,在學業上、品格上都讓許王夫婦安心、放心,而能對演出事業一往直前,今此明彼的奔波於南北各地展演。這六個兒女,除了長女自北一女畢業後,因身體狀況放棄升學外,如今,各個都是大學畢業,學有專長。說到自己的家庭,許王笑而不語,一旁的許太太代爲發言:「我們家家庭氣氛一直都是很和樂,小孩子好也是因爲許王他是個很有責任心的人,對長輩非常尊敬。」孩子們提起父親,卻是旣敬畏又心疼的語氣:「小時候一到下午,父親就會走到窗口向外探。看到父親的背影,心中很苦楚。布袋戲也差不多是看天吃飯,很辛苦。」「我小時候最挑剔,選衣服也很挑。直到有一天去逛夜市時,不小心看到我父親汗流夾背、如雨淋漓的在演布袋戲,才深刻體會到父親賺錢很辛苦,所以決定唸師專不唸中山女中。」難能可貴的是許王的長子許國良,畢業於中興法律系,於民國七十七年毅然決然地放棄法律稽核經理的高薪工作,投入硏究及保護民俗的工作陣容,擔當小西園掌中劇團執行祕書及助演。次子許國賢也效法跟進,他畢業於逢甲自動控制工程系,於民國八十一年加入「小西園掌中劇團」,擔任助演。
藝術受肯定,推廣亦不遺餘力
由野台進入學府、由國內展演到國外,爲推廣布袋戲這項傳統表演劇種,許王多次受聘爲各類硏習會的講師,講授掌中藝術,並錄影製作敎材,舉辦文物展,發行布袋戲劇本,爲保存劇藝留下紀錄。除做巡迴演出推廣外,許王更將精力置於栽培後進,寄望這些熱愛布袋戲、立志以布袋戲爲職業的年輕人能將布袋戲傳承下來。許王的學生如屛東「全樂閣」鄭寶如、屛東「祝安」陳正義、桃園「新天地」黃國聰、員林「全世界」的洪啓文,都是台灣著名戲劇團主的孩子,其中陳正義是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經文建會推薦來向許王學藝的。
早在民國七十二年,日本「人形劇協會」經過長久的硏究調査,選擇邀請「小西園」代表台灣偶戲藝術赴日本各地作爲期四周的表演,備受肯定。自此,布袋戲受到重視,來自國內外的邀約也接續不斷。在十餘年間,小西園曾多次代表我國傳統劇藝赴國外公演,演途包括美國(六次)、加拿大、瑞典、荷蘭、巴黎及日本、泰國、香港、新加坡、大陸、南非。今年八月應加拿大台灣同鄕會邀請,前往愛蒙頓參加國際民俗節,在當地得到熱烈回響。這支代表台灣本土表演藝術的文化尖兵,在異國風土民情中所展現的藝術魅力,誠如領隊台大敎授曾永義於民國七十三年率小西園巡迴美國十三州公演後的有感而作:「蕭蕭海嶽駕長空,誰道功名掌上中。報國何須定科技,天涯輾轉氣如虹。」
許王精湛的演技、優美的藝術亦多次受到官方肯定。民國七十四年,「小西園掌中劇團」榮獲敎育部第一屆薪傳獎戲曲類團體獎;民國七十七年許王獲薪傳獎個人獎,民國七十八年獲提名爲民族藝師候選人,並被聘爲藝生評審委員之一。同年小西園後場樂師邱火榮亦獲薪傳獎音樂類個人獎。這個獎得來特別有意義,因爲在全省布袋戲團爲節省經費紛紛以放唱盤、錄音帶代替後場音樂的今天,布袋戲樂師能夠得到音樂獎,顯示「小西園」對傳統藝術演出型態的堅持與尊重。
當筆者請許王以一位布袋戲藝師發表對於光復五十周年感想時,他心情凝重地說:「再過幾年等我封箱不演了,民間的布袋戲就成了只有放錄音帶的天下了。」停了一會兒又說:「民間藝術來不及承傳,是件遺憾的事情。」
文字|陳永菁 靜宜大學外文系講師